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羔羊之缝,素丝五总。

佚名先秦〕《羔羊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羔羊之革,素丝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缝,素丝五总。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羔羊素丝五总

羔羊 gāo yáng
(1).小羊。《诗·豳风·七月》:“朋酒斯饗,曰杀羔羊。” 唐 杜甫 《杜鹃》诗:“鸿鴈及羔羊,有礼太古前。”
(2).《诗·召南》篇名。因《羔羊》诗序曰:“羔羊,鹊巢之功致也。 召南 之国化 文王 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德如羔羊也。”故后用以称美士大夫操行洁白、进退有节。《汉书·儒林传·张山拊》:“德配 周 召 ,忠合羔羊。” 晋 葛洪 《抱朴子·臣节》:“立朝则以砥矢为操,居己则以羔羊为节。”  ——《漢語大詞典》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1.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2.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3.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1.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2.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1.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1.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2.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3.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1.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2.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3.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4.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1.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缝 ( 縫 ) féng/fèng
缝 [ féng ]
     ◎ 用针线连缀:~纫。~缀。~制。~补。~连。裁~。
缝 [ fèng ]
  1. 空隙,裂开或自然露出的窄长口子:~子。~隙。裂~。见~插针。
  2. 缝合的地方:天衣无~。
素丝(素絲)sù sī
(1).本色的丝;白丝。《吕氏春秋·情欲》:“ 墨子 见染素丝者而叹曰:‘染於苍则苍,染於黄则黄。’” 北周 庾信 《拟连珠》之三四:“白羽素丝,随其所染。” 唐 骆宾王 《帝京篇》:“黄金销鑠素丝变,一贵一贱交情见。”
(2).“素丝羔羊”之省。用作对清廉者的誉辞。 宋 曾巩 《策问二》:“然朝廷之臣未能有素丝之节,正直之行。”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内阁·桂文襄受赂》:“旧传 桂见山 有素丝之节,谬矣。” 清 昭梿 《啸亭杂录·李昭信相公》:“其处大事,明决若此,亦未可徒责以素丝之节也。”参见“ 素丝羔羊 ”。
(3).比喻白发。 唐 李贺 《咏怀》之二:“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  ——《漢語大詞典》
五总(五总)
唐 李贺 恼公 褥缝篸双线,钩绦辫五总。
《韵府拾遗 董韵》:唐书殷践猷传践猷博学与贺知章最善知章尝号为五总龟谓龟千年五聚问无不知也戴良联句争看麟一角共誉龟五总  ——《骈字类编》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