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清和(清龢)qīng hé
清静和平。《隶续·汉司空掾陈寔残碑》:“ 陈寔 仲躬 者,含圣喆之清龢。”参见“ 清和 ”。
(1).天气清明和暖。 三国 魏 曹丕 《槐赋》:“天清和而湿润,气恬淡以安治。” 前蜀 韦庄 《和同年韦学士华下途中见寄》:“正是清和好时节,不堪离恨 剑门 西。” 宋 潘元质 《丑奴儿慢》词:“愁春未醒,还是清和天气。” 李大钊 《青春》:“远从 瀛岛 ,反顾祖邦,肃杀鬱塞之象,一变而为清和明媚之象矣。”
(2).清静和平。形容升平气象。 汉 贾谊 《新书·数宁》:“大数既得,则天下顺治;海内之气清和咸理,则万生遂茂。”《梁书·止足传·陶季直》:“﹝ 陶季直 ﹞出为冠军司马, 东莞 太守,在郡号为清和。”
(3).清静和平。形容人的性情。 汉 蔡邕 《文范先生陈仲弓铭》:“君膺皇灵之清和,受明哲之上姿。”《世说新语·言语》“ 荀中郎 在 京口 ” 刘孝标 注引《晋阳秋》“ 荀羡 字 令则 , 潁川 人,光禄大夫 崧 之子也,清和有识裁。”《南史·梁纪上·武帝上》:“皇考外甚清和,而内怀英气。”
(4).(声音)清越和谐。《文选·扬雄〈剧秦美新〉》:“镜纯粹之至精,聆清和之正声。” 李周翰 注:“聆,听也,言天下謌謡清和之正声。” 汉 王逸 《九思·伤时》:“声噭誂兮清和,音晏衍兮要媱。”《文选·嵇康〈琴赋〉》:“清和条昶,案衍陆离。” 张铣 注:“言琴声清和有调。”《初学记》卷三十引 晋 傅玄 《蝉赋》:“声嚖嚖以清和兮,遥自託乎兰林。”
(5).(诗文)清新和顺。 宋 苏轼 《〈邵茂诚诗集〉叙》:“余读之,弥月不厌,其文清和妙丽,如 晋 宋 间人。”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七:“ 海刚峯 严厉孤介,而诗却清和。” 清 姚鼐 《〈恬庵遗稿〉序》:“观察出其文,读之清和恬雅,有越俗之韵。”
(6).农历四月的俗称。 明 卢象升 《与蒋泽垒先生书》之四:“家大人于清和闰月初二日抵 白登 公署。”一说指农历二月。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五:“ 张平子 《归田赋》:‘仲春令月,时和气清。’盖指二月也。 小谢 诗因之,故曰:‘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今人删去‘犹’字,而竟以四月为‘清和’。” 清 胡鸣玉 《订讹杂录·清和月》:“二月为清和。 张平子 《归田赋》:‘仲春令月,时和气清。’ 谢灵运 诗:‘首夏犹清和。’今以四月当之。” ——《漢語大詞典》
(1).天气清明和暖。 三国 魏 曹丕 《槐赋》:“天清和而湿润,气恬淡以安治。” 前蜀 韦庄 《和同年韦学士华下途中见寄》:“正是清和好时节,不堪离恨 剑门 西。” 宋 潘元质 《丑奴儿慢》词:“愁春未醒,还是清和天气。” 李大钊 《青春》:“远从 瀛岛 ,反顾祖邦,肃杀鬱塞之象,一变而为清和明媚之象矣。”
(2).清静和平。形容升平气象。 汉 贾谊 《新书·数宁》:“大数既得,则天下顺治;海内之气清和咸理,则万生遂茂。”《梁书·止足传·陶季直》:“﹝ 陶季直 ﹞出为冠军司马, 东莞 太守,在郡号为清和。”
(3).清静和平。形容人的性情。 汉 蔡邕 《文范先生陈仲弓铭》:“君膺皇灵之清和,受明哲之上姿。”《世说新语·言语》“ 荀中郎 在 京口 ” 刘孝标 注引《晋阳秋》“ 荀羡 字 令则 , 潁川 人,光禄大夫 崧 之子也,清和有识裁。”《南史·梁纪上·武帝上》:“皇考外甚清和,而内怀英气。”
(4).(声音)清越和谐。《文选·扬雄〈剧秦美新〉》:“镜纯粹之至精,聆清和之正声。” 李周翰 注:“聆,听也,言天下謌謡清和之正声。” 汉 王逸 《九思·伤时》:“声噭誂兮清和,音晏衍兮要媱。”《文选·嵇康〈琴赋〉》:“清和条昶,案衍陆离。” 张铣 注:“言琴声清和有调。”《初学记》卷三十引 晋 傅玄 《蝉赋》:“声嚖嚖以清和兮,遥自託乎兰林。”
(5).(诗文)清新和顺。 宋 苏轼 《〈邵茂诚诗集〉叙》:“余读之,弥月不厌,其文清和妙丽,如 晋 宋 间人。”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七:“ 海刚峯 严厉孤介,而诗却清和。” 清 姚鼐 《〈恬庵遗稿〉序》:“观察出其文,读之清和恬雅,有越俗之韵。”
