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凭谁分付,珍重羽毛修。
沈鹊应〔清代〕《甘州 怀金陵梁间燕子》
叹一年一度此淹留。软语话温柔。傍雕梁绣户,惊人好梦,故蹴帘钩。
旧宅重来风景,换却一番愁。可念征蓬转,淮海漂流。
同是倦游羁旅,误匆匆柳色,岂为封侯。止凭谁分付,珍重羽毛修。
向天涯、殷勤凝望,对斜晖、不见旧妆楼。遄归罢、怅繁华谢,金谷荒丘。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止 zhǐ《國語辭典》
止 [ zhǐ ]
动- 停住、不动。如:「适可而止」。《易经·艮卦·彖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 达到、安住。《礼记·大学》:「止于至善。」
- 不准、阻挡。《左传·桓公六年》:「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季梁止之。」《吕氏春秋·季秋纪·知士》:「静郭君不能止。」
- 居住。《诗经·商颂·玄鸟》:「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 脚。《汉书·卷二三·刑法志》:「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同「趾 」。
- 仪容行动、威仪。《诗经·鄘风·相鼠》:「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 打击柷的槌子。《尔雅·释乐》:「所以鼓柷谓之止。」晋·郭璞·注:「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连底桐之,令左右击,止者其椎名。」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静的、不动的。《庄子·德充符》:「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 仅、只。如:「不止一回」。唐·杜甫〈无家别〉诗:「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
- 用于语尾,以加强语气。《诗经·周颂·良耜》:「百室盈止,妇子宁止。」
凭 ( 憑 ) píng《國語辭典》
- 「凭 」的异体字。
谁 ( 誰 ) shuí
谁 [ shuí ]
- 疑问人称代词:你是~?~何(a.哪一个人;b.诘问,呵问)。~们。~人。~个。
- 任何人,无论什么人:这件事~都不知道。
分付 fēn fù
(1).分别付与。《汉书·原涉传》:“宾客争问所当得, 涉 乃侧席而坐,削牘为疏,具记衣被棺木,下至饭含之物,分付诸客。”《三国志·魏志·鲜卑传》:“ 比能 众逐彊盛,控弦十餘万骑,每钞略得财物,均平分付。”《敦煌变文集·汉将王陵变》:“皇帝闻奏,龙颜大悦,开库赐彫弓两张,寳箭两百隻,分付与二大臣。”
(2).交给。 唐 白居易 《题文集柜》诗:“身是 邓伯道 ,世无 王仲宣 ;祇应分付女,留与外孙传。”《宣和遗事》前集:“故 尧王 不将天下传与他,却分付与 舜王 了。”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六:“贫僧积下几文起坐,尽数分付足下,勿以寡见阻。” 元 关汉卿 《鲁斋郎》第三折:“我将家缘家计,都分付与你两口儿,每月斋粮道服,休少了我的,我往 华山 出家去也。”
(3).付托;寄意。 宋 毛滂 《惜分飞》词:“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回去。” 宋 杨恢 《祝英台近》词:“都将千里芳心,十年幽梦,分付与一声啼鴂。” 清 纳兰性德 《木兰花慢·送梁汾南行》词:“从此覊愁万叠,梦回分付啼螿。”
(4).嘱咐;命令。 唐 方干 《尚书新创敌楼》诗之二:“直须分付丹青手,画出旌幢遶謫仙。”《水浒传》第四五回:“ 石秀 又分付道:‘哥哥今晚且不可胡发説话。’” 清 李渔 《慎鸾交·就缚》:“分付众将们,从今以后,昼夜须行五百里。”《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平粤纪闻》:“该匪遂将 嘉定 县城闭守,分付各店开张。”
