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听此语重叹息,群盗扫迹夫何忧。
上人久住湖外游,辛亥春陷孔彦舟。
长沙城中就驱掠,七十七日遭拘留。
眼看杀人等蝼蚁,剑血洗尽湘川流。
张帆方离道林岸,鼓枻已过巴陵楼。
兵缠妖气草木暗,火炽凶焰云烟愁。
衣冠子女半同载,俛首悲泣犹惊羞。
蒙冲颇谙大风浪,舴艋或挂长戈矛。
两舷矢集闹如雨,势欲欹侧争先投。
相牵浮湛状菱荇,乍坠出没真凫鸥。
众生流浪几生死,爱河共海何时休。
曹成马友互屠灭,偶尔不杀老比丘。
枯颅茁发虮虱满,得脱性命非人谋。
孰知贼党亦方便,日供斋钵仍茶瓯。
南归数年闭户卧,故山精舍松飕飕。
灰心一切本梦幻,返照逆照无人牛。
细听此语重叹息,群盗扫迹夫何忧。
吾闽日前岂不乐,禾稻未穫先麦秋。
师来访我问居士,我若访师寻净头。
长沙城中就驱掠,七十七日遭拘留。
眼看杀人等蝼蚁,剑血洗尽湘川流。
张帆方离道林岸,鼓枻已过巴陵楼。
兵缠妖气草木暗,火炽凶焰云烟愁。
衣冠子女半同载,俛首悲泣犹惊羞。
蒙冲颇谙大风浪,舴艋或挂长戈矛。
两舷矢集闹如雨,势欲欹侧争先投。
相牵浮湛状菱荇,乍坠出没真凫鸥。
众生流浪几生死,爱河共海何时休。
曹成马友互屠灭,偶尔不杀老比丘。
枯颅茁发虮虱满,得脱性命非人谋。
孰知贼党亦方便,日供斋钵仍茶瓯。
南归数年闭户卧,故山精舍松飕飕。
灰心一切本梦幻,返照逆照无人牛。
细听此语重叹息,群盗扫迹夫何忧。
吾闽日前岂不乐,禾稻未穫先麦秋。
师来访我问居士,我若访师寻净头。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细听 xì tīng
警觉地捕捉期待着的声音。例如:细听他在走廊里的脚步声。 ——《漢語大詞典》
此 cǐ《國語辭典》
此 [ cǐ ]
代- 这个。与「彼」相对。如:「此人」、「特此公告」、「不分彼此」。
- 如此、这样。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惜天下之一家,遭东南之反气,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
- 斯、乃、则。《礼记·大学》:「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语 ( 語 ) yǔ/yù
语 [ yǔ ]
- 话:~言。汉~。英~。~录。~汇。~重心长。
- 指“谚语”或“古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 代替语言的动作:手~。旗~。
- 说:细~。低~。
- 告诉:不以~人。
重 zhòng/chóng《國語辭典》
重 [ zhòng ]
名- 物体或人体的分量。如:「物重」、「体重」。
- 物体的分量大。与「轻」相对。如:「这块石头比那块木头重。」
- 浓、厚。如:「口味重」、「颜色重」。《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凡食无彊厚味,无以烈味,重酒,是以谓之疾首。」
- 严峻的。如:「重刑」、「重罚」。
- 要紧的。如:「库房重地」。
- 剧烈的。如:「重病」。
- 价值高的。如:「重酬」、「重器」。
- 比……为重。《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尊敬。如:「尊重」、「敬重」。
- 偏好。如:「重色轻友」。
- 增加。《吕氏春秋·季夏纪·制乐》:「今故兴事动众以增国城,是重吾罪也。」《汉书·卷四·文帝纪》:「今纵不能博求天下贤圣有德之人而嬗天下焉,而曰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
- 谨慎。如:「安土重迁」。《荀子·议兵》:「重用兵者强,轻用兵者弱。」《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 每每、屡次。《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唐·白居易〈渭村雨归〉诗:「复兹夕阴起,野色重萧条。」
重 [ chóng ]
名- 量词。计算相叠、累积物的单位。如:「九重天」、「千重山」、「万重山」。
