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关张比疆治,将相俱和同。

杨维桢元代〕《梁父吟

步出齐城门,上陟独乐峰。
梁父昂雉堞,荡阴夷鬣封。
齐国杀三士,杵臼不能雄。
所以梁父吟,感叹长笑翁。
吁嗟长笑翁,相汉起伏龙。
关张比疆治,将相俱和同。
上帝弃炎祚,将星堕营中。
抱膝和梁父,梁父生悲风。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关张将相和同

关张(關張)guān zhāng
(1). 三国 蜀 名将 关羽 、 张飞 的并称。《魏书·长孙肥传论》:“ 长孙肥 结髮内侍,雄烈知名,军锋所指,罔不奔散, 关 张 万人之敌,未足多也。” 唐 杜甫 《谒先主庙》诗:“孰与 关 张 并,功临 耿 邓 亲。”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狄青为名将》:“ 狄青 字 汉臣 。 元昊 叛,屡将兵出战,四年间大小二十五阵,八中流矢,人呼为 狄天使 。上观其仪表,曰:‘朕之 关 张 也。’”
(2).指商店停止营业或歇业。《十月》1981年第5期:“后来 北平 解放,我参军南下,修笔店关张了。”《瞭望》1990年第46期:“六三年西单分号关张了,让给了原来在新侨饭店的鸿宾楼。”  ——《漢語大詞典》
比 bǐ《國語辭典》

比 [ bǐ ]

  1. 較量。《文選·張華·鷦鷯賦》:「將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餘。」《文選·賈誼·過秦論》:「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2. 媲美。《三國演義·第三六回》:「此人每嘗自比管仲、樂毅。」
  3. 依照、仿照。如:「比著葫蘆畫瓢」。《戰國策·齊策四》:「食之,比門下之客。」
  4. 用手勢摹擬動作。《紅樓夢·第二九回》:「因為寶姐姐要看獃雁,我比給他看,不想失了手。」
  5. 打譬喻。《紅樓夢·第三四回》:「別說多了,只拿前兒琪官的事比給你們聽。」
  6. 表示勝負結果的對比。如:「競賽結果為五比一。」
  7. 同類的兩量相除,求出前量為後量的幾倍或幾分之幾,以A:B或A/B表示。
  1. 《詩經》六義之一。即譬喻。《詩經·大序》:「《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2. 事例。《禮記·王制》:「眾疑赦之,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漢·鄭玄·注:「已行故事曰比。」
  3. 比利時的簡稱。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比較程度、性狀的差別。如:「你有很多地方比我強。」

比 [ pí ]

  1. 參見「皋比 」條。

比 [ bì ]

  1. 親近。《周禮·夏官·形方氏》:「使小國事大國,大國比小國。」漢·鄭玄·注:「比,猶親也。」
  2. 緊靠、相並。如:「比肩而行」、「比鄰而居」、「櫛次鱗比」。
  3. 結黨營私。如:「朋比為奸」。《論語·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 最近、近來。唐·韓愈〈祭十二郎文〉:「比得軟腳病,往往而劇。」
  2. 及、等到。宋·岳飛〈良馬對〉:「比行百里,始奮迅。」《聊齋志異·卷二·陸判》:「比醒,則殘燭昏黃,鬼客已去。」
  3. 連連、屢屢。《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又比殺三趙王。」《漢書·卷五·景帝紀 》:「間者歲比不登,民多乏食。」
  1. 《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坤(☷)​下坎(☵)​上。《易經·比卦·彖曰》:「比,吉也;比,輔也。」
  2. 古代地方組織名稱。五家為「比」。《周禮·地官·族師》:「五家為比,十家為聯。……使之相保相受。」
疆 jiāng/qiáng《國語辭典》

疆 [ jiāng ]

