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清明 qīng míng
(1).物之轻清者。亦谓清澈明朗。《荀子·解蔽》:“故人心譬如槃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则足以见鬚眉而察理矣。” 唐 元稹 《西县驿》诗:“去时楼上清明夜,月照楼前撩乱花。” 宋 欧阳修 《秋声赋》:“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李大钊 《时》:“‘晨’为日之始,新鲜的朝气,清明的曙光,都随‘晨’的时光以俱至。”
(2).指政治有法度,有条理。《诗·大雅·大明》:“肆伐大 商 ,会朝清明。” 毛 传:“不崇朝而天下清明。”《汉书·礼乐志》:“﹝ 世祖 ﹞即位三十年,四夷宾服,百姓家给,政教清明。”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上即位之三年,朝廷清明,百揆时叙,民安其生,风俗一变。” 清 戴名世 《芝石记》:“献者踵至,以文天下之太平;然是时天下果有道,四方皆清明乎?未见其然也。” 夏衍 《秋瑾传》第一幕:“不把 中国 弄得强盛,不把政治弄得清明,她们怎能从这黑暗里解放出来呐?”
(3).神志清晰;清察明审。《礼记·玉藻》:“色容厉肃,视容清明。” 郑玄 注:“察於事也。”《淮南子·主术训》:“夫人主之听治也,清明而不闇,虚心而弱志,是故羣臣辐凑竝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尽其能。” 唐 李德裕 《上尊号玉册文》:“伏惟皇帝陛下,清明溥鬯,光耿四海。” 郭沫若 《新华颂·鸭绿江》:“我们的理智是清明的,不会跟着狂人们一道发狂。”
(4).声音清朗。《礼记·乐记》:“是故清明象天,广大象地。” 郑玄 注:“清明,谓人声也。” 孔颖达 疏:“人之歌曲清洁显明以象於天也。” 唐 羊士谔 《郡中即事》诗之一:“鼓角清明如战垒,梧桐摇落似贫居。” 萧军 《五月的矿山》第八章:“但这声音已经不再那样清明尖锐了,它发出了有些破裂味的沙音。”
(5).节气名。公历四月四、五或六日。我国有清明节踏青、扫墓的习俗。《逸周书·周月》:“春三月中气,惊蛰,春分,清明。” 朱右曾 校释引 孔颖达 曰:“清明,谓物生清浄明洁。” 南朝 宋 谢灵运 《入东道路诗》:“属值清明节,荣华歷和韶。” 唐 薛逢 《君不见》诗:“清明纵便天使来,一把纸钱风树杪。” 明 徐元 《八义记·宣子劝农》:“节届寒食清明。清明,西郊外步踏红青。” 冰心 《寄小读者》二三:“清明扫墓,虽不焚化纸钱,也可训练小孩子一种恭肃静默的对先人的敬礼。”
(6).东南风。《国语·周语下》“如是,而铸之金,磨之石,繫之丝木,越之匏竹,节之鼓,而行之,以遂八风” 三国 吴 韦昭 注:“东南曰巽,为木,为清明。”参见“ 清明风 ”。
(7).金精;金神。《意林》卷四引 汉 王逸 《正部》:“山神曰螭,物精曰魅,土精曰羵羊,水精曰罔象,木精曰毕方,火精曰游光,金精曰清明。”《广雅·释天》:“金神谓之清明。”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巨洋水》:“泉溪之上,源麓之侧,有一祠,目之为 冶泉祠 。按《广雅》,‘金神谓之清明’,斯地盖古冶官所在,故水取称焉。”
(8).冷肃。《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金发而清明,火发而曛味,何气使然?”《医宗金鉴·运气要诀·五运郁极乃发歌》:“木发毁折金清明,火发曛味有多少。”注:“金发之徵,微者为燥,甚为清明;清明,冷肃也。” ——《漢語大詞典》
(2).指政治有法度,有条理。《诗·大雅·大明》:“肆伐大 商 ,会朝清明。” 毛 传:“不崇朝而天下清明。”《汉书·礼乐志》:“﹝ 世祖 ﹞即位三十年,四夷宾服,百姓家给,政教清明。”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上即位之三年,朝廷清明,百揆时叙,民安其生,风俗一变。” 清 戴名世 《芝石记》:“献者踵至,以文天下之太平;然是时天下果有道,四方皆清明乎?未见其然也。” 夏衍 《秋瑾传》第一幕:“不把 中国 弄得强盛,不把政治弄得清明,她们怎能从这黑暗里解放出来呐?”