(5).指交代;讲明。 元 张国宾 《合汗衫》第三折:“官人呵这言语休着你爷知……则去那娘亲上分付明白。”《初刻拍案惊奇》卷一:“果然肯卖,但凭分付价钱,不敢吝惜。”
(6).表示;流露。 宋 周邦彦 《感皇恩》词:“浅顰轻笑,未肯等闲分付。为谁心子里,长长苦?” 宋 无名氏 《九张机》词之二:“深心未肯轻分付,回头一笑,花间归去,只恐被花知。”
(7).处置;发落。 宋 石孝友 《卜算子》词:“去也如何去?住也如何住?住也应难去也难,此际难分付。” 宋 刘克庄 《贺新郎》词:“北望神州路,试平章、这场公事,怎生分付?”《古今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 戚汉老 见了许多财物,心中欢喜,连声应道:‘这小事,但凭大郎分付。’” ——《漢語大詞典》
(2).交给。 唐 白居易 《题文集柜》诗:“身是 邓伯道 ,世无 王仲宣 ;祇应分付女,留与外孙传。”《宣和遗事》前集:“故 尧王 不将天下传与他,却分付与 舜王 了。”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六:“贫僧积下几文起坐,尽数分付足下,勿以寡见阻。” 元 关汉卿 《鲁斋郎》第三折:“我将家缘家计,都分付与你两口儿,每月斋粮道服,休少了我的,我往 华山 出家去也。”
(3).付托;寄意。 宋 毛滂 《惜分飞》词:“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回去。” 宋 杨恢 《祝英台近》词:“都将千里芳心,十年幽梦,分付与一声啼鴂。” 清 纳兰性德 《木兰花慢·送梁汾南行》词:“从此覊愁万叠,梦回分付啼螿。”
(4).嘱咐;命令。 唐 方干 《尚书新创敌楼》诗之二:“直须分付丹青手,画出旌幢遶謫仙。”《水浒传》第四五回:“ 石秀 又分付道:‘哥哥今晚且不可胡发説话。’” 清 李渔 《慎鸾交·就缚》:“分付众将们,从今以后,昼夜须行五百里。”《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平粤纪闻》:“该匪遂将 嘉定 县城闭守,分付各店开张。”
(5).指交代;讲明。 元 张国宾 《合汗衫》第三折:“官人呵这言语休着你爷知……则去那娘亲上分付明白。”《初刻拍案惊奇》卷一:“果然肯卖,但凭分付价钱,不敢吝惜。”
(6).表示;流露。 宋 周邦彦 《感皇恩》词:“浅顰轻笑,未肯等闲分付。为谁心子里,长长苦?” 宋 无名氏 《九张机》词之二:“深心未肯轻分付,回头一笑,花间归去,只恐被花知。”
(7).处置;发落。 宋 石孝友 《卜算子》词:“去也如何去?住也如何住?住也应难去也难,此际难分付。” 宋 刘克庄 《贺新郎》词:“北望神州路,试平章、这场公事,怎生分付?”《古今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 戚汉老 见了许多财物,心中欢喜,连声应道:‘这小事,但凭大郎分付。’” ——《漢語大詞典》
珍重 zhēn zhòng
(1).爱惜;珍爱。《楚辞·王逸〈远游序〉》:“是以君子珍重其志,而瑋其辞焉。” 元 无名氏 《碧桃花》第一折:“量小生之词,有何才能,蒙小娘子如此珍重。”《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吾姊妹居此数十餘年,深蒙 秋公 珍重护惜。” 郭沫若 《苏联纪行·七月五日》:“我送过他一小条 四川 出产的竹丝帘,他说,他的夫人甚为珍重。”
(2).保重。常用于道别。 南朝 梁 王僧孺 《与何炯书》:“所以握手恋恋,离别珍重。” 唐 元稹 《莺莺传》:“临纸呜咽,情不能申。千万珍重,珍重千万。” 宋 杨万里 《送刘觉之皈蜀》诗:“相逢几日又相别,珍重两字不忍説。” 邹韬奋 《经历·同情和厚意》:“再三叮咛,叫我要为国珍重身体。”
