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铁星(铁星)
魏书杨津传时贼帅薛修礼杜洛周残掠州境孤城独立在两寇之间津贮积柴粟修理战具更营雉堞贼每来攻机械竞起又于城中去城十步掘地至泉作地道潜兵踊出置炉铸铁持以灌贼贼遂相语曰不畏利槊坚城唯畏杨公铁星 ——《骈字类编》
碎 suì《國語辭典》
碎 [ suì ]
动- 破裂。如:「破碎」、「粉碎」。《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传》:「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西游记·第一○回》:「不容分说,就把他招牌、笔、砚等一齐捽碎。」
- 细小、不完整的。如:「碎布」、「碎石」。《汉书·卷三○·艺文志》:「后世经传既已乖离,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义,而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水浒传·第三回》:「只自收拾了些少碎银两,打拴一个包裹。」
- 琐细、烦杂。如:「琐碎」。《晋书·卷四五·刘毅传》:「尚书以毅悬车致仕,不宜劳以碎务。」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序志》:「应论华而疏略,陆赋巧而碎乱。」
- 言语叼絮、啰嗦。如:「闲言碎语」。《红楼梦·第六二回》:「二则姨妈老人家嘴碎饶这么样,我还听见常说你们不知过日子。」
地 dì/de《國語辭典》
地 [ dì ]
名- 人类万物栖息生长的场所。有时直接指地球。如:「大地」、「天地」、「地心」。《易经·系辞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 陆地。如:「高地」、「洼地」、「山地」、「地下水」。唐·李白〈静夜思〉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田地、土地。如:「耕地」、「荒地」、「薄地」、「地尽其利」。
- 场所。如:「发祥地」、「目的地」、「根据地」、「所在地」、「置之死地而后生。」
- 区域。如:「本地」、「外地」、「腹地」、「殖民地」、「台湾各地」。
- 地位、位置。如:「留余地」、「易地而处」。《晋书·卷八四·王恭传》:「自负才地高华,恒有宰辅之望。」
- 心意、意志的领域。如:「颇有见地。」《宋史·卷四三八·儒林传·何基传》:「干告以必有真实心地、刻苦工夫而后可,基悚惕受命。」
- 本质、质地、底子。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定势》:「譬五色之锦,各以本采为地矣。」
- 路程。如:「这里距离省城约有三十里地。」唐·李白〈妾薄命〉诗:「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
- 用于副词语尾。如:「忽地」、「蓦地」。
- 置于「立」、「坐」、「卧」等动词之后。相当于「著」。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山门下立地,看有甚么人来?」
地 [ de ]
助- 结构助词。用在副词之后。如:「慢慢地吃」、「好好地玩」、「雨势渐渐地小了。」同「的 」。
启 ( 啓 啟 ) qǐ
启 [ qǐ ]
- 打开:~封。~门。某某~。~齿。
- 开始:~用。~程。~运。
- 开导:~迪。~发。~蒙。~示。~明(古代指太阳还没出来的时候,出现在东方天空的金星)。承上~下。
- 陈述:~事。
- 书信:书~。小~。
瞆 ( 瞶 ) guì/wèi/kuì
瞆 [ guì ]
- 极视。
- 瞎子;眼昏花:“如聋如~不少。”
- ◎ 眼病。
- 古同“聩”,耳聋:“如不能,是不若盲~之夫也。”
- 古同“愦”,昏愦。
天开(天開)tiān kāi
(1).谓天予开发、启示。《史记·魏世家》:“以是始赏,天开之矣。” 三国 魏 曹植 《王仲宣诔》:“天开之祚,末胄称王。”
(2).指日行北归、阳气复生。 明 张居正 《贺冬至表一》:“玉律迎阳,万国际天开之运。” ——《漢語大詞典》
(2).指日行北归、阳气复生。 明 张居正 《贺冬至表一》:“玉律迎阳,万国际天开之运。” ——《漢語大詞典》
懵 měng《國語辭典》
懵 [ měng ]
- 參見「懵懂 」條。
懵 [ méng ]
- 參見「懵懵」、「懵憒」等條。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