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故乡(故鄉)gù xiāng
家乡。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荀子·礼论》:“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躑躅焉,踟蹰焉,然后能去之。”《史记·高祖本纪》:“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唐 李白 《静夜思》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冰心 《晚晴集·我的故乡》:“我生于一九○○年十月五日(农历庚子年闰八月十二日),七个月后,我就离开了故乡-- 福建 福州 。” ——《漢語大詞典》
何 hé/hē/hè《國語辭典》
何 [ hé ]
代- 那里、何处。《史记·卷七○·张仪传》:「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谁。《西游记·第八回》:「闹天宫搅乱蟠桃者,何也?」
- 什么。如:「何故」、「何时」。《论语·述而》:「伯夷叔齐何人也?」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为什么。如:「何必」、「何不」、「何乐不为」。《论语·先进》:「夫子何哂由也?」《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
- 岂、怎么。如:「何只」、「何足挂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今主非尧、舜,何能无过?」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多么。表示程度。如:「何等」、「何其不幸」。《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何晏。
处 ( 處 ) chǔ/chù
处 [ chǔ ]
- 居住:穴居野~。
- 存在,置身:设身~地。~心积虑。~世。
- 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融洽相~。
- 决定,决断:~理。
- 对犯错误或有罪的人给予相当的惩戒:~罚。~决。
- 止,隐退:~暑。
- 地方:~~。~所。
- 点,部分:长(cháng )~。好~。
- 机关,或机关、团体、单位里的部门:办事~。筹备~。
是 shì《國語辭典》
是 [ shì ]
名- 对、正确。如:「自以为是」、「积非成是」。
- 事情。如:「国是」。
- 姓。如唐代有是光。
- 赞成、称赞。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 表示肯定判断的话。如:「我是学生」、「他是外国人」、「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海明威。」
- 表示存在的事实。如:「全身是伤」、「满身是汗」。
- 对命令的应答之词。如:「是,我这就去。」、「是,我马上就来。」
- 这。指示形容词。如:「是人」、「是日」。《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 此。指示代名词。《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 于是,表示前后相关。《书经·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管子·心术下》:「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
- 用于句中,使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
忘 wàng《國語辭典》
忘 [ wàng ]
语音 动- 不记得。如:「勿忘我」、「后事不忘前事之师」、「乐而忘返」、「废寝忘食」、「得意忘形」。
- 遗失、丧失。《汉书·卷六三·武五子传·戾太子刘据传》:「臣闻子胥尽忠而忘其号,比干尽仁而遗其身。」唐·颜师古·注:「忘,亡也。吴王杀之,被以恶名,失其善称号。」《文选·陆机·叹逝赋》:「乐隤心其如忘,哀缘情而来宅。」唐·李善·注:「忘,失也。」
- 遗弃、舍弃。《后汉书·卷二六·宋弘传》:「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忘 [ wáng ]
读音- (一)之读音。
了 liǎo/le《國語辭典》
了 [ liǎo ]
動- 明白、懂得。如:「一目了然」。宋·陸游〈醉歌〉:「心雖了是非,口不給唯諾。」
- 完畢、結束。如:「不了了之」、「責任未了」。《老殘遊記·第一九回》:「今日大案已了,我明日一早進城銷差去了。」
- 完全。與否定語「不」、「無」等連用。有「一點也不……」的意思。如:「了無新意」、「了無生趣」。
- 與「得」、「不」等連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如:「辦得了」、「寫不了」。
- 聰明、慧黠。如:「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了 [ le ]
助- 置於動詞後,表示動作的結束。如:「到了」、「天黑了」、「吃了再走」。宋·蘇軾〈念奴嬌·大江東去〉詞:「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 置於句末或句中停頓處。表示不耐煩、勸止等意思。如:「走了,還談這些幹什麼?」、「別哭了,事情會好轉的。」、「好了,吵了一天還不夠!」
除非 chú fēi
(1).犹只有。表示唯一的条件。常跟“才、否则、不然”等连用。 唐 吕岩 《五言》诗之五:“要觅长生路,除非认本元。” 元 武汉臣 《玉壶春》第二折:“若要他嫁我 甚黑子 ,则除非死了 李玉壶 。”《儒林外史》第三二回:“除非少爷赏我个本钱,才可以回家养活母亲。” 老舍 《四世同堂》三八:“除非被人驳得体无完肤,他决不轻易的放弃自己的主张与看法。”
(2).表示不计算在内。如:上山那条路除非他,谁也不认识。 ——《漢語大詞典》
(2).表示不计算在内。如:上山那条路除非他,谁也不认识。 ——《漢語大詞典》
醉 zuì《國語辭典》
醉 [ zuì ]
动- 饮酒过量以致神志不清。如:「不醉不归」。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 沉迷、迷恋。如:「沉醉」、「心醉」、「陶醉」。
- 喝酒过多而神志模糊的样子。如:「醉汉」、「烂醉如泥」。
- 用酒浸渍的。如:「醉虾」、「醉鸡」。《儒林外史·第二八回》:「堂官上来问菜,季恬逸点了一卖肘子、一卖板鸭、一卖醉白鱼。」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