(3).珍贵。 唐 白居易 《初与元九别后忽梦见之怅然感怀》诗:“珍重八十字,字字化为金。”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三○四:“丹黄字字皆珍重,为裹青毡载一车。” 刘大白 《五一运动歌》:“五一运动,光荣啊!成功底代价多么珍重。”
(4).尊重。 清 侯方域 《与方密之书》:“吾他日幸而得见吾 密之 ,将出其完好如初者以相示焉,盖僕之所以珍重故人者如此。” 周君适 《〈伪满宫廷杂忆〉前言》:“为了珍重史实,我所叙述的事实情节,尽量存真,不加虚构。”
(5).郑重地告诫。 宋 杨万里 《白莲》诗:“珍重儿童轻手折,緑针刺手却渠憎。” 元 侯克中 《偶成》诗之一:“黄精鉤吻形相肖,珍重良医子细收。” 明 袁宏道 《戒五老峰题石》诗:“珍重后来人,慎勿妄题字。”
(6).郑重;慎重。 宋 刘正翚 《兼道携古墨来感之为作此诗》:“锦囊珍重出玄圭,双虬刻作蜿蜒态。”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章:“她仔细地数了数这些钞票,然后珍重地放在 道静 手中。”
(7).难得,幸亏。 宋 范成大 《朝中措》词:“珍重西风祛暑,轻衫早怯新凉。”
(8).道谢之辞。 唐 刘禹锡 《刘驸马水亭避暑》诗:“尽日逍遥避烦暑,再三珍重主人翁。”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海淀》:“﹝ 吕九玄 ﹞蒸字韵:‘……珍重主人偏爱客,玲瓏如对玉壶冰。’” ——《漢語大詞典》
(2).保重。常用于道别。 南朝 梁 王僧孺 《与何炯书》:“所以握手恋恋,离别珍重。” 唐 元稹 《莺莺传》:“临纸呜咽,情不能申。千万珍重,珍重千万。” 宋 杨万里 《送刘觉之皈蜀》诗:“相逢几日又相别,珍重两字不忍説。” 邹韬奋 《经历·同情和厚意》:“再三叮咛,叫我要为国珍重身体。”
(3).珍贵。 唐 白居易 《初与元九别后忽梦见之怅然感怀》诗:“珍重八十字,字字化为金。”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三○四:“丹黄字字皆珍重,为裹青毡载一车。” 刘大白 《五一运动歌》:“五一运动,光荣啊!成功底代价多么珍重。”
(4).尊重。 清 侯方域 《与方密之书》:“吾他日幸而得见吾 密之 ,将出其完好如初者以相示焉,盖僕之所以珍重故人者如此。” 周君适 《〈伪满宫廷杂忆〉前言》:“为了珍重史实,我所叙述的事实情节,尽量存真,不加虚构。”
(5).郑重地告诫。 宋 杨万里 《白莲》诗:“珍重儿童轻手折,緑针刺手却渠憎。” 元 侯克中 《偶成》诗之一:“黄精鉤吻形相肖,珍重良医子细收。” 明 袁宏道 《戒五老峰题石》诗:“珍重后来人,慎勿妄题字。”
(6).郑重;慎重。 宋 刘正翚 《兼道携古墨来感之为作此诗》:“锦囊珍重出玄圭,双虬刻作蜿蜒态。”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章:“她仔细地数了数这些钞票,然后珍重地放在 道静 手中。”
(7).难得,幸亏。 宋 范成大 《朝中措》词:“珍重西风祛暑,轻衫早怯新凉。”
(8).道谢之辞。 唐 刘禹锡 《刘驸马水亭避暑》诗:“尽日逍遥避烦暑,再三珍重主人翁。”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海淀》:“﹝ 吕九玄 ﹞蒸字韵:‘……珍重主人偏爱客,玲瓏如对玉壶冰。’” ——《漢語大詞典》
羽毛 yǔ máo
(1).鸟兽的毛。《墨子·非乐上》:“今之禽兽麋鹿蜚鸟贞虫,因其羽毛,以为衣裘。”《文选·何晏〈景福殿赋〉》:“流羽毛之威蕤,垂环玭之琳瑯。” 李善 注:“言宫室以羽毛为饰。” 唐 罗隐 《绣》诗:“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 宋 陆游 《黄鸦吟》:“羽毛不足辱弹射,滋味不足登俎豆。” 清 吴伟业 《题二禽图》诗:“欲笑雪衣贪玉粒,羽毛憔悴闭雕笼。” 徐迟 《火中的凤凰》:“他不知道,这并不是那火中的新生的凤凰。并不是,并不是!至多只是它的一根羽毛罢了。”
(2).鸟兽的代称。 汉 祢衡 《鹦鹉赋》:“虽同族於羽毛,固殊智而异心。” 唐 孟球 《和周墀》:“谁料羽毛方出谷,许教齐和九皋鸣。”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公如麟凤,不鷙不搏,羽毛毕朝,雄狡率服。”
