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仕途捷径固无取,泉石膏肓亦犹次。

王之道宋代〕《沈杨辅隐轩诗

小隐山林大朝市,夫子命轩良有意。
仕途捷径固无取,泉石膏肓亦犹次。
不知朝隐谁得之,我恐曼倩为近似。
公卿百执各有职,岂容妄隐但弃位。
古人禄仕所不免,意在全身近於智。
庄周梅福此其流,吏隐之名可无愧。
沈君有弟今休文,咳唾成章数千字。
耻从举子事进取,逸韵高情寓吟醉。
乃兄宦达方强仕,翠竹停鸾想风致。
君侯才业伯仲间,退以求名名亦遂。
方今尧舜理四海,岩穴弹冠求自试。
朝廷既治群吏肃,保处堪为隐者地。
不如市隐最得策,大胜山林自憔悴。
花源缭绕转红绿,竹洞深沉入幽邃。
我闻此风颇健羡,图成未可日月冀。
他时傥作江西游,兄曰能来访予季。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仕途捷径无取泉石膏肓

仕途 shì tú
见“ 仕涂 ”。  ——《漢語大詞典》
捷径(捷徑)jié jìng
亦作“ 捷逕 ”。
(1).近便的小路。 汉 班昭 《东征赋》:“遵通衢之大道兮,求捷径欲从谁?”《隋书·杨尚希传》:“﹝ 杨尚希 ﹞遂夜中从捷径而遁。迟明, 迥 方觉,分数十骑自驛路追之,不及。”《司马温公诗话》引 宋 刘子仪 《堠子》诗:“空呈厚貌临官道,大有人从捷逕过。”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扎克塔尔》:“因秘献入番捷径, 阿文成公 得以进兵成功。”
(2).喻不循正轨,贪便图快的做法。后多指取巧进身的门路。《楚辞·离骚》:“何 桀 紂 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 王逸 注:“言 桀 紂 愚惑……欲涉邪径,急疾为治。” 唐 俞简 《行不由径》诗:“捷径虽云易,长衢岂不平?” 宋 岳珂 《桯史·大小寒》:“ 韩平原 在 庆元 初,其弟 仰胄 为知閤门事,颇与密议,时人谓之大小 韩 。求捷径者争趋之。” 老舍 《四世同堂》五七:“新民会成了政治训练班,给那些功课坏,心里胡涂,而想升官发财的青年辟开一条捷径。他们去受训,而后被派在各机关去做事。”
(3).喻速成的方法或手段。 南朝 梁 沈约 《述僧中食论》:“往古诸佛,过中不餐,此盖是遣累筌蹄,适道之捷径。” 明 高攀龙 《答念台书》:“弟观千古圣贤心法,只一‘敬’字,捷径无獘。” 丁玲 《韦护》第一章七:“她之所以预备学体育,也是不能不走这条生活的捷径,她完全是为了两年毕业后可以不难找到一个位置。”  ——《漢語大詞典》
固 gù《國語辭典》

固 [ gù ]

  1. 结实、坚硬。如:「牢固」、「稳固」、「坚固」。《文选·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益?」
  2. 坚定、确定。《韩非子·五蠹》:「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1. 安定。如:「巩固国防」。《国语·鲁语上》:「晋始伯而欲固诸侯,故解有罪之地以分诸侯。」《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2. 禁闭。《汉书·卷八七·扬雄传下》:「是以欲谈者宛舌而固声,欲行者拟足而投迹。」《三国志·卷一九·魏书·陈思王植传》:「国之纲纪,本无禁固诸国通问之诏也。」
  1. 坚决、坚持、极力。如:「固守」。《书经·大禹谟》:「禹拜稽首固辞。」《老残游记·第四回》:「那人再三固让。老残仍送出大门,看那人上马去了。」
  2. 原来、一向。如:「固有道德」。《孟子·梁惠王上》:「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3. 当然、诚然。唐·柳宗元〈封建论〉:「州县之设,固不可华也。」《聊斋志异·卷一一·王大》:「谄者固可诛,谬者亦可恨也。」
  4. 姑且、暂且。《老子·第三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若之,必固强之。」
  1.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固来。
无取(無取)wú qǔ
(1).不取为己有。《孟子·离娄下》:“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东观汉记·张堪传》:“时 述 珍寳珠玉,委积无数, 堪 録簿上官,秋毫无取。”
(2).不足取。 晋 王谧 《重答桓太尉书》:“自谓拟心宗辙,其理难尚,非谓礼拜之事,便为无取也。” 唐 杜甫 《湘江宴饯裴二端公赴道州》诗:“盛名富事业,无取媿高贤。” 浦起龙 心解:“无取,谓一无足取。” 宋 秦观 《王俭论》:“大节丧矣,虽有一时之美,一日之长,足以夸污世而矫流俗,君子无取焉。”  ——《漢語大詞典》
泉石膏肓 quán shí gāo huāng
谓爱好山水成癖,如病入膏肓。《旧唐书·隐逸传·田游岩》:“ 高宗 幸 嵩山 ,遣中书侍郎 薛元超 就问其母, 游巖 山衣田冠出拜,帝令左右扶止之,谓曰:‘先生养道山中,比得佳否?’ 游巖 曰:‘臣泉石膏肓,烟霞痼疾,既逢圣代,幸得逍遥。’”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王摩诘》:“ 山谷老人 云:‘余顷年登山临水,未尝不读 王摩詰 诗,固知此老胸次,定有泉石膏肓之疾。’”  ——《漢語大詞典》
亦 yì《國語辭典》

