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魁然栋梁姿,久困荆棘中。

王之道宋代〕《寄题鲁如晦需堂

鲁僖有贤裔,家在吴江东。
宏词与奥学,浩渺江无穷。
魁然栋梁姿,久困荆棘中。
抱能未施邦,殆与张籍同。
人皆盲於心,我目昏不矇。
而君乃能勇退,奉祠环堵宫。
筑圃号通隐,花竹罗青红。
郡山涌其前,湖光湛冲瀜。
日哦松菊间,志气骄王公。
客来醉需堂,饮食沾奴童。
嗟予老且倦,齿豁仍头童。
田芜未能归,惭愧通隐翁。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魁然栋梁姿久困荆棘

魁然 kuí rán
(1).安然。《庄子·庚桑楚》:“人见其跂,犹之魁然。” 成玄英 疏:“魁,安也。”
(2).高大貌。《史记·孟尝君列传》:“ 赵 人闻 孟尝君 贤,出观之,皆笑曰:‘始以 薛公 为魁然也,今视之,乃眇小丈夫耳。’” 唐 柳宗元 《蝜蝂传》:“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瓮山耶律丞相墓》:“山麓魁然而大、凹而秀者,瓮之属也。”
(3).卓然突出貌。 唐 韩愈 《祭窦司业文》:“惟君文行夙成,有声 江东 ,魁然厚重,长者之风。”《新唐书·郑权传》:“ 权 识诣魁然,有閎辩。” 清 戴名世 《古樟记》:“﹝古樟﹞含日月之精,受雨露之润,多歷年所,遂魁然出其奇於人间。”
独立不群。魁,通“ 块 ”。《汉书·东方朔传》:“今世之处士,魁然无徒,廓然独居。” 颜师古 注:“魁读曰块。” 王先谦 补注:“《史记》作崛然独立,块然独处。”《三国志·魏志·邴原传》“ 邴原 字 根矩 , 北海 朱虚 人也” 裴松之 引 晋 杜笃 《邴原别传》:“ 邴原 名高德大,清规邈世,魁然而峙。”  ——《漢語大詞典》
栋梁(棟梁)dòng liáng
(1).房屋的大梁。《庄子·人间世》:“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为栋梁。” 晋 葛洪 《抱朴子·备阙》:“擿齿则松檟不及一寸之筳,挑耳则栋梁不如鷦鷯之羽。”《旧唐书·赵憬传》:“大厦永固,是栋梁榱桷之全也;圣朝致理,亦庶官羣吏之能也。” 清 梅曾亮 《士说》:“求栋梁者必於木,而木不皆栋梁也,其不材者,且不得与萑蒲竹箭比。”
(2).比喻担负国家重任的人。《后汉书·陈球传》:“公为国家栋梁,倾危不持,焉用彼相邪?”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程器》:“摛文必在纬军国,负重必在任栋梁。” 唐 杜甫 《承沈八丈东美除膳部员外郎》诗:“天路牵騏驥,云臺引栋梁。” 清 汪衡 《励志诗》:“人力不滋培,栋梁安得具。” 胡厥文 《悼念周恩来总理》诗:“万民齐慟哭,千载永难忘。百战锋芒在,何乃折栋梁。”
(3).比喻基本因素。 廖仲恺 《消费合作社概论》:“故工人与一般消费者,实为经济之栋梁,缺一则不立。”  ——《漢語大詞典》
姿 zī《國語辭典》

姿 [ zī ]

