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三吴 sān wú
(1).地名。 晋 指 吴兴 、 吴郡 、 会稽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渐水》:“ 永建 中, 阳羡 周嘉 上书,以县( 会稽 )远,赴会至难,求得分置,遂以 浙江 西为 吴 ,以东为 会稽 。 汉高帝 十二年,一 吴 也,后分为三,世号‘ 三吴 ’。 吴兴 、 吴郡 , 会稽 其一焉。”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榻写》:“ 江 南地润无尘,人多精艺, 三吴 之跡,八絶之名, 逸少 右军, 长康 散骑,书画之能,其来尚矣。”
(2).地名。 唐 指 吴兴 、 吴郡 、 丹阳 。《通典·州郡十二》:“ 苏州 , 春秋 吴国 之都也……与 吴兴 、 丹阳 为 三吴 。 齐 因之。 陈 置 吴州 。 隋 平 陈 ,改曰 苏州 。 煬帝 初,復曰 吴州 ,寻为 吴郡 。大 唐 为 苏州 ,或为 吴郡 。”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三:“今天下安危,在于 淮 楚 。师振则 三吴 安, 三吴 安则国家不失外府。” 唐 杜牧 《题桐叶》诗:“ 三吴 烟水平生念,寧向閒人道所之。”
(3).地名。 宋 指 苏州 、 常州 、 湖州 。 宋 司马光 《送杨太祝忱知长洲县》诗:“ 三吴 佳县首,民物旧熙熙。”
(4).泛指 长江 下游一带。 唐 李白 《猛虎行》:“ 三吴 邦伯皆顾盼,四海雄侠两追随。” 金 刘致君 《鹧鸪天》词:“修月客,弄云娘, 三吴 清兴入淋浪。” ——《漢語大詞典》
(2).地名。 唐 指 吴兴 、 吴郡 、 丹阳 。《通典·州郡十二》:“ 苏州 , 春秋 吴国 之都也……与 吴兴 、 丹阳 为 三吴 。 齐 因之。 陈 置 吴州 。 隋 平 陈 ,改曰 苏州 。 煬帝 初,復曰 吴州 ,寻为 吴郡 。大 唐 为 苏州 ,或为 吴郡 。”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三:“今天下安危,在于 淮 楚 。师振则 三吴 安, 三吴 安则国家不失外府。” 唐 杜牧 《题桐叶》诗:“ 三吴 烟水平生念,寧向閒人道所之。”
(3).地名。 宋 指 苏州 、 常州 、 湖州 。 宋 司马光 《送杨太祝忱知长洲县》诗:“ 三吴 佳县首,民物旧熙熙。”
(4).泛指 长江 下游一带。 唐 李白 《猛虎行》:“ 三吴 邦伯皆顾盼,四海雄侠两追随。” 金 刘致君 《鹧鸪天》词:“修月客,弄云娘, 三吴 清兴入淋浪。” ——《漢語大詞典》
履亩(履畝)lǚ mǔ
谓实地观察,丈量田亩。《公羊传·宣公十五年》:“税亩者何,履亩而税也。” 何休 注:“履践案行,择其善亩、穀最好者税取之。”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技艺》:“履亩之法,方圆曲直尽矣,未有会圆之术。” 清 黄宗羲 《瘦庵徐君墓志铭》:“甲辰,詔下履亩,自 万历 七年以后,丈量久废,民间无知其法者。” ——《漢語大詞典》
难为(難爲)nán wéi
不易做到;不好办。《庄子·让王》:“ 魏牟 ,万乘之公子也,其隐巖穴也,难为於布衣之士。” 唐 杜甫 《草堂》诗:“弧矢暗江海,难为游五湖。”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桂未谷〈晚学集〉序》:“尝谓为才人易为,学人难为,心性之学人易为,考据之学人难为。” 王思阽 《偏枯》:“这虽是不出奇的手艺,搁在不会的人身上,就是个难为。”
(1).使人困窘,使人为难。《古今小说·沈小霞相会出师表》:“料得家乡已远,就做出嘴脸来,呼么喝六,渐渐难为他夫妻两个来了。” 清 李渔 《奈何天·计左》:“他要难为我,我不敢进去。” 瞿秋白 《文艺杂著续辑·东洋人出兵》:“总司令末叫退兵,国民党末叫镇静,不过难为仔我伲小百姓。”
(2).犹糟塌。《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那婆娘﹞更駡道:‘……是火,都是你烧。若是难为了柴,老娘却要计较。’”
(3).多亏。多用于表示道谢。《红楼梦》第一○四回:“这倒难为二爷白跑了这几天!”《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五回:“这个圈套,难为他想得这么周密,叫人家一点儿也看不出来。” 老舍 《四世同堂》四七:“ 长顺 ,难为你!好孩子!” ——《漢語大詞典》