亦 [ yì ]

  1. 相當於「也」、「也是」。如:「人云亦云」。《論語·公冶長》:「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唐·李商隱〈無題〉詩:「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2. 相當於「又」。《左傳·文公七年》:「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唐·杜甫〈羌村〉詩三首之一:「鄰人滿牆頭,感歎亦歔欷。」
  3. 只是、不過。《戰國策·齊策四》:「王亦不好士也,何患無士?」唐·杜甫〈蒹葭〉詩:「江湖後搖落,亦恐歲蹉跎。」
  4. 已經。《文選·王康琚·反招隱詩》:「昔在太平時,亦有巢居子;今雖盛明世,能無中林士?」唐·杜甫〈獨立〉詩:「草露亦多濕,蛛絲亦未收。」
  1. 雖然。唐·杜甫〈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畫師亦無數,好手不可遇。」宋·歐陽修〈玉樓春·蝶飛芳草花飛路〉詞:「紅蓮綠芰亦芳菲,不奈金風兼玉露。」
  1. 位於句首或句中,無義。《書經·盤庚上》:「予亦拙謀,作乃逸。」《詩經·召南·草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
  1. 姓。如明代有亦孔昭。
犹 ( 猶 ) yóu
犹 [ yóu ]
  1. 相似,如同:~如。过~不及。
  2. 尚且:~且。~自。困兽~斗(喻濒于失败的人,虽走投无路还要顽强抵抗)。
  3. 〔~豫〕迟疑不决。
  4. 〔~疑〕迟疑。
  5. 仍然,还(hái ):~然。记忆~新。
次 cì《國語辭典》

次 [ cì ]

  1. 品质较差的。如:「次货」、「次品」、「次车」。
  2. 第二的、副的。如:「次子」、「次年」、「次媳」、「次日」。《镜花缘·第四○回》:「走有半年之久,于次岁六月到了岭南。」
  1. 等第、顺序。如:「次第」、「依次排列」、「席次」、「班次」、「名次」。
  2. 行列、队伍。《左传·桓公十三年》:「及鄢,乱次以济,遂无次,且不设备。」《国语·晋语三》:「失次犯令,死。」三国吴·韦昭·注:「次,行列也。」
  3. 官职、职位。《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敬共朝夕,恪居官次。」晋·桓温〈上疏废殷浩〉:「不能恭慎所任,恪居职次。」
  4. 外出居住的地方、处所。如:「客次」、「舟次」。
  5. 中、间。《庄子·田子方》:「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
  6. 量词。计算动作回数的单位。如:「第三次段考」、「初次尝试」。《水浒传·第一○回》:「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
  1. 在前项之后。《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孙子·谋攻》:「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2. 依序编排。《吕氏春秋·季冬纪·季冬》:「乃命太史,次诸侯之列,赋之牺牲。」
  3. 临时驻扎或止宿。《楚辞·屈原·离骚》:「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左传·僖公四年》:「师进,次于陉。」
  4. 至、及。《文选·潘岳·金谷集作诗》:「朝发晋京阳,夕次金谷湄。」

次 [ zī ]

  1. 参见「次且 」条。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