(6).农历四月的俗称。 明 卢象升 《与蒋泽垒先生书》之四:“家大人于清和闰月初二日抵 白登 公署。”一说指农历二月。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五:“ 张平子 《归田赋》:‘仲春令月,时和气清。’盖指二月也。 小谢 诗因之,故曰:‘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今人删去‘犹’字,而竟以四月为‘清和’。” 清 胡鸣玉 《订讹杂录·清和月》:“二月为清和。 张平子 《归田赋》:‘仲春令月,时和气清。’ 谢灵运 诗:‘首夏犹清和。’今以四月当之。” ——《漢語大詞典》
变调(變調)biàn diào
(1).变更原来的音调,转调。《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援雅琴以变调兮,奏愁思之不可长。” 李周翰 注:“调谓变常调以奏愁思之曲。” 唐 李颀 《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诗:“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
(2).变化的曲调。指不受旧律束缚的创新词调。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一:“﹝ 张惠言 《词选》﹞至以 吴梦窗 为变调,摈之不録,所见亦左。”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中》:“ 南宋 词人,喜为变调,所创特多,於时有大曲小曲之别。”
(3).泛指不同寻常的格式。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予为之先造经纬表一通,从横相遇,可合可离,亦图中之变调也。”
(4).指字和字连起来说,有时发生字调和单说时不同的现象。如普通话两个上声字相连,前一个上声变读为阳平,“宝塔”bǎotǎ读为“báotǎ”。 ——《漢語大詞典》
(2).变化的曲调。指不受旧律束缚的创新词调。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一:“﹝ 张惠言 《词选》﹞至以 吴梦窗 为变调,摈之不録,所见亦左。”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中》:“ 南宋 词人,喜为变调,所创特多,於时有大曲小曲之别。”
(3).泛指不同寻常的格式。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予为之先造经纬表一通,从横相遇,可合可离,亦图中之变调也。”
(4).指字和字连起来说,有时发生字调和单说时不同的现象。如普通话两个上声字相连,前一个上声变读为阳平,“宝塔”bǎotǎ读为“báotǎ”。 ——《漢語大詞典》
有如 yǒu rú
(1).犹如,好像。《诗·大雅·召旻》:“昔先王受命,有如 召公 ,日辟国百里,今也日蹙国百里。” 唐 韩愈 《寄三学士》诗:“归舍不能食,有如鱼中鉤。”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吾闻人心不同,有如其面。”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她来自田间,心直口快,待 曾 家的子女,有如自己的骨肉。”
(2).如果,假如。《史记·商君列传》:“ 公叔 病有如不可讳,将柰社稷何?”《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开运二年》:“今 唐 兵不出数千,将军拥众万餘,不乘其未定而击之,有如 唐 兵惧而自退,将军何面目以见陛下乎!” 清 顾炎武 《义士行》:“有如不幸先朝露,此恨悠悠谁与诉?”
(3).古人誓词中常用语。《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杨伯峻 注:“‘有如’亦誓词中常用语, 文 十二年《传》‘有如 河 ’……‘有如白水’即‘有如河’,意谓 河 神鉴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晏子 仰天叹曰:‘ 婴 所不唯忠於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 ——《漢語大詞典》
(2).如果,假如。《史记·商君列传》:“ 公叔 病有如不可讳,将柰社稷何?”《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开运二年》:“今 唐 兵不出数千,将军拥众万餘,不乘其未定而击之,有如 唐 兵惧而自退,将军何面目以见陛下乎!” 清 顾炎武 《义士行》:“有如不幸先朝露,此恨悠悠谁与诉?”