(1).使人困窘,使人为难。《古今小说·沈小霞相会出师表》:“料得家乡已远,就做出嘴脸来,呼么喝六,渐渐难为他夫妻两个来了。” 清 李渔 《奈何天·计左》:“他要难为我,我不敢进去。” 瞿秋白 《文艺杂著续辑·东洋人出兵》:“总司令末叫退兵,国民党末叫镇静,不过难为仔我伲小百姓。”
(2).犹糟塌。《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那婆娘﹞更駡道:‘……是火,都是你烧。若是难为了柴,老娘却要计较。’”
(3).多亏。多用于表示道谢。《红楼梦》第一○四回:“这倒难为二爷白跑了这几天!”《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五回:“这个圈套,难为他想得这么周密,叫人家一点儿也看不出来。” 老舍 《四世同堂》四七:“ 长顺 ,难为你!好孩子!” ——《漢語大詞典》
籍 jí《國語辭典》
籍 [ jí ]
名- 书本。如:「古籍」、「经籍」、「史籍」、「书籍」、「典籍」。
- 登记以备查考用的名册、档案。如:「户籍」、「军籍」、「学籍」。《孟子·万章下》:「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战国策·齐策四》:「天子受籍,立为大伯 。」
- 籍贯。如:「本籍」、「原籍」、「祖籍」。
- 个人对国家、团体、组织等的隶属关系。如:「国籍」、「会籍」、「党籍」。
- 姓。如汉代有籍福。
四海 sì hǎi
(1).古以 中国 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书·益稷》:“予决九川,距四海。” 孔 传:“距,至也。决九州名川通之至海。”《孟子·告子下》:“ 禹 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 禹 以四海为壑。”《淮南子·俶真训》:“神经於 驪山 、 太行 而不能难,入於四海、九江而不能濡。”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所谓抱萤烛於环堵之内者,不见天光之焜烂;侣鮋鰕於跡水之中者,不识四海之浩汗。”
(2).犹言天下,全国各处。《书·大禹谟》:“文命敷於四海,祗承于帝。”《史记·高祖本纪》:“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輒裂地而封王侯。” 唐 李绅 《古风》之一:“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清 李渔 《玉搔头·拈要》:“谁想四海虽宽,少 西施 而多 嫫母 ;六宫虚设,有粉黛而无姿容。”
(3).指全世界各处。如:放之四海而皆准。
(4).指四邻各族居住的地域。《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史记·五帝本纪》:“南抚 交阯 、 北发 ;西, 戎 、 析枝 、 渠廋 、 氐 、 羌 ;北, 山戎 、 发 、 息慎 ;东, 长 、 鸟夷 。四海之内,咸戴 帝舜 之功。”《史记·大宛列传》:“天子既闻 大宛 及 大夏 、 安息 之属皆大国……且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徧於四海。”
(5).喻指人气派大,性情豪爽、交游很广泛。《金瓶梅词话》第七回:“你老人家不知,如今知府、知县相公也都来往,好不四海。”《文明小史》第十八回:“这位 四海 兄,是 浦东 丝厂里的总帐房,最爱朋友,为人极其四海。”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三:“治安主任 盛清明 很四海地招呼 邓秀梅 。”
(6).神祇名。《史记·封禅书》:“而 雍 有日、月、参、辰、南北斗、荧惑、太白、岁星、填星、辰星、二十八宿、 风伯 、 雨师 、 四海 、 九臣 、 十四臣 、 诸布 、 诸严 、 诸逑 之属,百有餘庙。”
(7).中医学认为人有髓海、血海、气海和水谷之海,这四者与天下的“四海”相应。见《灵枢经·海论》。 ——《漢語大詞典》
(2).犹言天下,全国各处。《书·大禹谟》:“文命敷於四海,祗承于帝。”《史记·高祖本纪》:“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輒裂地而封王侯。” 唐 李绅 《古风》之一:“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清 李渔 《玉搔头·拈要》:“谁想四海虽宽,少 西施 而多 嫫母 ;六宫虚设,有粉黛而无姿容。”
(3).指全世界各处。如:放之四海而皆准。
