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平生亲友半迁逝,公虽不怪旁人愕。

苏轼宋代〕《和欧阳少师寄赵少师次韵

朱门有遗啄,千里来燕雀。
公家冷如冰,百呼无一诺。
平生亲友半迁逝,公虽不怪旁人愕。
世事如今腊酒浓,交情自古春云薄。
二公凛凛和非同,畴昔心亲岂貌従。
白头相映松间鹤,清句更酬雪里鸿。
何日扬雄一廛足,却追范蠡五湖中。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平生亲友迁逝不怪旁人

平生 píng shēng
(1).平素;往常。《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唐 杜甫 《梦李白》诗:“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周立波 《懒蛋牌子·去抓赵子彬》:“人人都知道, 赵子彬 平生有三好:好喝大酒,好耍大钱,好看娘们。”
(2).指平素的志趣、情谊、业绩等。 晋 陶潜 《停云》诗:“人亦有言,日月于征,安得促席,説彼平生?” 唐 裴度 《中书即事》诗:“盐梅非拟议,葵藿是平生。”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三:“ 唐子方 自有平生,他日不烦诸曲笔!”
(3).旧交;老交情。 唐 杨衡 《送郑丞之罗浮中习业》诗:“何当真府内,重得款平生。” 宋 苏洵 《与欧阳内翰第三书》:“年近五十始识阁下,倾盖晤语,便若平生。” 清 张元赓 《张氏卮言·陈友石》:“大人閲其字迹,称善,即邀至舟中,茶罢对奕,欢若平生。”
(4).一生;此生;有生以来。《陈书·徐陵传》:“岁月如流,平生几何?晨看旅雁,心赴 江 淮 ;昏望牵牛,情驰 扬 越 。” 唐 韩愈 《遣兴联句》:“平生无百岁,歧路有四方。”《武王伐纣平话》卷下:“ 南宫适 用尽平生气力死战。”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二:“这可以说是 朱延年 平生第一笔生意。”  ——《漢語大詞典》
亲友(親友)qīn yǒu
(1).亲戚朋友。《战国策·赵策一》:“ 孟尝君 曰:‘ 文 甚不取也。夫所借衣车者,非亲友则兄弟也。夫驰亲友之车,被兄弟之衣, 文 以为不可。’” 唐 窦叔向 《夏夜宿表兄话旧》诗:“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儒林外史》第四五回:“我两人葬父母,自然该正正经经的告了庙,备祭辞灵,遍请亲友会葬,岂可如此草率!” 秦牧 《艺海拾贝·小羊的刺激》:“古代 长安 ,东面的 灞桥 ,西面的 渭城 ,都是 长安 人送别亲友的时候,盘桓惜别,折柳相赠的地方。”
(2).亲密的朋友。《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是时,中尉 条侯 周亚夫 与 梁 相 山都侯 王恬开 见 释之 持议平,乃结为亲友。”
(3).亲热友爱。《汉书·翟方进传》:“ 常 知 方进 之宗让己,内不自得,其后居士大夫之间未尝不称述 方进 ,遂相亲友。”《三国志·魏志·夏侯尚传》:“ 夏侯尚 字 伯仁 , 渊 从子也。 文帝 与之亲友。” 宋 洪迈 《容斋随笔·汉士择所从》:“ 曹操 牧 兖州 , 陈留 太守 张邈 与之亲友。”  ——《漢語大詞典》
半 bàn《國語辭典》

半 [ bàn ]

  1. 二分之一的。如:「半数」、「半边」、「半碗饭」、「年过半百」。
  2. 在……中间。如:「半夜」、「半路」、「半山腰」。唐·张继〈枫桥夜泊〉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 比喻极少。如:「一星半点」、「一分半钟」。
  1. 部分、不完全的。如:「半成品」、「半生不熟」、「半新不旧」、「一知半解」。
  1. 事物二分之一的部分。如:「剖半」、「一半」。《庄子·天下》:「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迁逝(遷逝)qiān shì
(1).迁移,离去。 汉 王粲 《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遭纷浊而迁逝兮,漫踰纪以迄今。”《宋书·索虏传》:“惆悵惧迁逝,北顾涕交流。” 宋 苏轼 《和欧阳少师寄赵少师次韵》:“平生亲友半迁逝,公虽不怪旁人愕。”
(2).消逝,流失。 晋 潘岳 《悼亡诗》之三:“曜灵运天机,四节代迁逝。” 唐 元稹 《叙诗寄乐天书》:“每公私感愤,道义激扬,朋友切磨,古今成败,日月迁逝,光景惨舒……凡所对遇异於常者,则欲赋诗。”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序》:“ 唐 与尚文……擅美於诗,当復千家。岁月苒苒,迁逝沦落,亦且多矣。”
(3).犹死去。 晋 左芬 《万年公主诔》:“精灵迁逝,幽此中阿。”  ——《漢語大詞典》
公 gōng《國語辭典》

公 [ gōng ]

  1. 平分。《说文解字·八部》:「公,平分也。」
  2. 使多数人得知或分享。如:「公诸世人」、「公诸同好」。
  1. 一种古代的爵位,位居五等之首。《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2. 称谓:➊ ​ 对祖父的称呼。如:「外公」。➋ ​ 对年长或有地位者的尊称。如:「主公」、「老公公」。➌ ​ 妇人称丈夫的父亲为「公」。如:「公公」、「公婆」。
  3. 对同辈的敬称。《史记·卷七六·平原君传》:「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4. 平正无私。如:「因公忘私」。《书经·周官》:「以公灭私,民其允怀。」《韩非子·五蠹》:「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
  5. 有关众人的事物。如:「办公」。
  6. 姓。如汉代有公俭。
  1. 属于大众的。如:「公费」、「公物」、「公筷」、「公海」。
  2. 雄性的。如:「公鸡」。
  1. 不掩饰、不隐藏的。如:「公然」。《隋书·卷七○·杨玄感传》:「朋党相扇,货贿公行。」
  2. 国家负责的。如:「公营」、「公告地价」。
虽 ( 雖 ) suī
虽 [ suī ]
     ◎ 连词,把意思推开一层,表示“即使”或是“纵然”的意思,后面多有“可是”、“但是”相应:~然。~则。麻雀~小,五脏俱全。
不怪 bù guài
(1).不怪异。 唐 陆龟蒙 《怪松图赞》:“呜呼!木病而后恠,不怪不能图其真。”
(2).不责备;不埋怨。《照世杯》卷二:“ 徐管家 道:‘相公不怪,怎敢动劳!’” 洪深 《申屠氏》第二本:“他们不怪自己任情妄为,自寻羞辱,反迁怒 申屠雄 。”  ——《漢語大詞典》
旁人 páng rén
(1).他人,别人。 南朝 宋 鲍照 《代别鹤操》:“心自有所存,旁人那得知。” 唐 杜甫 《堂成》诗:“旁人错比 扬雄 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明 高启 《效乐天》诗:“旁人笑寂寞,寂寞吾所欲。” 孔厥 袁静 《新儿女英雄传》第二回:“咱们跟你表哥说说,另外派个旁人去不行啊?”
(2).旁边的人。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四·银杏》:“友人不应,问再三不已,旁人皆匿笑。”  ——《漢語大詞典》
愕 è《國語辭典》

愕 [ è ]

  1. 惊惶、惊骇。《战国策·燕策三》:「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元·陈基〈潼关〉诗:「前车未行后车却,去马一鸣来马愕。」
  2. 直接言明。《三国志·卷五二·吴书·诸葛瑾传》:「与权谈说谏喻,未尝切愕。」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