(3).古人誓词中常用语。《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杨伯峻 注:“‘有如’亦誓词中常用语, 文 十二年《传》‘有如 河 ’……‘有如白水’即‘有如河’,意谓 河 神鉴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晏子 仰天叹曰:‘ 婴 所不唯忠於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 ——《漢語大詞典》
此 cǐ《國語辭典》
此 [ cǐ ]
代- 这个。与「彼」相对。如:「此人」、「特此公告」、「不分彼此」。
- 如此、这样。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惜天下之一家,遭东南之反气,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
- 斯、乃、则。《礼记·大学》:「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侠客(俠客)xiá kè
旧称急人之难、出言必信、抑弱扶强的豪侠之士。《史记·游侠列传》:“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唐 元稹 《侠客行》:“侠客不怕死,怕死事不成。” 清 许秋垞 《闻见异词·侠客》:“有一侠客,神剑术。” 郑振铎 《论武侠小说》:“于是在他们的幼稚的心理上,乃悬盼着有一类‘超人’的侠客出来。” ——《漢語大詞典》
闻 ( 聞 ) wén
闻 [ wén ]
- 听见:~诊。~听。~讯。博~强记。~过则喜。~鸡起舞(听到荒鸡鸣而起舞,喻志士及时奋发)。
- 听见的事情,消息:新~。传~。见~。
- 出名,有名望:~人。~达。
- 名声:令~(好名声)。丑~。
- 用鼻子嗅气味:你~~这是什么味儿?
- 姓。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介-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心 xīn《國語辭典》
心 [ xīn ]
名- 內臟之一。參見「心臟 」條。
- 我國古代認為心主管思維,故相沿以為腦的代稱。如:「用心」、「勞心勞力」。《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則思。」
- 思想、意念、感情。如:「傷心」、「心中不安」、「心情煩悶」。《文選·曹丕·與吳質書》:「東望於邑,裁書敘心。」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心凝形釋。」
- 思慮、謀畫。如:「有心人」、「有口無心」。《呂氏春秋·審應覽·精諭》:「紂雖 多心,弗能知矣。」
- 性情。如:「心性」。《韓非子·觀行》:「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于之心緩,故佩弦以自急。」
- 平面或物體的中央或內部。如:「江心」、「掌心」、「圓心」。唐·劉禹錫〈洞庭秋月行〉:「洞庭秋月生湖心,層波萬頃如鎔金。」
- 植物的花蕊或苗尖。如:「花心」。南朝梁·簡文帝〈上巳侍宴林光殿曲水詩〉:「林花初墮蔕,池荷欲吐心。」
- 星座名。二十八星宿之一。東方蒼龍七宿的第五宿,有三顆星。《詩經·唐風·綢繆》:「三星在天。」漢·鄭玄·箋:「三星,謂心星也。」
- 二一四部首之一。
欲 yù《國語辭典》
欲 [ yù ]
名- 愿望,想得到满足的意念。如:「食欲」、「欲望」。《易经·损卦·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 情欲。《礼记·乐记》:「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汉·郑玄·注:「欲,谓淫邪也。」同「欲 」。
- 期望、希求。《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唐·韩愈〈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想要。如:「欲哭无泪」、「畅所欲言」。《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将要。如:「摇摇欲坠」。唐·许浑〈咸阳城东楼〉诗:「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死 sǐ《國語辭典》
死 [ sǐ ]
动- 丧失生命。与「活」相对。如:「死于非命」、「人死不能复生」。
- 断绝、放弃。如:「死心」。《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
- 为某人或某事牺牲生命。如:「死难」、「死节」。《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晋·陶渊明〈咏荆轲〉诗:「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 丧失生命的。如:「死狗」。
- 失去作用或效力的。如:「死会」、「死棋」、「死井」。
- 不通达的或不活动的。如:「死巷」、「死水」、「死结」。
- 呆板、不灵活。如:「死板」、「死脑筋」。
- 既定而不可改变的。如:「死法子」、「死规矩」。
- 咒骂的话,亦表示亲暱的意思。如:「死鬼」、「死老头」。
- 拚命的。如:「死守」、「死战」。
- 非常、极甚。表示程度达到极点。如:「怕死了」、「热死了」、「笑死了」。
- 坚决、固执或不知变通。如:「死记」、「死不肯说」、「死不承认」、「死卖力气」、「死抓不放」。
- 固定而不能活动。如:「抽屉给钉死了。」、「给自己留点转圜的余地,别把话说死了。」
- 阻滞不通。如:「堵死了」。
- 毫无知觉,像死的样子。如:「他睡得真死。」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