(4).指四邻各族居住的地域。《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史记·五帝本纪》:“南抚 交阯 、 北发 ;西, 戎 、 析枝 、 渠廋 、 氐 、 羌 ;北, 山戎 、 发 、 息慎 ;东, 长 、 鸟夷 。四海之内,咸戴 帝舜 之功。”《史记·大宛列传》:“天子既闻 大宛 及 大夏 、 安息 之属皆大国……且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徧於四海。”
(5).喻指人气派大,性情豪爽、交游很广泛。《金瓶梅词话》第七回:“你老人家不知,如今知府、知县相公也都来往,好不四海。”《文明小史》第十八回:“这位 四海 兄,是 浦东 丝厂里的总帐房,最爱朋友,为人极其四海。”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三:“治安主任 盛清明 很四海地招呼 邓秀梅 。”
(6).神祇名。《史记·封禅书》:“而 雍 有日、月、参、辰、南北斗、荧惑、太白、岁星、填星、辰星、二十八宿、 风伯 、 雨师 、 四海 、 九臣 、 十四臣 、 诸布 、 诸严 、 诸逑 之属,百有餘庙。”
(7).中医学认为人有髓海、血海、气海和水谷之海,这四者与天下的“四海”相应。见《灵枢经·海论》。 ——《漢語大詞典》
均田 jūn tián
(1). 汉 代按等级分赐田地的制度。《汉书·王嘉传》:“詔书罢菀,而以赐 贤 二千餘顷,均田之制从此堕坏。”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自公卿以下至於吏民名曰均田,皆有顷数,於品制中令均等。今赐 贤 二千餘顷,则坏其等制也。”
(2). 北魏 至 唐 中叶计口分配土地的制度。《文献通考·田赋一》:“ 魏孝文 始行均田,然其立法之大概,亦不过因田之在民者而均之。”《文献通考·田赋二》:“ 孝文 太和 元年……均田之制,始於此矣。九年,下詔均给天下人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刘泽华 等《中国古代史》第十章第五节:“ 北魏 政权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和稳定社会秩序,便着手解决土地问题,于公元485年( 孝文帝 太和 九年)颁布了均田令。”
耘田。《大戴礼记·夏小正》:“农率均田。率者,循也,均田者,始除田也。言农夫急除田也。” 孔广森 补注:“均读为耘,故传言除田也。” ——《漢語大詞典》
(2). 北魏 至 唐 中叶计口分配土地的制度。《文献通考·田赋一》:“ 魏孝文 始行均田,然其立法之大概,亦不过因田之在民者而均之。”《文献通考·田赋二》:“ 孝文 太和 元年……均田之制,始於此矣。九年,下詔均给天下人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刘泽华 等《中国古代史》第十章第五节:“ 北魏 政权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和稳定社会秩序,便着手解决土地问题,于公元485年( 孝文帝 太和 九年)颁布了均田令。”
耘田。《大戴礼记·夏小正》:“农率均田。率者,循也,均田者,始除田也。言农夫急除田也。” 孔广森 补注:“均读为耘,故传言除田也。” ——《漢語大詞典》
喜 xǐ《國語辭典》
喜 [ xǐ ]
動- 愛好。如:「喜愛」、「好大喜功」、「喜出望外」。《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
- 感到歡樂。《詩經·小雅·菁菁》:「既見君子,我心則喜。」
- 吉祥的事。如:「道喜」、「賀喜」。《國語·魯語下》:「夫義人者,固慶其喜而弔其憂,況畏而服焉?」
- 稱婦人懷孕。如:「有喜」、「害喜」。《紅樓夢·第一○回》:「叫大夫瞧了,又說並不是喜。」
- 舊時稱小孩出痘子為「喜」。《紅樓夢·第二一回》:「姐兒發熱,是見喜了,並非別病。」
- 姓。如元代有喜同。
- 高興的、快樂的。如:「欣喜」、「歡喜」、「喜訊」。
- 結婚的。如:「喜帖」、「喜宴」、「喜酒」、「喜餅」。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動-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副-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图 ( 圖 ) tú
图 [ tú ]
- 用绘画表现出来的形象:~画。~案。~谱。~鉴。
- 指地图:《亚洲略~》。~穷匕见。
- 画:画影~形。
- 计谋,计划:宏~(亦作“弘图”、“鸿图”)。良~。
- 谋取,希望得到:~谋。~利。企~。妄~。励精~治。唯利是~。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