(3).神志清晰;清察明审。《礼记·玉藻》:“色容厉肃,视容清明。” 郑玄 注:“察於事也。”《淮南子·主术训》:“夫人主之听治也,清明而不闇,虚心而弱志,是故羣臣辐凑竝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尽其能。” 唐 李德裕 《上尊号玉册文》:“伏惟皇帝陛下,清明溥鬯,光耿四海。” 郭沫若 《新华颂·鸭绿江》:“我们的理智是清明的,不会跟着狂人们一道发狂。”
(4).声音清朗。《礼记·乐记》:“是故清明象天,广大象地。” 郑玄 注:“清明,谓人声也。” 孔颖达 疏:“人之歌曲清洁显明以象於天也。” 唐 羊士谔 《郡中即事》诗之一:“鼓角清明如战垒,梧桐摇落似贫居。” 萧军 《五月的矿山》第八章:“但这声音已经不再那样清明尖锐了,它发出了有些破裂味的沙音。”
(5).节气名。公历四月四、五或六日。我国有清明节踏青、扫墓的习俗。《逸周书·周月》:“春三月中气,惊蛰,春分,清明。” 朱右曾 校释引 孔颖达 曰:“清明,谓物生清浄明洁。” 南朝 宋 谢灵运 《入东道路诗》:“属值清明节,荣华歷和韶。” 唐 薛逢 《君不见》诗:“清明纵便天使来,一把纸钱风树杪。” 明 徐元 《八义记·宣子劝农》:“节届寒食清明。清明,西郊外步踏红青。” 冰心 《寄小读者》二三:“清明扫墓,虽不焚化纸钱,也可训练小孩子一种恭肃静默的对先人的敬礼。”
(6).东南风。《国语·周语下》“如是,而铸之金,磨之石,繫之丝木,越之匏竹,节之鼓,而行之,以遂八风” 三国 吴 韦昭 注:“东南曰巽,为木,为清明。”参见“ 清明风 ”。
(7).金精;金神。《意林》卷四引 汉 王逸 《正部》:“山神曰螭,物精曰魅,土精曰羵羊,水精曰罔象,木精曰毕方,火精曰游光,金精曰清明。”《广雅·释天》:“金神谓之清明。”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巨洋水》:“泉溪之上,源麓之侧,有一祠,目之为 冶泉祠 。按《广雅》,‘金神谓之清明’,斯地盖古冶官所在,故水取称焉。”
(8).冷肃。《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金发而清明,火发而曛味,何气使然?”《医宗金鉴·运气要诀·五运郁极乃发歌》:“木发毁折金清明,火发曛味有多少。”注:“金发之徵,微者为燥,甚为清明;清明,冷肃也。” ——《漢語大詞典》
已 yǐ《國語辭典》
已 [ yǐ ]
動- 停止。《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論語·泰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完畢、完成。《國語·齊語》:「有司已於事而竣。」《漢書·卷三○·藝文志》:「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 黜退。《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 病癒。《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 已經。如:「時間早已過了。」《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唐·李白〈早發白帝城〉詩:「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 太、甚。《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管子·戒》:「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
- 隨後、然後。《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天台山日記》:「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
