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三千 sān qiān
(1).《书·吕刑》:“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剕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二百。五刑之属三千。”后因以“三千”指古代所有的刑罚。《三国志·魏志·陈群传》:“夫三千之属,虽未可悉復,若斯数者,时之所患,宜先施用。”《晋书·谢尚传》:“夫无后之罪,三千所不过。”《南史·孔琳之传》:“若三千行於叔世,必有踊贵之尤,此五帝不相循法,肉刑不可悉復者也。”
(2).泛言数目之多。 三国 魏 陈琳 《饮马长城窟行》:“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 唐 李白 《秋浦歌》之十五:“白髮三千丈,缘愁似箇长。”
(3).指三千大千世界。 南朝 宋 谢灵运 《与诸道人辨宗论》:“三世长於百年,三千广於 赤县 ;四部多於户口,七宝妙於石沙。” ——《漢語大詞典》
(2).泛言数目之多。 三国 魏 陈琳 《饮马长城窟行》:“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 唐 李白 《秋浦歌》之十五:“白髮三千丈,缘愁似箇长。”
(3).指三千大千世界。 南朝 宋 谢灵运 《与诸道人辨宗论》:“三世长於百年,三千广於 赤县 ;四部多於户口,七宝妙於石沙。” ——《漢語大詞典》
年上 nián shàng
方言。上年,去年。 康濯 《我的两家房东》:“婆家年上来接过一回。” ——《漢語大詞典》
探 tàn《國語辭典》
探 [ tàn ]
動- 尋求。如:「尋幽探勝」、「探路」、「鑽探」。唐·姚合〈莊居野行〉:「採玉上山顛,探珠入水府。」
- 推究。如:「試探其本」、「探究本源」。
- 打聽。如:「探聽」、「探底細」。
- 試測。如:「探他的口氣。」
- 看望。如:「探友」、「探親」。唐·李商隱〈無題〉詩:「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 擔任偵察工作的人。如:「偵探」、「密探」。
探 [ tān ]
動- 試。《論語·季氏》:「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 伸出。如:「探頭探腦」、「探手出去」。
星海 xīng hǎi
(1).星与海。《汉书·郊祀志下》:“四望,盖谓日月星海也。”
(2).星的海洋。多形容发光体分布得广而多。 唐 张说 《邺公园池饯韦侍郎神都留守序》:“大君垂藻,承月露之光荣;元良赐服,被星海之耀润。” 清 赵翼 《水阁看夜船灯火》诗:“灯火顿成星海沸,亭臺都在月宫浮。” 刘白羽 《果园夜话》诗:“钻井灯光飞星海,石油激浪放高歌。” ——《漢語大詞典》
(2).星的海洋。多形容发光体分布得广而多。 唐 张说 《邺公园池饯韦侍郎神都留守序》:“大君垂藻,承月露之光荣;元良赐服,被星海之耀润。” 清 赵翼 《水阁看夜船灯火》诗:“灯火顿成星海沸,亭臺都在月宫浮。” 刘白羽 《果园夜话》诗:“钻井灯光飞星海,石油激浪放高歌。” ——《漢語大詞典》
未必 wèi bì
不一定。《文子·符言》:“君子能为善,不能必得其福;不忍於为非,而未必免於祸。”《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论》:“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孙子 筹策 庞涓 明矣,然不能蚤救患於被刑。” 唐 白居易 《别舍弟后月夜》诗:“平生共贫苦,未必日成欢。” 宋 刘过 《水调歌头》词:“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错,世事沐猴冠。”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 东施 之貌,未必丑於 西施 ,止为效顰於人,遂蒙千古之誚。” 鲁迅 《集外集拾遗·〈答客诮〉诗》:“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漢語大詞典》
黄河 huáng hé
中国 第二大河。上源 卡日曲 出 青海省 巴颜喀拉山脉 各姿各雅山 麓,东流经 四川 、 甘肃 、 宁夏 、 内蒙古 、 陕西 、 山西 、 河南 等省区,在 山东省 北部入 渤海 。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公里。 晋 成公绥 《大河赋》:“览百川之弘壮兮,莫尚美於 黄河 。”《明史·河渠志一》:“ 黄河 ,自 唐 以前,皆北入海。” 魏巍 《开辟中国的黄金时代》:“你还会看见 黄河 ,奔腾不羁的 黄河 。” ——《漢語大詞典》
是 shì《國語辭典》
是 [ shì ]
名- 对、正确。如:「自以为是」、「积非成是」。
- 事情。如:「国是」。
- 姓。如唐代有是光。
- 赞成、称赞。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 表示肯定判断的话。如:「我是学生」、「他是外国人」、「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海明威。」
- 表示存在的事实。如:「全身是伤」、「满身是汗」。
- 对命令的应答之词。如:「是,我这就去。」、「是,我马上就来。」
- 这。指示形容词。如:「是人」、「是日」。《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 此。指示代名词。《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 于是,表示前后相关。《书经·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管子·心术下》:「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
- 用于句中,使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
浊流(濁流)zhuó liú
(1).水流变得混浊。亦指混浊的水流。《后汉书·臧宫传》:“斩首溺死者万餘人,水为之浊流。” 艾芜 《暮夜行》:“将原是浑黄的浊流,染成了阴暗的灰色。”
(2).比喻品格卑污或出身下贱之人。《旧五代史·梁书·李振传》:“此辈自谓清流,宜投於 黄河 ,永为浊流。” 清 侯方域 《朋党论下》:“选取冗滥,罢天下科举以示海内无遗材;投之 黄河 恶其清流,而使为浊流者, 李林甫 、 朱温 之奸是也。” 康有为 《大同书》丙部:“若夫优倡、皂隶并斥流外,原其执业太贱而身近官人,恐其转瞬变化,即服官在上,以浊流杂清流,以贱人凌贵人耳。” ——《漢語大詞典》
(2).比喻品格卑污或出身下贱之人。《旧五代史·梁书·李振传》:“此辈自谓清流,宜投於 黄河 ,永为浊流。” 清 侯方域 《朋党论下》:“选取冗滥,罢天下科举以示海内无遗材;投之 黄河 恶其清流,而使为浊流者, 李林甫 、 朱温 之奸是也。” 康有为 《大同书》丙部:“若夫优倡、皂隶并斥流外,原其执业太贱而身近官人,恐其转瞬变化,即服官在上,以浊流杂清流,以贱人凌贵人耳。”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