  1. 土地的界限、边界。如:「疆界」。《诗经·小雅·信南山》:「疆埸翼翼,黍稷彧彧。」《礼记·曲礼下》:「大夫私行,出疆必请,反必有献。」
  2. 国土。如:「疆域」、「异疆」。宋·苏轼〈生擒西蕃鬼章奏告〉:「恭行天诛,非贪尺寸之疆。」
  3. 极限、止境。如:「万寿无疆」。《易经·坤卦·彖曰》:「坤厚载物,德合无疆。」
  4. 姓。如汉代有疆华。
  1. 划分界限。《诗经·大雅·绵》:「迺疆迺理,迺宣迺亩。」《宋书·卷六四·何承天传》:「良守疆其土田,骁帅振其风略。」
治 zhì《國語辭典》

治 [ zhì ]

  1. 管理、统理。如:「统治」、「治国」。《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2. 诊疗。如:「治病」、「医治」。
  3. 整理、修建。如:「治水」、「整治」。《汉书·卷六九·赵充国传》:「缮治邮亭。」
  4. 研究。如:「治学」。《汉书·卷四九·鼌错传》:「齐有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
  5. 惩罚。如:「治罪」、「处治」。《文选·诸葛亮·出师表》:「治臣之罪。」
  6. 经营。如:「治产」。《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治 [ chí ]

  1. 之读音。
将相(將相)jiàng xiàng
将帅和丞相。亦泛指文武大臣。《墨子·法仪》:“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史记·高祖本纪》:“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 汉王 为皇帝。” 唐 李涉 《与梧州刘中丞》诗:“三代 卢龙 将相家,五分符竹到天涯。”  ——《漢語大詞典》
俱 jù《國語辭典》

俱 [ jù ]

  1. 偕、同、一起。《庄子·天运》:「道可载而与之俱也。」《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
  1. 皆、都、全。如:「一应俱全」、「万事俱备」。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俱 [ ​jū ]

  1. (一)​之又音。
和同(龢同)hé tóng
(1).指 春秋 时代两个互为对应的常用语。和谓可否相济,相辅相成;同谓单一不二,无所差异。和能生物,同无所成。《国语·郑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务和同也。” 韦昭 注:“和谓可否相济,同谓同欲。”《国语·周语中》:“和同可观。” 韦昭 注:“以可去否曰和,一心不二曰同。和同之道行,则德义可观也。”《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何晏 集解:“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 朱熹 集注引 尹毅 曰:“君子尚义,故有不同;小人尚利,安得而和?”参阅《左传·昭公二十年》
(2).和睦同心。《管子·立政》:“大臣不和同,国之危也。”《汉书·吾丘寿王传》:“今 汉 自 高祖 继 周 ,亦昭德显行,布恩施惠,六合和同。” 宋 欧阳修 《笔说·富贵贫贱》:“凡事不和同,则不济。” 明 柯丹丘 《荆钗记·合卺》:“夫妻到老两和同。” 黄远生 《政界内形记》一:“国务卿之不能和同一致以进行者,则组织之始已种其因,固无可言矣。”
(3).调和。《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素问·生气通天论》:“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淮南子·俶真训》:“含阴吐阳,而万物和同者,德也。”《宋史·乐志十三》:“天人和同,恩泽洋普。”
(4).伙同;合伙。《唐律疏议·名例四·略和诱人》:“和同相卖者,谓两相和同,共知违法。”《元典章·刑部十九·禁诱略》:“和同相卖为奴婢者,各断一百七。” 清 梁章钜 《退庵随笔·官常一》:“﹝按察使与藩司﹞厥后和同溺职,而事权归两院矣。”
(5).“和光同尘”的略语。 唐 韩愈 《赠别元十八协律》之一:“治惟尚和同,无俟於謇謇。” 龚颐正 《续释常谈》引 唐 韩偓 《金銮密记》:“上执 偓 手,涕泣曰:‘我劝你且和同,果如此,有何利益苦杀人!’” 章士钊 《苏报案始末记叙》:“余私念助人为理,覆人之产,不祥;自折其志,苟为和同,不义。” 钱钟书 《围城》三:“买假文凭是自己的滑稽玩世;认干亲戚是自己的和同随俗。”参见“ 和光同尘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