- 一定、必定。《漢書·卷五二·灌夫傳》:「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
- 用於句尾。相當於「矣」。《書經·洛誥》:「公定,予往已。」《孟子·梁惠王上》:「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 用於句首,表示感嘆的語氣。《書經·大誥》:「已!予惟小子。」同「哎 」。
- 此、如此。《論語·陽貨》:「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史記·卷二·夏本紀》:「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
逼 bī《國語辭典》
逼 [ bī ]
动- 威胁、强迫。如:「逼债」、「催逼」、「咄咄逼人」、「逼上梁山」。《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序》:「其家逼之,乃没水而死。」
- 接近、迫近。如:「逼视」。宋·苏洵〈心术论〉:「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清·袁枚〈祭妹文〉:「旧事填膺,思之栖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
- 狭窄。《文选·曹植·七启》:「于是人稠网密,地逼势胁。」
- 非常。如:「逼真」、「逼肖」。
逼 [ bì ]
- (一)之又音。
长安(長安)cháng ān
(1).古都城名。 汉高祖 七年(公元前200年)定都于此。此后 东汉 献帝 初、 西晋 愍帝 、 前赵 、 前秦 、 后秦 、 西魏 、 北周 、 隋 、 唐 皆于此定都。 西汉 末绿林、赤眉, 唐 末 黄巢 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也曾建都于此。故城有二: 汉 城筑于 惠帝 时,在今 西安市 西北。 隋 城筑于 文帝 时,号 大兴城 ,故址包有今 西安城 和城东、南、西一带。 唐 末就旧城北部改筑新城,即今 西安城 。
(2). 唐 以后诗文中常用作都城的通称。 唐 李白 《金陵》诗之一:“ 晋 家南渡日,此地旧 长安 。” 宋 周密 《武林旧事·淳熙八年》:“雪却甚好,但恐 长安 有贫者。” 清 龚自珍 《同年冯文江索诗赠行》:“ 冯君 才大行孔修,少年挟策 长安 游。” ——《漢語大詞典》
(2). 唐 以后诗文中常用作都城的通称。 唐 李白 《金陵》诗之一:“ 晋 家南渡日,此地旧 长安 。” 宋 周密 《武林旧事·淳熙八年》:“雪却甚好,但恐 长安 有贫者。” 清 龚自珍 《同年冯文江索诗赠行》:“ 冯君 才大行孔修,少年挟策 长安 游。” ——《漢語大詞典》
近 jìn《國語辭典》
近 [ jìn ]
形- 时间、地点、血统、关系等方面距离不远的。如:「近日」、「近郊」、「近亲」。《墨子·经说下》:「行者必先近而后远,远近修也,先后久也。」
- 浅显明白、容易了解。如:「浅近」。《孟子·尽心下》:「言近而指远也,善言也。」
- 相似、几乎一样。如:「近似」。《礼记·中庸》:「知耻近乎勇。」
- 靠近、接近。如:「挨近」、「迫近」。唐·李商隐〈乐游原〉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亲密。如:「亲近」。《论语·阳货》:「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 合乎。如:「不近情理」。宋·苏洵〈辨奸论〉:「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
寄语(寄語)jì yǔ