  1. 容貌、态势。如:「姿颜」、「姿容曼妙」、「舞姿」、「摇曳生姿」。唐·韩愈〈君子法天运〉诗:「利害有常势,取舍无定姿。」
  2. 资质。如:「姿质超人」。汉·王充《论衡·本性》:「初禀天然之姿,受纯一之质。」通「资」。
  1. 放任、纵情。《红楼梦·第六二回》:「二者恐丫鬟们年青,乘王夫人不在家,不服探春等约束,姿意痛饮,失了体统。」
久困 jiǔ kùn
(1).长期困厄。《汉书·贾捐之传》:“民众久困,连年流离。”《说岳全传》第四九回:“我看你四人容貌雄伟,决非久困之人。”
(2).长期围困。《清史稿·辅国恪僖公察尼传》:“宜於湖水涸后,围以木栰,立桩列礮,以小舟徼巡,为久困计。”  ——《漢語大詞典》
荆棘 jīng jí
(1).泛指山野丛生多刺的灌木。《老子》:“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汉 班昭 《东征赋》:“睹 蒲城 之丘墟兮,生荆棘之榛榛。” 晋 张载 《七哀》诗:“蒙笼荆棘生,蹊逕登童竪。”《醒世恒言·张淑儿巧智脱杨生》:“﹝我﹞跳出荆棘丛中,面都刺碎。” 陈其通 《万水千山》第九幕第一场:“山岭上松柏挺立,石缝中荆棘繁茂,野菊盛开。”
(2).比喻奸佞小人。《楚辞·东方朔〈七谏·怨思〉》:“行明白而曰黑兮,荆棘聚而成林。” 王逸 注:“荆棘多刺,以喻谗贼。”《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思树芳兰,剪除荆棘。” 李善 注:“荆棘以喻小人。” 清 孙枝蔚 《句容题二颜公祠》诗:“杀公者 杞 非 希烈 ,有如荆棘损芝兰。”
(3).比喻纷乱。《后汉书·冯异传》:“为吾披荆棘,定 关 中。” 李贤 注:“荆棘,榛梗之谓,以喻纷乱。” 唐 刘长卿 《和袁郎中破贼后上太尉》诗:“ 剡 路除荆棘,王师罢鼓鼙。” 宋 陆游 《〈傅给事外制集〉序》:“及 高皇帝 中兴,虽披荆棘,立朝廷,中朝人物,悉会於行在。”
(4).喻艰险境地。 清 方文 《三月十九日》诗:“龙种陷荆棘,未审存与亡。” 鲁迅 《华盖集·北京通信》:“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狭谷、火坑。”
(5).芥蒂;嫌隙。 唐 孟郊 《择友》诗:“虽笑未必和,虽哭未必戚,面结口头交,肚里生荆棘。” 唐 元稹 《苦乐相倚曲》:“君心半夜猜恨生,荆棘满怀天未明。” 宋 苏轼 《与刘宜翁书》:“胸中廓然,实无荆棘,窃谓可受先生之道。”  ——《漢語大詞典》
中 zhōng/zhòng《國語辭典》

中 [ zhōng ]

  1. 距離四方或兩端相等的部位。如:「居中」、「中央」、「日正當中」。
  2. 內、裡面。如:「水中」、「夢中」、「心中」。
  3. 泛指某一時期以內。如:「一年之中」、「晉太元中」。
  4. 中華民國的簡稱。
  5. 姓。如漢代有中京。
  1. 居間介紹、連絡的。如:「中人」。
  2. 居於高低、大小、好壞之間的。如:「中級」、「中型」、「中等」。
  3. 半。如:「中夜」、「中途」。
  1. 正好。如:「適中」。
  2. 表示動作正在進行。如:「事情正在交涉中。」

中 [ zhòng ]

  1. 達到要點。《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漢書·卷一○·成帝紀》:「朕涉道日寡,舉錯不中。」
  2. 合、正對上。如:「中規中矩」。《左傳·定公元年》:「未嘗不中吾志也。」《戰國策·西周策》:「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3. 遭受、感染。如:「中風」、「中毒」。
  4. 得。如:「中獎」、「中籤」、「中選」。
  5. 考取。如:「范進中舉」、「考中大學」。《儒林外史·第二回》:「這王大老爺,就是前科新中的。」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