古诗词网

群石翠参错,兹峰峙云林。

刘子翚宋代〕《江山突星石士特欲易为独醒有诗因次其韵

群石翠参错,兹峰峙云林。
突星名固夸,流传经古今。
幽姿俨向背,异态生晴阴。
怒若抽翠笋,端如立瑶簪。
不有融结奇。宁知化工深。
翁郎丘壑人,篮舆越秋岑。
崎岖丧乱间,逢幽亦登临。
把酒视云汉,浩歌散愁襟。
著鞭虽后余,归踪略相寻。
独醒订讹谬,怀人识君心。
政恐五字诗,光芒射奎参。
球味不可忘,写之朱丝琴。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参错云林

群 qún《國語辭典》

群 [ qún ]

  1. 相聚一起的人或物。如:「鳥群」、「三五成群」、「鶴立雞群」。《禮記·檀弓上》:「吾離群而索居,亦已久矣。」唐·白居易〈與元九書〉:「群分而氣同,形異而情一。」
  2. 量詞。計算群聚的人或物的單位。如:「一群牛」、「一群小孩」。《紅樓夢·第二七回》:「只見寶釵出來了,寶玉、襲人一群人都送了出來。」
  1. 聚集、聚合。《國語·齊語》:「令夫士,群萃而州處。」《荀子·勸學》:「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
  1. 眾多。如:「群英」、「群經諸子」。《禮記·中庸》:「體群臣也。」唐·王勃〈滕王閣序〉:「登高作賦,是所望於群公。」
  2. 成群的。如:「群島」、「群峰」、「群居」。
  1. 群集、成群。如:「群起而攻之。」《楚辭·屈原·九章·懷沙》:「邑犬之群吠兮,吠所怪也。」
石 shí/dàn《國語辭典》

石 [ shí ]

  1. 由矿物集结而成的坚硬块状物,是构成地壳的物质。如:「岩石」、「矿石」、「花冈石」。
  2. 碑、碣。《吕氏春秋·慎行论·求人》:「故功绩铭乎金石,著于盘盂。」《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乃遂上泰山,立石。」
  3. 药石。《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季孙之爱我,疾疢也;孟孙之恶我,药石也,美疢不如恶石。」唐·孔颖达·正义:「治病药分用石。《本草》云:『钟乳、矾、磁石之类多矣。』」
  4. 姓。如宋代有石延年。
  5. 二一四部首之一。

石 [ dàn ]

  1. 量词:➊ ​ 计算容量的单位。公制一石等于十斗。也称为「公石」。➋ ​ 古代计算重量的单位。汉·鼌错〈论贵粟疏〉:「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战国策·齐策》:「大王据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钟,万石?。」
翠 cuì《國語辭典》

翠 [ cuì ]

  1. 翠鸟的简称。《文选·左思·蜀都赋》:「孔翠群翔,犀象竞驰。」
  2. 绿色的玉。参见「[[翡翠]]」条。如:「珠翠」。《文选·曹植·洛神赋》:「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驱。」
  3. 古代妇女用来画眉的深青色颜料。唐·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词:「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4. 比喻美女、妓女。如:「倚翠偎红」、「翠绕珠围」。
  5. 姓。如汉代有翠鸳鸯。
  1. 用翠羽装饰的。如:「翠衾」、「翠旌」。《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张翠帷,建羽盖。」
  2. 青绿色的。如:「翠柏」、「翠楼」、「草木苍翠」。
参错(參錯)cēn cuò
(1).参差交错。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玉杯》:“《春秋》论十二世之事,人道浹而王道备,法布二百四十二年之中,相为左右,以成文采。其居参错,非袭古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温水》:“林棘荒蔓,榛梗冥鬱,藤盘筀秀,参错际天。” 宋 陆游 《镇江府城隍忠祐庙记》:“至于流徙蔽野,兵民参错,而居处弗惊,疾癘以息。” 冰心 《寄小读者》十一:“凄清的新月,射到我的床上。瘦长的载霜的白杨树影,参错满窗。”
(2).犹错乱。《宋书·礼志一》:“诸议所据各参错,若阳祀用騂,阴祀用黝、復云祭天用玄,祭地用黄,如此,用牲之义,未为通也。” 唐 颜真卿 《与郭仆射书》:“三师三公、令僕、少师保傅、尚书左右丞侍郎自为一行,九卿、三监对之,从古以然,未尝参错。” 清 顾炎武 《菰中随笔》:“载此事者,或在 正统 五年,或在七年,年分参错。”《清史稿·礼志三》:“大蜡之礼,昉自 伊耆 , 三代 因之,古制夐远,传注参错。”
(3).交互融合。 唐 黄滔 《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金圣人无为也, 尧 舜 亦无为也,诚参错其道,巍巍圣仪,永与诸佛如来俱,岂不其然?”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宋荐钱时省札缴状》:“其於辩析义理,参错事物,发明疑难,有以起人。” 明 顾起纶 《国雅品·士品四》:“其诗词博思鋭,乃连翩络属参错《史》《汉》,故是大手笔。”  ——《漢語大詞典》
兹 ( 茲 ) zī/cí
兹 [ zī ]
  1. 这,这个,此:~日。~行(xíng)。
  2. 现在:~聘请某先生为本校教员。
  3. 年:今~。来~。
  4. 同“滋”,增益;多。
  5. 古代称草席。
兹 [ cí ]
  1. 〔龟(qiū)~〕见“龟”。
峰 fēng《國語辭典》

峰 [ fēng ]

  1. 高而尖的山头。如:「顶峰」、「高峰」、「颠峰」。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总不同。」
  2. 形似山头高起的部分。如:「驼峰」、「波峰」。
峙 zhì/shì《國語辭典》

峙 [ zhì ]

  1. 耸立、对立。如:「对峙」。《文选·谢惠连·雪赋》:「雪宫建于东国,雪山峙于西域 。」《文选·潘岳·为贾谧作赠陆机诗》:「绵绵瓜瓞,六国互峙。」
  1. 水中高土。《文选·张衡·西京赋》:「散似惊波,聚以京峙。」三国吴·薛综·注:「京,高也。水中有土曰峙。」
云林(雲林)yún lín
(1).隐居之所。 唐 王维 《桃源行》:“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金 张斛 《还家》诗:“云林无俗恣,相对可终老。” 清 陈大章 《送胡卜子南归》诗:“白雉冈头荒圃在,未妨述作老云林。”
(2). 汉 宫馆名。《汉书·外戚传上·孝宣霍皇后》:“ 霍后 立五年,废处 昭臺宫 ,后十二岁,徙 云林馆 ,乃自杀。”《晋书·外戚传序》:“遂使 悼后 遇 云林 之灾, 愍怀 滥 湖城 之酷。”
(3).指 云梦泽 。《文选·枚乘〈七发〉》:“游涉乎 云林 ,周驰乎兰泽。” 刘良 注:“ 云林 、 云梦泽 也。”
(4). 元 代画家 倪瓒 的别号。 清 侯方域 《倪云林〈十万图〉记》:“壬辰过 阳羡 之 亳村 , 定道人 出所藏 云林 《十万图》相示,皆有 云林 自跋。” 清 纳兰性德 《忆江南》词:“ 江 南好,真箇到 梁溪 。一幅 云林 高士画,数行泉石故人题。” 清 沈复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余扫墓山中,检有峦纹可观之石……用 宜兴 窰长方盆叠起一峯,偏於左而凸於右,背作横方纹,如 云林 石法,巉巖凹凸,若临江石磯状。”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