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贼不膏我刃,没齿恨难终。

申颋清代〕《纪殷仲泓事四十韵

鸡泽有诸生,殷渊字仲泓。其父镇兴安,是为大陆公。

战守兼惠养,颇足慰兵凶。嗣昌出视师,剥削以自丰。

三日军无食,群怒集贪□。借公灭众口,竟以军法从。

渊乃大悲愤,叩阍渎宸聪。帝怒挠军机,欲诛怜幼冲。

赦归益自奋,誓洞仇人胸。乃与其兄岳,晦迹混樵农。

及闻嗣昌死,瞋目叱苍穹。贼不膏我刃,没齿恨难终。

渊力猛如虎,渊才矫如龙。痛父复怀国,恨世无英雄。

破产集义勇,移檄会诸戎。当时称大帅,蟒玉荷恩隆。

养贼以自固,愚怯羞儿童。遂使失天险,长驱太行东。

腥气遍畿辅,千里烟氛红。闻有鼎湖泣,奋袂思遗弓。

挥岳将母去,避乱狮子峰。渊乃倡大义,哭庙会黉宫。

遂此擒伪官,鼓进讨元凶。有犬突牵衣,长嚎凄以恫。

渊时亦心动,众志何匆匆。是时肘腋间,咸与贼众通。

当渊哭庙时,贼骑已环攻。从人皆奔散,只身撄其锋。

双锷纵莫当,斩刈如蒿蓬。苦战无声援,围合复数重。

仰呼天亡我,谁收再造功。身被十余创,日昏叹力穷。

遂为贼所获,弃尸泮池中。犬乃逐鸟鸢,僵死卫其躬。

乱定收遗骸,兼为义犬封。余每闻岳言,慷慨仰英风。

求死孝不得,乃竟死以忠。捐躯在布衣,姓字谁见崇。

美新徒有扬,长乐徒有冯。请看义士犬,能不惭仪容。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没齿

贼 ( 賊 ) zéi
贼 [ zéi ]
  1. 偷东西的人,盗匪:~人。盗~。~赃。~窝。
  2. 对人民有危害的人:国~。民~。工~。~寇。蟊~。
  3. 害,伤害:戕~。“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也”。
  4. 邪的,不正派的:~心不死。
  5. 狡猾:~溜溜。
  6. 副词,很:~冷。~亮。~横(hèng )。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膏 gāo/gào《國語辭典》

膏 [ gāo ]

  1. 肥肉、油脂。如:「焚膏继晷」。《金史·卷六六·始祖以下诸子传·宗室传·掴保传》:「掴保洞腹见膏,恐昭祖知之,乃然薪取膏以为炙。」
  2. 浓稠的糊状物。如:「牙膏」、「药膏」、「枇杷膏」。
  3. 比喻恩泽。《孟子·离娄下》:「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
  4. 古代称心脏与横膈膜间的部位。如:「病入膏肓」。《左传·成公十年》:「居肓之上,膏之下。」晋·杜预·注:「心下为膏。」
  1. 美好的。如:「膏田沃野」。《礼记·礼运》:「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

膏 [ gào ]

  1. 润滑、润泽。《诗经·曹风·下泉》:「芃芃黍苗,阴雨膏之。」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身以徜徉。」
  2. 蘸、沾。如:「膏笔」、「膏墨」。元·冯惟敏《不伏老·第一折》:「题纸散下来了,俺子索磨的墨浓,膏的笔饱。」
我 wǒ《國語辭典》

我 [ ​wǒ ]

語音
  1. 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2. 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1.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1. 私心、私意。如:「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 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我 [ ​ě ]

讀音
  1. (一)​之讀音。
刃 rèn《國語辭典》

刃 [ rèn ]

  1. 兵器銳利的部分。如:「刀刃」、「鋒刃」、「迎刃而解」。俗稱為「刀口」。
  2. 泛稱具有鋒刃的兵器。唐·柳宗元〈童區寄傳〉:「因取刃殺之。」
  1. 殺。《韓非子·姦劫弒臣》:「公請自刃於廟。」《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傳》:「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
没齿(没齒)mò chǐ
(1).终身。《论语·宪问》:“夺 伯氏 駢邑 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汉书·萧望之传》:“下走将归 延陵 之皋,修农圃之畴,畜鸡种黍,竢见二子,没齿而已矣。” 唐 杜甫 《舟中苦热遣怀》诗:“吾非丈夫特,没齿埋冰炭。” 明 沈鲸 《双珠记·人珠还合》:“我頽龄罹彼百凶,甘没齿煢煢寡终,何期儿女封。” 王国维 《屈子文学之精神》:“有遯世无闷,嚣然自得以没齿者矣。”
(2).指老年。 晋 陶潜 《与子俨等疏》:“兄弟同居,至於没齿。”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腊婆国》:“始自诞灵,洎乎没齿,貌无瞋色,手不害生。”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闵预》:“阿鼻之罪孽难消,没齿而声名尽堕。”
(3).指死;死后。 明 陆容 《菽园杂记》卷四:“夫自开国以来,将相大臣,功名富贵烜赫一时者多矣,没齿之后,陵谷变迁,不能保其坟墓者有矣。” 清 唐孙华 《哭大兄允中》诗之二:“没齿人争推善士,始知用拙道逾尊。”  ——《漢語大詞典》
恨 hèn《國語辭典》

恨 [ hèn ]

  1. 遗憾、悔恨的事。如:「记恨」、「饮恨而终」。《荀子·成相》:「不知戒,后必有恨。」唐·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1. 怨、仇视。如:「怨恨」、「憎恨」。《荀子·尧问》:「处官久者士妒之,禄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唐·李白〈怨情〉诗:「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难 ( 難 ) nán/nàn/nuó
难 [ nán ]
  1. 不容易,做起来费事:~处。~度。~点。~关。~熬。~耐。~产。~堪。~题。~以。~于。困~。畏~。急人之~。
  2. 不大可能办到,使人感到困难:~免。~为。~保。~怪。~倒(dǎo )。~道。~能可贵。
  3. 不好:~听。~看。
难 [ nàn ]
  1. 灾祸,困苦:~民。灾~。遇~。逃~。殉~。患~。遭~。避~。排扰解~。
  2. 仇怨:排~解纷。
  3. 诘责,质问:发~。非~。责~。
难 [ nuó ]
  1. 古同“傩”。
终 ( 終 ) zhōng
终 [ zhōng ]
  1. 末了(liǎo ),完了(liǎo),与“”相对:年~。~场(末了一场)。~极。~审(司法部门对案件的最后判决)。~端。靡不有初,鲜克有~(人们做事无不有开头,而很少能坚持到底)。
  2. 从开始到末了:~年。~生。饱食~日。
  3. 人死:临~。送~。
  4. 到底,总归:~归。~究。~于。~将成功。
  5. 姓。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