- 添加、复叠。《荀子·富国》:「重色而衣之,重味而食之。」《文选·张衡·东京赋》:「于时蒸民,罔敢或贰。其取威也重矣。我世祖念之。」
- 再、另。如:「重来」、「重游故地」、「重修旧好」。
叹息(嘆息)tàn xī
(1).叹气。《礼记·祭义》:“出户而听,愾然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昭王 临朝叹息。” 三国 蜀 诸葛亮 《前出师表》:“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於 桓 灵 也。” 唐 温庭筠 《郭处士击瓯歌》:“我亦为君长叹息,缄情远寄愁无色。” 清 魏源 《圣武纪》卷二:“制府绕阶叹息,知变生肘腋,顷刻间便有作乱之事。”
(2).叹美;赞叹。《汉书·公孙弘传》:“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始以蒲轮迎 枚生 ,见 主父 而叹息。羣士向慕,异人并出。” 宋 陆游 《风雨中望峡口短歌》:“今朝忽悟始叹息,妙处元在烟雨中。” 明 瞿佑 《归田诗话》卷上:“宾主欢醉,父老叹息称颂。”《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姑娘此时,除了心中感激,点头叹息之外,再无别话。”
(1).叹气;嗟叹。《礼记·祭义》:“祭之日,入室,僾然必有见乎其位;周还出户,肃然必有闻乎其容声;出户而听,愾然必有闻乎其嘆息之声。” 唐 李白 《古风》之二一:“吞声何足道,嘆息空悽然。”《西游记》第九六回:“那二老正在那里閒讲閒论,--説甚么兴衰得失,谁圣谁贤,当时的英雄事业,而今安在,诚可谓大嘆息。” 刘大白 《邮吻·黄叶》诗:“和树枝最亲密的黄叶;当它对伴侣告辞的时候,微微地--只是临风的一声叹息。”
(2).赞叹。《后汉书·朱晖传》:“ 暉 又与同郡 陈揖 交善, 揖 早卒,有遗腹子 友 , 暉 常哀之,及司徒 桓虞 为 南阳 太守,召 暉 子 駢 为吏, 暉 辞 駢 而荐 友 。 虞 嘆息,遂召之。” ——《漢語大詞典》
(2).叹美;赞叹。《汉书·公孙弘传》:“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始以蒲轮迎 枚生 ,见 主父 而叹息。羣士向慕,异人并出。” 宋 陆游 《风雨中望峡口短歌》:“今朝忽悟始叹息,妙处元在烟雨中。” 明 瞿佑 《归田诗话》卷上:“宾主欢醉,父老叹息称颂。”《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姑娘此时,除了心中感激,点头叹息之外,再无别话。”
(1).叹气;嗟叹。《礼记·祭义》:“祭之日,入室,僾然必有见乎其位;周还出户,肃然必有闻乎其容声;出户而听,愾然必有闻乎其嘆息之声。” 唐 李白 《古风》之二一:“吞声何足道,嘆息空悽然。”《西游记》第九六回:“那二老正在那里閒讲閒论,--説甚么兴衰得失,谁圣谁贤,当时的英雄事业,而今安在,诚可谓大嘆息。” 刘大白 《邮吻·黄叶》诗:“和树枝最亲密的黄叶;当它对伴侣告辞的时候,微微地--只是临风的一声叹息。”
(2).赞叹。《后汉书·朱晖传》:“ 暉 又与同郡 陈揖 交善, 揖 早卒,有遗腹子 友 , 暉 常哀之,及司徒 桓虞 为 南阳 太守,召 暉 子 駢 为吏, 暉 辞 駢 而荐 友 。 虞 嘆息,遂召之。” ——《漢語大詞典》
群 qún《國語辭典》
群 [ qún ]
名- 相聚一起的人或物。如:「鳥群」、「三五成群」、「鶴立雞群」。《禮記·檀弓上》:「吾離群而索居,亦已久矣。」唐·白居易〈與元九書〉:「群分而氣同,形異而情一。」
- 量詞。計算群聚的人或物的單位。如:「一群牛」、「一群小孩」。《紅樓夢·第二七回》:「只見寶釵出來了,寶玉、襲人一群人都送了出來。」
- 聚集、聚合。《國語·齊語》:「令夫士,群萃而州處。」《荀子·勸學》:「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
- 眾多。如:「群英」、「群經諸子」。《禮記·中庸》:「體群臣也。」唐·王勃〈滕王閣序〉:「登高作賦,是所望於群公。」
- 成群的。如:「群島」、「群峰」、「群居」。
- 群集、成群。如:「群起而攻之。」《楚辭·屈原·九章·懷沙》:「邑犬之群吠兮,吠所怪也。」
盗 ( 盜 ) dào
盗 [ dào ]
- 偷窃,用不正当的手段营私或谋取:~窃。~贼。~伐。~掘。~运。~卖。~用。~名欺世(亦称“欺世盗名”)。
