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出处虽不齐,椒兰则同馥。

陈起宋代〕《哭丹池王隐君

忆昔相逢初,一见即刮目。
出处虽不齐,椒兰则同馥。
论心到极处,情爱逾骨肉。
十年传成癖,搰搰闭门读。
高志尊所传,而肯曲从俗。
抱此奇特操,平步可金玉。
况复同窗友,槐庭秉钧轴。
事有反所料,轩冕笑羁束。
缙云邈千里,访道求辟谷。
食枣怀安期,窃桃小方朔。
平生精进心,自可登仙录。
一著偶失算,九书无复续。
洞霄有猿号,丹池无鹤浴。
昨病失会葬,生刍东望哭。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出处不齐椒兰

出处(出處)chū chù
(1).谓出仕和隐退。 汉 蔡邕 《荐皇甫规表》:“修身力行,忠亮阐著,出处抱义,皦然不污。” 唐 韩愈 《与崔群书》:“无入而不自得,乐天知命者,固前修之所以御外物者也。况足下度越此等百千辈,岂以出处近远累其灵臺邪!”《古今小说·葛令公生遣弄珠儿》:“ 萧何 治狱为 秦 吏, 韩信 曾官执戟郎。蠖屈龙腾皆运会,男儿出处又何常。”
(2).行进和静止。 宋 梅尧臣 《翠羽辞》:“ 秦 女乘鸞遗翠羽,落在人间与风舞。风休不归谁作主,此郎拾取妆金缕。郎家主妇爱且怜,繫向裙腰同出处。” 宋 陆游 《雨复作自近村归》诗:“可怜鳩取招麾速,谁似云知出处齐。”
(1).词语、典故等的来源和根据。《魏书·儒林传·李业兴》:“ 异 曰:‘圆方之説,经典无文,何以怪方?’ 业兴 曰:‘圆方之言,出处甚明,卿自不见。’”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 晋 张望 诗曰‘愁来不可割’,此‘割愁’二字出处也。” 明 陶宗仪 《辍耕录·诗法》:“作诗用虚字,殊不佳。中两联填满方好。出处纔使 唐 已下事,便不古。” 曹禺 《王昭君》第一幕:“‘德言工容’不是我瞎编,是圣人说的,有出处。”
(2).源头。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穀水》:“ 徐广 《史记音义》曰:‘ 黽 或作 彭 , 穀水 出处也。’”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然 河 之本源,未见出处。”
(3).产地;来源。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人》:“有术人携一榼,榼中藏小人……至 掖 , 掖 宰索榼入署,细审小人出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有一天,来了一个人,买了几件鼻烟壶、手鐲之类,又买了一掛朝珠,还的价钱,实在内行;批评东西的毛病,説那东西的出处,着实是个行家。” 许地山 《美底牢狱》:“我想所有美丽的东西,只能让它们散布在各处,我们只能在它们底出处爱它们。”
(4).出路;出去的地方。 梁斌 《播火记》第一卷十五:“﹝ 李霜泗 ﹞平静下来,慢搭搭地说:‘可是,去,也有好处,将来有了个出处。’” 茹志鹃 《高高的白杨树·澄河边上》:“ 澄河 不太深,主要是下暴雨水来得太急,开一点口子,水一有了出处,流头就缓了。”  ——《漢語大詞典》
虽 ( 雖 ) suī
虽 [ suī ]
     ◎ 连词,把意思推开一层,表示“即使”或是“纵然”的意思,后面多有“可是”、“但是”相应:~然。~则。麻雀~小,五脏俱全。
不齐 bù qí
在质或量方面、大小或程度上不一致的;多变的,可变的,不规则的,不均匀的。例如:脉律不齐。  ——《漢語大詞典》
椒兰(椒蘭)jiāo lán
(1).椒与兰。皆芳香之物,故以并称。《荀子·礼论》:“芻豢稻粱,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 唐 杜牧 《阿房宫赋》:“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明 徐元 《八义记·宣子见主》:“珠围翠绕,椒兰喷衣。” 清 方文 《石臼访韩元长》诗:“芳烈椒兰气,苍寒栝栢姿。”
(2).比喻美好。 唐 元稹 《授牛元翼深冀州节度使制》:“闻尔鼙鼓之音,怀尔椒兰之德。”
(3).喻美好贤德者。《旧唐书·列女传序》:“末代风靡,贞行寂寥,聊播椒兰,以貽闺壼,彤管之职,幸无忽焉。”
(4).后妃居住处。亦代指后妃。 明 叶子奇 《草木子·谈薮》:“ 宋 宫人 王昭仪 ,名 惠清 ,字 冲华 ,丙子北行,题驛中有《满江红》词云‘……名播椒兰妃后里,欢承笑语君王侧。’” 明 沈榜 《宛署杂记·土工》:“至拱事椒兰,籍名粉黛,不可胜纪矣。”
(5).指 楚 大夫 子椒 和 楚怀王 少弟 司马 子兰 。二人均为佞人。《楚辞·离骚》:“览 椒 兰 其若兹兮,又况揭车与江蘺。” 王逸 注:“言观 子椒 、 子兰 变节若此。” 南朝 宋 颜延之 《祭屈原文》:“谋折 仪 尚 ,贞蔑 椒 兰 。”后因以指佞人。 唐 韩愈 《陪杜侍御游湘西两寺独宿有题因献杨常侍》诗:“ 椒兰 争妬忌, 絳 灌 共谗諂。”按,后世学者或以 王逸 注为非。参阅 游国恩 《离骚纂义》。  ——《漢語大詞典》
则 ( 則 ) zé
则 [ zé ]
  1. 模范:以身作~。
  2. 规程,制度:规~。总~。原~。细~。
  3. 效法:~先烈之言行。
  4. 表示因果关系,就,便:闻过~喜。
  5. 表示转折,却:今~不然。
  6. 表示肯定判断,乃,是:此~余之罪也。
  7. 用在一、二、三……等数字后,列举原因或理由:一~房子太小,二~参加的人数多。
  8. 与“”相近(中国宋、元、明代小说、戏剧里常用):~甚(做什么)。
  9. 量词,指成文的条数:新闻两~。
同 ( 衕 ) tóng/tòng《國語辭典》

