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来仪实有本,凤声益锵锵。

杨维桢元代〕《金山孤凤辞

肃肃金山凤,凤兮同阿房。
凤兮不凰老,孤鸣在高冈。
幸生一鸑雏,毛雨蔚成章。
鸑雏实不恶,反哺天性良。
坐革枭獍暴,不受雀角伤。
教之六律音,因之鸣朝阳。
来仪实有本,凤声益锵锵。
於乎金山凤,永为百鸟祥。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来仪凤声锵锵

来仪(來儀)lái yí
(1).谓凤凰来舞而有容仪,古人以为瑞应。语出《书·益稷》:“簫韶九成,凤皇来仪。” 孔颖达 疏:“簫韶之乐作之九成,以致凤皇来而有容仪也。”《后汉书·左雄传》:“ 汉 世良吏,於兹为盛,故能降来仪之瑞,建中兴之功。” 李贤 注:“ 宣帝 时凤皇五至,因以纪年。” 唐 郑嵎 《津阳门诗》:“ 花萼楼 南大合乐,八音九奏鸞来仪。”后因用以代称凤凰。《文选·扬雄〈剧秦美新〉》:“来仪之鸟,肉角之兽,狙獷而不臻。”《艺文类聚》卷八一引 汉 陈琳 《迷迭赋》:“匪荀方之可乐,实来仪之丽闲。”
(2).比喻杰出人物的降临。 汉 刘桢 《赠从弟》诗之三:“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六:“不悟阴阳运,哲人忽来仪。” 南朝 梁 王屮 《头陁寺碑文》:“ 金粟 来仪, 文殊 戾止。”
(3).比喻爱慕之人的来临。 南朝 齐 王融 《秋胡行》之七:“彼美復来仪,慙颜变欣瞩。”《警世通言·蒋淑真刎颈鸳鸯会》:“功曹今夜府直,可谓良时。妾家后庭,即君之前垣也。若不渝约好,专望来仪,方可候晤。”  ——《漢語大詞典》
实 ( 實 ) shí
实 [ shí ]
  1. 充满:~心。充~。虚~。
  2. 符合客观情况,真,真诚:~话。~惠。~际(真实情况)。~践(实行;履行)。~体。~情。~施。~数。~事求是。名~相符。
  3. 植物结的果:果~。开花结~。
  4. 富足:殷~。富~。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1.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2.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3.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1.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1.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1.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1.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1.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本 běn《國語辭典》

本 [ běn ]

  1. 草木的根幹。《說文解字·木部》:「木下曰本。」《呂氏春秋·士容論·辯士》:「是以畝廣以平,則不喪本。」漢·高誘·注:「本,根也。」
  2. 事物的本原、根源。如:「本末倒置」、「變本加厲」。《論語·學而》:「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3. 母金、資金。如:「成本」、「股本」、「夠本」、「賠本」、「將本圖利」、「一本萬利」。
  4. 書籍、字畫、碑帖等。如:「讀本」、「版本」、「刻本」、「拓本」、「手抄本」、「精裝本」。
  5. 演出的底本。如:「腳本」、「話本」、「劇本」。
  6. 古代奏達皇帝的文書。如:「奏本」、「修本」。
  7. 量詞:➊ ​ 計算書籍、簿冊等的單位。如:「五本書」、「三本帳簿」。➋ ​ 計算戲曲分段的單位。如:「西廂記第四本」。➌ ​ 計算影片攝製成的膠卷的單位。如:「這部影片長達八大本。」
  8. 姓。如明代有本高。
  1. 根據、依憑。如:「一本初衷」。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本之春秋以求其斷。」
  1. 主要的、中心的。如:「本體」、「本位」、「校本部」。
  2. 起初的、原來的。如:「本能」、「本名」、「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3. 現在的、目前的。如:「本月」、「本年度」。
  1. 本來、原來。《史記·卷八·高祖本紀》:「本定天下,諸將及(項)​籍也。」《文選·李密·陳情表》:「本圖宦達,不矜名節。」
  1. 稱自己或自己這方。如:「本人」、「本庭」、「本籍」、「本報訊」。《淮南子·氾論》:「立之于本朝之上,倚之于三公之位。」
凤声(鳳聲)fèng shēng
凤凰的鸣声。亦比喻美妙的乐声。 汉 刘向 《列仙传·萧史》:“﹝ 萧史 ﹞日教 弄玉 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 唐 杜甫 《凤凰台》:“ 西伯 今寂寞,凤声亦悠悠。” 唐 张祜 《周员外席上观柘枝》诗:“鸞影乍迴头并举,凤声初歇翅齐张。”  ——《漢語大詞典》
益 yì《國語辭典》

