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白旄 bái máo
(1).古代的一种军旗。竿头以牦牛尾为饰,用以指挥全军。《书·牧誓》:“王左杖黄鉞,右秉白旄以麾。”《史记·卫康叔世家》:“与太子白旄,而告界盗见持白旄者杀之。”《三国演义》第五回:“次日筑臺三层,遍列五方旗帜,上建白旄黄鉞,兵符将印,请 绍 登坛。”
(2).喻出师征伐。 唐 白居易 《七德舞》诗:“白旄黄鉞定两 京 ,擒 充 戮 竇 四海清。” 明 无名氏 《智降秦叔宝》第一折:“某乃 李世民 是也,本贯 河 东 太原 人氏,父乃 唐公 李渊 。自因 隋 朝乱政,天下纵横,某十八岁同父起义,白旄黄鉞,平定两京。” ——《漢語大詞典》
(2).喻出师征伐。 唐 白居易 《七德舞》诗:“白旄黄鉞定两 京 ,擒 充 戮 竇 四海清。” 明 无名氏 《智降秦叔宝》第一折:“某乃 李世民 是也,本贯 河 东 太原 人氏,父乃 唐公 李渊 。自因 隋 朝乱政,天下纵横,某十八岁同父起义,白旄黄鉞,平定两京。” ——《漢語大詞典》
黄钺(黄鉞)huáng yuè
饰以黄金的长柄斧子。天子仪仗,亦用以征伐。《书·牧誓》:“王左杖黄鉞,右秉白旄以麾。” 孔颖达 疏引《广雅》:“鉞,斧也。斧称黄鉞,故知以黄金饰斧也。”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下:“金斧,黄鉞也。 三代 通制,用之以断斩,今以金斧黄鉞为乘舆之饰。 武王 以黄鉞斩 紂 头,故王者以为戒。大将军出征,特加黄鉞者,以铜为之,以黄金涂刃及柄,不得纯金也。得赐黄鉞,则斩持节将也。” 元 耶律楚材 《和李世荣韵》:“翠华来北闕,黄鉞讨南疆。” 郭沫若 《长春集·纪念“七七”》:“盟刑白马挥黄鉞,誓缚苍龙树赤旗。” ——《漢語大詞典》
分行 fēn háng
(1).分别巡行。《汉书·食货志下》:“犯法者众,吏不能尽诛,於是遣博士 褚大 、 徐偃 等分行郡国。”
(2).古时称中央政权机构分设吏、礼、户、兵、刑、工各部为“分行”。参阅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卷五。
(3).分开。 洪深 《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五:“韵律的节奏,与意义的节奏,时而分行,时而合流。”
某种营业机构的支店。 ——《漢語大詞典》
(2).古时称中央政权机构分设吏、礼、户、兵、刑、工各部为“分行”。参阅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卷五。
(3).分开。 洪深 《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五:“韵律的节奏,与意义的节奏,时而分行,时而合流。”
某种营业机构的支店。 ——《漢語大詞典》
立 lì《國語辭典》
立 [ lì ]
动- 直身站著。如:「站立」、「立正」。《孟子·梁惠王上》:「王立于沼上。」
- 竖起。如:「竖立」、「立竿见影」。《水浒传·第三一回》:「又将两扇门立在墙边,先去吹灭了灯火。」
- 设置。如:「立庙」、「私立小学」。《书经·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
- 制定、订定。如:「立法」、「立案」、「立宪」。
- 建树、成就。如:「立威」、「三十而立」。《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 存在。如:「独立」、「誓不两立」。
- 即刻。如:「立刻」。《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剑坚,故不可立拔。」
-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立如子。
- 二一四部首之一。
一点(一點)yì diǎn
(1).汉字的一种笔画。常指书画中的点画。 晋 王羲之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 南朝 齐 谢赫 《古画品录·陆绥》:“体韵遒举,风彩飘然。一点一拂,动笔皆奇。” 唐 朱景玄 《唐朝名画录·李灵省》:“若画山水、竹树,皆一点一抹,便得其象,物势皆出自然。”
(2).表示甚少或不定的数量。 南朝 梁 江淹 《惜晚春》诗:“如获琼歌赠,一点重如金。”《景德传灯录·潭州神山僧密禅师》:“我今日一点气力也无。”《红楼梦》第一一一回:“好好的替咱们服侍老太太西去,也少尽一点子心哪。” 鲁迅 《朝花夕拾·小引》:“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
(3).一经指点。《朱子全书》卷十二:“千条万绪,一身亲歷之,圣人一点他便醒,元来只从一箇心中流出来。”
(4).一方面;一部分。 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十:“他们都晓得有两点,为什么我们只提一点?一万年都有两点……说只有一点,叫知其一不知其二。”
(5).一小时。一天中的第一和第十三时,也称一点。 ——《漢語大詞典》
(2).表示甚少或不定的数量。 南朝 梁 江淹 《惜晚春》诗:“如获琼歌赠,一点重如金。”《景德传灯录·潭州神山僧密禅师》:“我今日一点气力也无。”《红楼梦》第一一一回:“好好的替咱们服侍老太太西去,也少尽一点子心哪。” 鲁迅 《朝花夕拾·小引》:“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
(3).一经指点。《朱子全书》卷十二:“千条万绪,一身亲歷之,圣人一点他便醒,元来只从一箇心中流出来。”
(4).一方面;一部分。 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十:“他们都晓得有两点,为什么我们只提一点?一万年都有两点……说只有一点,叫知其一不知其二。”
(5).一小时。一天中的第一和第十三时,也称一点。 ——《漢語大詞典》
猩红(猩紅)xīng hóng
(1).指像猩猩血那样鲜红的颜色。 宋 陆游 《花下小酌》诗:“柳色初深燕子回,猩红千点海棠开。”《说岳全传》第二二回:“﹝ 于工 ﹞又将一件猩红战袍,一条羊脂玉玲瓏带,各盛在盘内。” 冰心 《寄小读者》七:“他们送给我们 都灵市 特产的蜜甜的巧克力糖,猩红的玫瑰花。”
(2).银朱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石三·银朱》。 ——《漢語大詞典》
(2).银朱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石三·银朱》。 ——《漢語大詞典》
似 sì/shì《國語辭典》
似 [ sì ]
动- 相像、相类。如:「相似」、「类似」。五代十国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继嗣。如:「似嗣」。《诗经·小雅·斯干》:「无相犹矣,似续妣祖。」汉·毛亨·传:「似,嗣。」
- 奉赠、给予。唐·贾岛〈剑客〉诗:「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宋·欧阳修〈紫石屏歌〉:「呼工画石持寄似,幸子留意其无谦。」
- 好像。如:「似乎」、「似有不同」。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论王霸之余策,览倚伏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长。」
- 表示比较、差等之词。如:「一个高似一个」、「一天好似一天」。宋·贺铸〈浣溪沙·楼角初消一缕霞〉词:「更垂帘幕护窗纱,东风寒似夜来些。」
幼君 yòu jūn
年幼的君主。《公羊传·隐公元年》:“且如 桓 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皇帝晏驾,春秋十九,海内士庶,犹曰幼君。”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