传话,转告。 南朝 宋 鲍照 《代少年时至衰老行》:“寄语后生子,作乐当及春。” 唐 刘希夷 《晚春》诗:“寄语同心伴,迎春且薄妆。”《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寄语昏污诸酷吏,远在儿孙近在身。” 清 纳兰性德 《鹧鸪天·送梁汾南还时方为题小影》词:“凭寄语,劝加餐,桂花时节约重还。” 陈毅 《送人赴泰州谈判抗日合作》诗:“凭君寄语强梁辈,摩擦自戕慎厥初。” ——《漢語大詞典》
先生 xiān shēng
(1).始生子,犹言头生。《诗·大雅·生民》:“诞弥厥月,先生如达。” 朱熹 集传:“先生,首生也。”
(2).父兄。《仪礼·有司》:“其先生之脀,折胁一。” 郑玄 注:“先生,长兄弟。”《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饌。” 何晏 集解引 马融 曰:“先生,谓父兄。”
(3).年长有学问的人。《孟子·告子下》:“ 宋牼 将之 楚 , 孟子 遇於 石丘 ,曰:‘先生将何之?’” 赵岐 注:“学士年长者,故谓之先生。”《战国策·齐策三》:“ 孟尝君 讌坐,谓三先生曰:‘愿闻先生有以补之闕者。’” 姚宏 注:“先生,长老,先己以生者也。” 宋 叶适 《宋故孟夫人墓志铭》:“精义择语,类先生长者之法言。”
(4).称老师。《礼记·玉藻》:“﹝童子﹞无事,则立主人之北南面,见先生,从人而入。” 孔颖达 疏:“先生,师也。”《庄子·应帝王》:“ 列子 曰:‘嘻,子之先生死矣,弗活矣。’” 宋 曾巩 《太原王氏墓志铭》:“夫人姓 王 氏……为人明识强记,博览图籍,子孙受学,皆自为先生。”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端本堂》:“太子授业毕,徐令左右戒之曰:此读书之所,先生长者在前,汝辈安敢褻狎如此。” 鲁迅 《书信集·致萧军萧红》:“我的确当过多年先生和教授,但我并没有忘记我是学生出身。”
(5).称先祖。 元 耶律楚材 《赠辽西李郡王》诗:“我本 东丹 八叶花,先生贤祖相林牙。”
(6).称致仕者。《仪礼·士相见礼》:“若先生异爵者,请见之则辞,辞不得命,则曰某无见。” 郑玄 注:“先生,致仕者也。” 清 王引之 《经义述闻·先生君子》:“盖卿大夫之已致仕者为先生,未致仕者为君子。”
(7).文人学者的通称。可自称,亦可称人。《史记·三代世表补》:“ 张夫子 问 褚先生 。” 司马贞 索隐:“ 褚先生 名 少孙 。”此为 褚少孙 自称先生。《文选·皇甫谧〈三都赋序〉》:“ 玄晏先生 曰:‘古人称不歌而颂谓之赋。’” 李善 注:“ 謐 自序曰:‘始志乎学而自号 玄晏先生 ’……先生,学人之通称也。” 南朝 梁 沈约 《与陶弘景书》:“先生糠秕流俗,超然独远。”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二》:“今先生多教人吏事,所未諭也。”
(8).称道士。 唐 殷尧藩 《中元日观诸道士步虚》诗:“玄都开祕籙,白石礼先生。”《武王伐纣平话》卷上:“却説这 西伯侯 ,与先生(指道士 云中子 )相别。”《水浒传》第十五回:“只见一个庄客报説:‘门前有个先生要见 保正 化斋粮。’”
(9).旧时称以相面、卜卦、卖唱、行医、看风水等为职业的人。《史记·淮阴侯列传》:“﹝ 蒯通 ﹞以相人説 韩信 曰:‘僕尝受相人之术。’ 韩信 曰:‘先生相人如何?’”《南史·吉士瞻传》:“﹝ 士瞻 ﹞年逾四十,忽忽不得志,乃就 江陵 卜者 王先生 计禄命。” 清 李渔 《凰求凤·假病》:“请先生过来,用心替他诊脉。”《负曝闲谈》第二九回:“这时候 顺林 已经回来了,便上前斟过一巡酒,先生在门外拉动胡琴, 顺林 唱了一折‘桑园会’的青衫子,大家喝采。”
(10).称妓女。《文明小史》第十九回:“ 上海 妓女,都是称先生的。” 瞿秋白 《论文学革命及语言文字问题·学阀万岁》:“清客是‘介于相公与先生之间的人物。’”原注:“先生,是 上海 长三堂子里的先生。”
(11).旧时称担任文书或管理职事的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广州工人参加三元里抗英斗争情况调查记》:“各行都设有‘先生’,由工人互相推举,负责文书和对外交涉。”