- 偷窃或抢劫财物的人:海~。强~。窃国大~。
扫迹(掃跡)sǎo jì
见“ 扫跡 ”。
亦作“扫蹟”。
(1).扫帚扫过的痕迹。 晋 左思 《娇女》诗:“明朝弄梳臺,黛眉类扫跡。”
(2).扫除车轮痕迹。表示谢绝宾客。 南朝 齐 孔稚圭 《北山移文》:“或飞柯以折轮,乍低枝而扫跡。”
(3).指绝迹。 宋 陆游 《山园杂咏》之三:“俗客年来真扫迹,清樽日暮独忘归。” ——《漢語大詞典》
亦作“扫蹟”。
(1).扫帚扫过的痕迹。 晋 左思 《娇女》诗:“明朝弄梳臺,黛眉类扫跡。”
(2).扫除车轮痕迹。表示谢绝宾客。 南朝 齐 孔稚圭 《北山移文》:“或飞柯以折轮,乍低枝而扫跡。”
(3).指绝迹。 宋 陆游 《山园杂咏》之三:“俗客年来真扫迹,清樽日暮独忘归。” ——《漢語大詞典》
夫 fū/fú《國語辭典》
夫 [ fū ]
名- 古代稱成年男子為「夫」,後泛稱男子。如:「征夫」、「懦夫」。《說文解字·夫部》:「夫,丈夫也。」清·徐灝·箋:「男子已冠之偁也。」《孟子·萬章下》:「耕者之所獲,一夫百畝。」
- 泛指一般人。如:「千夫所指」、「萬夫莫敵」、「匹夫」。
- 夫婿。如:「姊夫」、「前夫」、「亡夫」。《樂府詩集·卷二十八·相和歌辭三·無名氏·陌上桑詩》:「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
- 從事某種勞動的人。如:「漁夫」、「農夫」、「車夫」、「挑夫」、「樵夫」。
夫 [ fú ]
助- 文言文中的發語詞,表提示作用。《論語·季氏》:「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孟子·離婁上》:「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
- 文言文中用於句末,表示感嘆或疑問。《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孔子曰:『吾歌,可夫?』」
- 文言文中用於句中,無義。《禮記·檀弓下》:「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
- 文言文中指示代名詞。《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子木曰:『夫獨無族姻乎?』」《漢書·卷四八·賈誼傳》:「彼且為我亡,故吾得與之俱存;夫將為我危,故吾得與之皆安。」
- 文言文中指示形容詞。相當於「此」、「彼」。《左傳·成公十六年》:「夫二人者,魯國社稷之臣也。」《論語·先進》:「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何 hé/hē/hè《國語辭典》
何 [ hé ]
代- 那里、何处。《史记·卷七○·张仪传》:「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谁。《西游记·第八回》:「闹天宫搅乱蟠桃者,何也?」
- 什么。如:「何故」、「何时」。《论语·述而》:「伯夷叔齐何人也?」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为什么。如:「何必」、「何不」、「何乐不为」。《论语·先进》:「夫子何哂由也?」《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
- 岂、怎么。如:「何只」、「何足挂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今主非尧、舜,何能无过?」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多么。表示程度。如:「何等」、「何其不幸」。《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何晏。
忧 ( 憂 ) yōu
忧 [ yōu ]
- 发愁:~愤。~惧。~烦。~惶。~急。~煎。~思(➊忧念;➋忧愁的思绪)。~戚。杞人~天。
- 可忧虑的事:~患。内~外患。乐以忘~。高枕无~。
- 指父母之丧:丁~。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