益 [ yì ]

  1. 涨、漫出。为「溢」之本字。清·王筠《说文释例·卷四·形声之美》:「益从水,而溢又加水,然水祇可在皿中,而益之意,即兼有泛溢之意。」《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澭水暴益,荆人弗知。」
  2. 增加。如:「进益」、「延年益寿」。《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子木惧,言诸王,益其禄爵而复之。」《吕氏春秋·不苟论·贵当》:「其友皆孝悌纯谨畏令,如此者,其家必日益,身必日荣矣。」
  3. 帮助、补助。如:「助益」。《吕氏春秋·光识览·观世》:「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战国策·秦策二》:「出私金以益公赏。」
  1. 好处。如:「利益」、「收益」。《书经·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唐·李白〈赠韦秘书子春〉诗二首之一:「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
  2. 姓。如汉代有益强。
  1. 有好处的。如:「益友」、「益处」。
  2. 富饶。《史记·卷一二九·殖货传》:「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
  1. 更加。如:「精益求精」。《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

益 [ ​yí ]

  1. (一)​之又音。
锵锵(鏘鏘)qiāng qiāng
(1).象声词。形容金石撞击发出的洪亮清越的声音。《诗·大雅·烝民》:“四牡彭彭,八鸞鏘鏘。” 郑玄 笺:“鏘鏘,鸣声。” 汉 秦嘉 《留郡赠妇》诗之二:“肃肃僕夫征,鏘鏘扬和铃。” 宋 梅尧臣 《和永叔〈柘枝歌〉》:“鏘鏘杂珮离芳渚,珠帽红鞾振金缕。” 清 袁枚 《新齐谐·玉梅》:“满房帐钩箱锁之类鏘鏘有声。” 丁玲 《某夜》:“‘铿铿-锵锵-’,铁的镣铐在他的手上和脚上讨厌的响着。”
(2).象声词。特指诗文音节清越响亮。 清 杜芥 《〈楝亭诗钞〉序》:“徒赏其诗渊渊尔,鏘鏘尔,非 曹子 所以命予者已。”
(3).象声词。乐声。 三国 魏 曹丕 《于谯作》诗:“献酬纷交错,雅舞何鏘鏘。” 唐 宋若宪 《和御制麟德殿宴百僚》:“御筵多济济,盛乐復鏘鏘。” 清 刘大櫆 《贲趾堂记》:“良朋四五人自远而至,相与觴咏其中,鏘鏘然金石之声交发於四座。”
(4).象声词。鸟虫鸣声。《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凤皇于飞,和鸣鏘鏘。” 清 恽敬 《释蟪蛄》:“似蜓蚞而復小,黑黄色,其声鏘鏘,如舞鐃,如铃,故曰螿,非蟪蛄也。”
(5).美好貌。《管子·形势》:“鸿鵠鏘鏘,唯民歌之。” 南朝 梁 沈约 《为临川王九日侍太子宴》诗:“靡靡神襟,鏘鏘羣彦。”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司空曙》:“鏘鏘美誉,不亦宜哉!”
(6).盛多貌。 汉 刘向 《说苑·建本》:“田里周行,济济鏘鏘,而相从执质,有族以文。” 隋 王通 《中说·述史》:“子将之 陕 ,门人从者鏘鏘焉被于路。” 唐 温庭筠 《雉场歌》:“彩仗鏘鏘已合围,绣翎白头遥相妬。”
(7).高貌。《后汉书·张衡传》:“命 王良 掌策駟兮,踰 高阁 之鏘鏘。” 李贤 注:“鏘鏘,高貌也。”
(8).步伐整齐貌。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