(12).妻称丈夫。 汉 刘向 《列女传·楚于陵妻》:“妾恐先生之不保命也。”
(13).一般人之间的通称。
(14).称地区或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男子。《解放日报》1986.6.12:“ 欧洲 足球先生、法国队的 普拉蒂尼 在与匈牙利队的比赛中飞身抢球。” ——《漢語大詞典》
(2).父兄。《仪礼·有司》:“其先生之脀,折胁一。” 郑玄 注:“先生,长兄弟。”《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饌。” 何晏 集解引 马融 曰:“先生,谓父兄。”
(3).年长有学问的人。《孟子·告子下》:“ 宋牼 将之 楚 , 孟子 遇於 石丘 ,曰:‘先生将何之?’” 赵岐 注:“学士年长者,故谓之先生。”《战国策·齐策三》:“ 孟尝君 讌坐,谓三先生曰:‘愿闻先生有以补之闕者。’” 姚宏 注:“先生,长老,先己以生者也。” 宋 叶适 《宋故孟夫人墓志铭》:“精义择语,类先生长者之法言。”
(4).称老师。《礼记·玉藻》:“﹝童子﹞无事,则立主人之北南面,见先生,从人而入。” 孔颖达 疏:“先生,师也。”《庄子·应帝王》:“ 列子 曰:‘嘻,子之先生死矣,弗活矣。’” 宋 曾巩 《太原王氏墓志铭》:“夫人姓 王 氏……为人明识强记,博览图籍,子孙受学,皆自为先生。”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端本堂》:“太子授业毕,徐令左右戒之曰:此读书之所,先生长者在前,汝辈安敢褻狎如此。” 鲁迅 《书信集·致萧军萧红》:“我的确当过多年先生和教授,但我并没有忘记我是学生出身。”
(5).称先祖。 元 耶律楚材 《赠辽西李郡王》诗:“我本 东丹 八叶花,先生贤祖相林牙。”
(6).称致仕者。《仪礼·士相见礼》:“若先生异爵者,请见之则辞,辞不得命,则曰某无见。” 郑玄 注:“先生,致仕者也。” 清 王引之 《经义述闻·先生君子》:“盖卿大夫之已致仕者为先生,未致仕者为君子。”
(7).文人学者的通称。可自称,亦可称人。《史记·三代世表补》:“ 张夫子 问 褚先生 。” 司马贞 索隐:“ 褚先生 名 少孙 。”此为 褚少孙 自称先生。《文选·皇甫谧〈三都赋序〉》:“ 玄晏先生 曰:‘古人称不歌而颂谓之赋。’” 李善 注:“ 謐 自序曰:‘始志乎学而自号 玄晏先生 ’……先生,学人之通称也。” 南朝 梁 沈约 《与陶弘景书》:“先生糠秕流俗,超然独远。”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二》:“今先生多教人吏事,所未諭也。”
(8).称道士。 唐 殷尧藩 《中元日观诸道士步虚》诗:“玄都开祕籙,白石礼先生。”《武王伐纣平话》卷上:“却説这 西伯侯 ,与先生(指道士 云中子 )相别。”《水浒传》第十五回:“只见一个庄客报説:‘门前有个先生要见 保正 化斋粮。’”
(9).旧时称以相面、卜卦、卖唱、行医、看风水等为职业的人。《史记·淮阴侯列传》:“﹝ 蒯通 ﹞以相人説 韩信 曰:‘僕尝受相人之术。’ 韩信 曰:‘先生相人如何?’”《南史·吉士瞻传》:“﹝ 士瞻 ﹞年逾四十,忽忽不得志,乃就 江陵 卜者 王先生 计禄命。” 清 李渔 《凰求凤·假病》:“请先生过来,用心替他诊脉。”《负曝闲谈》第二九回:“这时候 顺林 已经回来了,便上前斟过一巡酒,先生在门外拉动胡琴, 顺林 唱了一折‘桑园会’的青衫子,大家喝采。”
(10).称妓女。《文明小史》第十九回:“ 上海 妓女,都是称先生的。” 瞿秋白 《论文学革命及语言文字问题·学阀万岁》:“清客是‘介于相公与先生之间的人物。’”原注:“先生,是 上海 长三堂子里的先生。”