同 [ tóng ]

  1. 会合、聚集。如:「会同」。《说文解字·𠔼部》:「同,合会也。」唐·钱起〈送钟评事应宏词下第东归〉诗:「劝君稍尽离筵酒,千里佳期难再同。」
  2. 统一、齐一。《书经·舜典》:「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宋·陆游〈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3. 一齐分享、从事等。如:「同甘苦,共患难。」《孙子·谋攻》:「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
  4. 赞成。如:「赞同」、「同意」。
  1. 一样的。如:「同类」、「相同」、「同工同酬」。
  1. 一起、共同。如:「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唐·李白〈长干行〉二首之一:「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1. 和、与、跟。如:「有事同你商量。」、「我同他一起去看电影。」
  1. 和谐、和平。如:「促进世界大同」。《礼记·礼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 契约。如:「合同」。
  3. 姓。如唐代有同谷。

同 [ tòng ]

  1. 巷弄、小街道。如:「胡同」。
馥 fù《國語辭典》

馥 [ fù ]

  1. 香味浓郁。宋·魏了翁〈满江红·秋意冷然〉词:「水拍池塘鸿雁聚,露浓庭畹芝兰馥。」
  1. 香气。南朝梁·元帝〈扬州梁安寺碑〉:「旃檀散馥,无复圆觉之风。」宋·苏轼〈千秋岁·浅霜侵绿〉词:「秋露重,真珠落袖沾余馥。」
  1. 散发。唐·申欢〈兜玄国怀归〉诗:「风软景和煦,异香馥林塘。」宋·黄定〈鹧鸪天·间世文章万选钱〉词:「雍容草罢明堂诏,留取天香馥寿筵。」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