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寄语采风者,陈之贤有司。

陈肇兴清代〕《游龙目井感赋百韵

夙披县图经,龙目称幽奇。抱此一十年,欲见更无期。

甲寅春三月,往教海之涯。因与龙目近,遂起观泉思。

携筇招野叟,道我与前驰。靡靡踰阡陌,数里无烟炊。

榛𣙷积碎瓦,颓垣压茅茨。十室无一存,存者唯石基。

彳亍到井陉,萧瑟尤堪悲。两目复何有,一水空清漪。

菪菪涧中石,毵毵井中菭。草花黄白色,不辨薋菉葹。

维时日亭午,我行颇倦疲。披襟席地坐,对叟发长噫:我昔按图经,龙目不似兹。

得毋人好事,好景凭意摛。野叟闻之泣,抆泪煎致辞:伊昔称乐土,俯仰皆有资。

所赖贤父母,宽猛政并施。夜眠少闭户,年凶不啼饥。

堂堂杨明公,版筑相地宜。城建三十载,黎庶无猜疑。

漳、泉若家室,出入相怡怡。鸡黍罗盘错,醇醪满缶卮。

腊蜡常酬酢,秋冬有馈遗。尔时双龙目,夹井大如箕。

泠泠喷其下,清冽甘如饴。前面栽修竹,后面植芳篱。

十步一屋,五步一茅篱。禽鸟鸣春夏,花果色参差。

种种好光景,顾盼解人颐。嗣后太平日,文武多恬熙。

黠吏若狨鬼,健役如虎𤠞。道逢剽劫贼,摇手谢不知。

肩舆下蔀屋,凛凛生威仪。从行六七人,沿路索朱提。

更诱愚顽辈,鹬蚌互相持。就中亨渔利,生死两瑕疵。

死者卧沙砾,生者受鞭箠。黔娄杀黎首,倚顿遭羁縻。

一纸县官帖,十户中人资。因之升平民,渐渐相凌欺。

或以众暴寡,弱肉强食之;或以贫虐富,攘夺耕田牺。

以此积习久,气类判蚩蚩。一人搆其衅,千百持械随。

甥舅为仇敌,乡里相烂糜。村庄纵燎火,田园罢耘耔。

所争非城野,杀人以为嬉。遗祸及泉石,阿护身不支。

健儿持刀来,佥谓龙在斯。长绳曳之走,斫碎如蛤蜊。

迩来又十载,人情更险巘。得失起鸡虫,杀戮到妻儿。

发冢抛骸骨,剖腹吞心脾。浮云淡白日,十里无人窥。

去岁东螺人,沟洫角雄雌。风波平地起,□炮声如䢮。

逃遁或不及,怯命饱豾貙。而我六旬叟,奔走筋力羸。

亦复携童孙,驰骋效騧骊。衣服置畛隰,农具去路岐。

仓卒离乡井,狼狈依山陲。渴饮涧中水,饥餐山上葵。

隆冬寒气裂,妻子服绤絺。中夜仰天卧,飒飒悲风吹。

起视故闾里,暧暧见竿旗。凉月照荒野,白骨何累累。

今春干戈息,花草无芳蕤。归来见空壁,膏血犹淋漓。

房屋既荡尽,竹木无条枝。冽彼山下泉,沙淤塞流澌。

荷锸一为凿,涓滴始涟洏。君今睹灰烬,慎勿古人嗤。

古人原不诈,先生来则迟。我听此言罢,呜咽泪双垂。

昔闻汉成帝,北宫流漫弥;又闻郁林郡,涸泽兆癃罢。

由来古灵井,气数关盛衰。此井岂其然,零落人所为。

台阳古荒服,沧桑无定时。自入版图后,二百年有奇。

五方错杂处,王化所难治。太守自廉洁,县令自仁慈。

哀哀尔漳、泉,灾害实自贻。东家持戈挺,西家列矛鍦。

尔燬我田屋,我夺尔膏脂。均之一自杀,相去不毫釐。

我愿尔父兄,子弟戒循规;更愿尔乡党,仁义相切偲。

乾坤有剥复,日月有盈亏。苟能推心腹,四海皆埙籯。

百岁永无患,福禄天尔绥。何必愤失所,喋喋相謷訾。

我志托山水,我心念疮痍。先忧而后乐,此语本吾师。

区区一井间,何足系安危!所嗟填壑者,十稔两流离。

悲悯恐无益,慷慨发歌诗。寄语采风者,陈之贤有司。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寄语采风有司

寄语(寄語)jì yǔ
传话,转告。 南朝 宋 鲍照 《代少年时至衰老行》:“寄语后生子,作乐当及春。” 唐 刘希夷 《晚春》诗:“寄语同心伴,迎春且薄妆。”《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寄语昏污诸酷吏,远在儿孙近在身。” 清 纳兰性德 《鹧鸪天·送梁汾南还时方为题小影》词:“凭寄语,劝加餐,桂花时节约重还。” 陈毅 《送人赴泰州谈判抗日合作》诗:“凭君寄语强梁辈,摩擦自戕慎厥初。”  ——《漢語大詞典》
采风(采風)cǎi fēng
搜集民间歌谣。 隋 王通 《中说·问易》:“诸侯不贡诗,天子不採风,乐官不达雅,国史不明变,呜呼,斯则久矣,《诗》可以不续乎!”
谓搜集民间歌谣。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世之君子,当不讳之朝,思采风之义,史失而求诸野,閒中一寓目焉,未必不兴发其致君泽民之念也。” 清 王应奎 《箬包船纪事》诗:“谁为采风者,听我歌此诗。”参见“ 采诗 ”。  ——《漢語大詞典》
者 zhě《國語辭典》

者 [ zhě ]

  1. 人或事物的代稱。如:「記者」、「作者」。《論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楚辭·屈原·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1. 指示形容詞。同「這 」。多用於古詩詞中。宋·晏幾道〈少年游·離多最是〉詞:「細想從來,斷腸多處,不與者番同。」
  1. 用於句中,表示停頓。《論語·學而》:「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2. 用於句末,表示語氣結束。《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3. 表比擬。相當於「的樣子」。《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荊軻傳》:「已而相泣,旁 若無人者。」
陈 ( 陳 ) chén
陈 [ chén ]
  1. 排列,摆设:~列。~兵。
  2. 述说:~述。~情。详~。~诉。~说。
  3. 旧的,时间久的:~旧。~腐。~醋。推~出新。~~相因。~迹。~皮。
  4.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
  5. 中国朝代名,南朝最末的王朝。
  6. 姓。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1.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2.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3.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1.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2.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1.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1.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2.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3.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1.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2.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3.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4.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1.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贤 ( 賢 ) xián
贤 [ xián ]
  1. 有道德的,有才能的:~明。~德。~能。~良。~惠。~淑。~哲。~人。圣~。礼~下士。
  2. 敬辞,多指行辈较低的:~弟。~侄。~契(对弟子或朋友子侄辈的敬称)。
有司 yǒu sī
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书·大禹谟》:“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 汉 桓宽 《盐铁论·疾贪》:“今一二则责之有司,有司岂能缚其手足而使之无为非哉?” 唐 柳宗元 《与太学诸生喜诣阙留阳城司业书》:“﹝太学生﹞有凌傲长上,而誶駡有司者。” 元 《日损斋笔记·辨史》:“自 元鼎 以前之‘元’,皆有司所追命也。” 吴晗 《朱元璋传》第三章三:“几十年来的 元 君荒淫,有司毒虐,天下兵起,中原之民,久无所主。”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