(11).旧时称担任文书或管理职事的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广州工人参加三元里抗英斗争情况调查记》:“各行都设有‘先生’,由工人互相推举,负责文书和对外交涉。”
(12).妻称丈夫。 汉 刘向 《列女传·楚于陵妻》:“妾恐先生之不保命也。”
(13).一般人之间的通称。
(14).称地区或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男子。《解放日报》1986.6.12:“ 欧洲 足球先生、法国队的 普拉蒂尼 在与匈牙利队的比赛中飞身抢球。” ——《漢語大詞典》
快 kuài《國語辭典》
快 [ kuài ]
形- 高兴、欢喜、舒畅。如:「愉快」、「快乐」、「痛快」、「快感」。《战国策·秦策五》:「文信侯去而不快。」
- 爽直。如:「快人快语」、「心直口快」。《儒林外史·第三三回》:「是少卿先生?是海内英豪,千秋快士!」
- 迅速、灵敏。如:「快速」、「眼明手快」。《晋书·卷七五·王湛传》:「此马虽快,然力薄不堪苦行。」
- 锋利、锐利。如:「快斧」、「快剑」、「快刀」。
- 顺遂、舒服。如:「大快人心」。《孟子·梁惠王上》:「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搆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 将要。如:「天快放晴了。」、「我快毕业了!」
- 赶紧。如:「您快别这么说。」、「这里很危险,你快离开吧!」
- 速度。如:「这匹马能跑多快?」
- 旧指衙门中掌管缉捕的差役。如:「捕快」。
- 姓。如汉代有快钦。
着鞭(著鞭)zhuó biān
(1).鞭打;用鞭子赶。《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权 乘骏马越 津桥 得去”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 权 乘骏马上 津桥 …… 谷利 在马后,使 权 持鞍缓控, 利 於后著鞭,以助马势,遂得超度。” 清 曹寅 《九月七日蒙阴晓发》诗:“天色微沾雨,林香缓著鞭。”
(2).《晋书·刘琨传》:“与 范阳 祖逖 为友,闻 逖 被用,与亲故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虏,常恐 祖生 先吾著鞭。’”犹言着手进行,开始做。后常用以勉人努力进取。 唐 韩翃 《家兄自山南罢归献诗叙事》:“时辈已争先,吾兄未著鞭。” 宋 陆游 《书事》之三:“功名在子何殊我,惟恨无人快著鞭。”
(1).鞭打;用鞭子赶。 金 元好问 《榆社硖口村早发》诗:“瘦马长途懒着鞭,客怀牢落五更天。”
(2).犹言着手进行,开始做。 元 耶律楚材 《屏山居士〈鸣道集说〉序》:“昔予尝见《鸣道集》,甚不平之,欲为书纠其芜谬而未暇,岂意 屏山 先我着鞭,遂为序。”
(3).常用以勉人努力进取。 清 李渔 《奈何天·虑婚》:“这是条青云路,早着鞭,不似那纳粟求官的资格浅。” ——《漢語大詞典》
(2).《晋书·刘琨传》:“与 范阳 祖逖 为友,闻 逖 被用,与亲故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虏,常恐 祖生 先吾著鞭。’”犹言着手进行,开始做。后常用以勉人努力进取。 唐 韩翃 《家兄自山南罢归献诗叙事》:“时辈已争先,吾兄未著鞭。” 宋 陆游 《书事》之三:“功名在子何殊我,惟恨无人快著鞭。”
(1).鞭打;用鞭子赶。 金 元好问 《榆社硖口村早发》诗:“瘦马长途懒着鞭,客怀牢落五更天。”
(2).犹言着手进行,开始做。 元 耶律楚材 《屏山居士〈鸣道集说〉序》:“昔予尝见《鸣道集》,甚不平之,欲为书纠其芜谬而未暇,岂意 屏山 先我着鞭,遂为序。”
(3).常用以勉人努力进取。 清 李渔 《奈何天·虑婚》:“这是条青云路,早着鞭,不似那纳粟求官的资格浅。”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