(3).羽旗。《左传·襄公十四年》:“ 范宣子 假羽毛於 齐 而弗归, 齐 人始贰。” 杜预 注:“析羽为旌,王者游车之所建, 齐 私有之,因谓之羽毛。” 唐 李白 《大猎赋》:“羽毛扬兮九天絳,猎火燃兮千山红。”
(4).羽毛使鸟兽有文彩,因以喻人的声誉。《后汉书·王符传》:“其贡士不復依其质干,準其才行,但虚造声誉,妄生羽毛。”《周书·晋荡公护传》:“所好加羽毛,所恶生疮痏。” 唐 王维 《裴仆射济州遗爱碑》:“厚为之礼,则生我羽毛;小不如意,则成是贝锦。” 周素园 《贵州民党痛史》第四篇第三章:“ 葆真 爱惜羽毛,既见抨击,奉身引退。”
(5).毛织品。 清 龚自珍 《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食妖宜絶矣,宜并杜絶呢羽毛之至,杜之则蚕桑之利重,木棉之利重。” 清 程含章 《论洋害》:“诸番所产之货,皆非 中国 所必需。若大泥、羽毛、嗶吱、铜锡、绵花、苏木、药材等类。每岁约值千万金。” ——《漢語大詞典》
(2).鸟兽的代称。 汉 祢衡 《鹦鹉赋》:“虽同族於羽毛,固殊智而异心。” 唐 孟球 《和周墀》:“谁料羽毛方出谷,许教齐和九皋鸣。”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公如麟凤,不鷙不搏,羽毛毕朝,雄狡率服。”
(3).羽旗。《左传·襄公十四年》:“ 范宣子 假羽毛於 齐 而弗归, 齐 人始贰。” 杜预 注:“析羽为旌,王者游车之所建, 齐 私有之,因谓之羽毛。” 唐 李白 《大猎赋》:“羽毛扬兮九天絳,猎火燃兮千山红。”
(4).羽毛使鸟兽有文彩,因以喻人的声誉。《后汉书·王符传》:“其贡士不復依其质干,準其才行,但虚造声誉,妄生羽毛。”《周书·晋荡公护传》:“所好加羽毛,所恶生疮痏。” 唐 王维 《裴仆射济州遗爱碑》:“厚为之礼,则生我羽毛;小不如意,则成是贝锦。” 周素园 《贵州民党痛史》第四篇第三章:“ 葆真 爱惜羽毛,既见抨击,奉身引退。”
(5).毛织品。 清 龚自珍 《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食妖宜絶矣,宜并杜絶呢羽毛之至,杜之则蚕桑之利重,木棉之利重。” 清 程含章 《论洋害》:“诸番所产之货,皆非 中国 所必需。若大泥、羽毛、嗶吱、铜锡、绵花、苏木、药材等类。每岁约值千万金。” ——《漢語大詞典》
修 xiū《國語辭典》
修 [ xiū ]
动- 装扮、装饰。如:「修饰」。《楚辞·屈原·九歌·湘君》:「美要眇兮宜修。」唐·李中〈春闺辞〉二首之一:「尘昏菱鉴懒修容,双脸桃花落尽红。」
- 整治、修理,使恢复、合用。如:「整修」、「维修」。《儒林外史·第二五回》:「因家里有几件乐器坏了,要借重老爹修一修。」
- 建造、兴建。如:「修水库」、「修筑道路」。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
- 涵养、锻炼。如:「修身养性」、「修心」。《文选·陆机·五等论》:「修己安民,良士之所希及。」
- 学习、研究。如:「自修」、「进修」。《韩非子·五蠹》:「今修文学,习言谈。」
- 著述、撰写。如:「修史」。《文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修易序书,制作春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修书累纸,意寄殷勤。」
- 削、剪。如:「修指甲」、「修铅笔」。
- 长、高、远。如:「修长」。宋·苏轼〈满江红·东武南城〉词:「到如今、修竹满山阴,空陈迹!」
- 善、美好。唐·韩愈〈进学解〉:「行虽修而不显于众。」
- 有贤德的人。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宗经》:「后进追取而非晚,前修文用而未先。」
- 姓。如晋代有修肃。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