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将相(將相)jiàng xiàng
将帅和丞相。亦泛指文武大臣。《墨子·法仪》:“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史记·高祖本纪》:“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 汉王 为皇帝。” 唐 李涉 《与梧州刘中丞》诗:“三代 卢龙 将相家,五分符竹到天涯。” ——《漢語大詞典》
兼 jiān《國語辭典》
兼 [ jiān ]
动- 合并、吞并。《左传·昭公八年》:「孺子长矣,而相吾室,欲兼我也。」唐·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之六:「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 同时担任或具有两种以上的职务或身分、行为等。如:「兼差」、「兼职」、「父兼母职」。
- 加倍、超越、胜过。如:「兼程赶路」。《论语·先进》:「由也兼人。」唐·韩愈〈韩滂墓志铭〉:「读书倍文,功力兼人。」
- 重复、累积。《荀子·正名》:「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后汉书·卷七八·宦者传·吕强传》:「重金兼紫,相继为蕃辅。」
- 同时、一起。如:「兼顾」、「二者兼备」、「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 尽、完全。《荀子·王制》:「官施而衣食之,兼覆无遗。」《韩非子·难四》:「夫日兼照天下,一物不能当也。」
文武 wén wǔ
(1).文德与武功;文治与武事。《诗·周颂·雝》:“宣哲维人,文武维后。” 郑玄 笺:“又徧使天下之人有才知以文德武功为之君故。”《吕氏春秋·不广》:“文武尽胜,何敌之不服。”《史记·循吏列传论》:“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
(2).特指武事、军事。 宋 范仲淹 《上执政书》:“臣僚之中,素有才识,可赐 孙 吴 之书,使知文武之方。”
(3).文才和武略。《诗·小雅·六月》:“文武吉 甫 ,万邦为宪。” 朱熹 集传:“非文无以附众,非武无以威敌,能文能武,则万邦以之为法矣。”《汉书·朱云传》:“ 平陵 朱云 ,兼资文武。” 唐 韩愈 《举马摠自代状》:“前件官文武兼资,宽猛得所。”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陛下生知之性,天纵文武。”
(4).文臣和武将,文武官员。《南史·宋纪上·武帝》:“謁 汉 长陵 ,大会文武於 未央殿 。” 五代 牛希济 《奉诏赋蜀主降唐》诗:“满城文武欲朝天,不觉邻师犯塞烟。”《水浒传》第九三回:“众文武见杀了四个大臣,都要来捉 李逵 。”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他的酒量吓着了一朝文武。”
(5).犹言温猛。指文火和武火。 宋 陶谷 《清异录·药》:“火须文武、紧慢得中。”参见“ 文武火 ”。
(6). 周文王 与 周武王 。《诗·大雅·江汉》:“ 文 武 受命, 召公 维翰。” 郑玄 笺:“昔 文王 、 武王 受命, 召康公 为之楨榦之臣以正天下。”《礼记·中庸》:“ 仲尼 祖述 尧 舜 ,宪章 文 武 。” 宋 苏轼 《石鼓》诗:“勋劳至大不矜伐, 文 武 未远犹忠厚。” 清 方苞 《〈周官析疑〉序》:“即按其文辞,舍《易》《春秋》, 文 、 武 、 周 、 召 以前之诗书,无与之并者矣。”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幼学》:“张而不弛, 文 武 不能也。” ——《漢語大詞典》
(2).特指武事、军事。 宋 范仲淹 《上执政书》:“臣僚之中,素有才识,可赐 孙 吴 之书,使知文武之方。”
(3).文才和武略。《诗·小雅·六月》:“文武吉 甫 ,万邦为宪。” 朱熹 集传:“非文无以附众,非武无以威敌,能文能武,则万邦以之为法矣。”《汉书·朱云传》:“ 平陵 朱云 ,兼资文武。” 唐 韩愈 《举马摠自代状》:“前件官文武兼资,宽猛得所。”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陛下生知之性,天纵文武。”
(4).文臣和武将,文武官员。《南史·宋纪上·武帝》:“謁 汉 长陵 ,大会文武於 未央殿 。” 五代 牛希济 《奉诏赋蜀主降唐》诗:“满城文武欲朝天,不觉邻师犯塞烟。”《水浒传》第九三回:“众文武见杀了四个大臣,都要来捉 李逵 。”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他的酒量吓着了一朝文武。”
(5).犹言温猛。指文火和武火。 宋 陶谷 《清异录·药》:“火须文武、紧慢得中。”参见“ 文武火 ”。
(6). 周文王 与 周武王 。《诗·大雅·江汉》:“ 文 武 受命, 召公 维翰。” 郑玄 笺:“昔 文王 、 武王 受命, 召康公 为之楨榦之臣以正天下。”《礼记·中庸》:“ 仲尼 祖述 尧 舜 ,宪章 文 武 。” 宋 苏轼 《石鼓》诗:“勋劳至大不矜伐, 文 武 未远犹忠厚。” 清 方苞 《〈周官析疑〉序》:“即按其文辞,舍《易》《春秋》, 文 、 武 、 周 、 召 以前之诗书,无与之并者矣。”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幼学》:“张而不弛, 文 武 不能也。” ——《漢語大詞典》
谦光(謙光)qiān guāng
见“ 谦尊而光 ”。 ——《漢語大詞典》
接 jiē《國語辭典》
接 [ jiē ]
动- 交合、相触。如:「交头接耳」、「短兵相接」、「四目相接」。《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交际、招待。如:「迎接」、「接待」。《孟子·万章下》:「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传》:「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 收、受。如:「接纳」、「接电话」、「接到来信」。
- 承受、托住。如:「接招」、「接住他投来的球。」《三国演义·第一七回》:「遂自下马接土填坑。」
- 连续、连接。如:「接续」、「接骨」、「接枝」、「接电线」、「上气不接下气」。
- 替换使延续。如:「接替」、「接班」、「接棒」、「接力赛」。
- 姓。如汉代有接昕。
下僚 xià liáo
(1).职位低微的官吏。《后汉书·班固传》:“如得及明时,秉事下僚,进有羽翮奋翔之用,退有 杞梁 一介之死。” 晋 左思 《咏史》诗之二:“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 宋 苏轼 《答曾学士启》:“府判学士,天资粹美,儒术讲明,向屈处於下僚。” 明 刘若愚 《酌中志·见闻琐事杂记》:“ 万历 辛丑夏,﹝ 汤盛 ﹞抡选入内。久滞下僚,顾才名显赫。”
(2).下属;属官。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四:“ 吕申公 名知人,故多得於下僚。”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时事·刘庸夫》:“以故下僚欲固其位,不得不赂上司。”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资政新篇》:“文士之短简长篇,无非空言假话,下僚之禀帖面陈,俱是谗諂讚誉。” ——《漢語大詞典》
(2).下属;属官。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四:“ 吕申公 名知人,故多得於下僚。”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时事·刘庸夫》:“以故下僚欲固其位,不得不赂上司。”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资政新篇》:“文士之短简长篇,无非空言假话,下僚之禀帖面陈,俱是谗諂讚誉。”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