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秋山
唐 王维 辋川集 木兰柴 秋山敛馀照,飞鸟逐前侣。
唐 杜甫 草阁 鱼龙回夜水,星月动秋山。
唐 韦应物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唐 李益 喜见外弟又言别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唐 姚合 闲居遣怀十首 其一 倚松听唳鹤,策杖望秋山。
唐 王建 元太守同游七泉寺 晚吹箫管秋山里,引得猕猴出象林。
唐 施肩吾 秋夜山居二首 其二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唐 杜牧 念昔游三首 其一 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
唐 马戴 落日怅望 微阳下乔木,远色隐秋山。
唐 陈羽 隐居 秋山隔岸清猿叫,湖水当门白鸟飞。
唐 灵一 于潜道中呈元八处士 冻涧冰难释,秋山日易阴。
《韵府拾遗 删韵》:金史舆服志其从秋山之服则以熊鹿山林为文图画见闻志大平兴国中秘阁曝画时陶谷为翰长因展秋山图一面令黄居寀品第之王维诗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骈字类编》
唐 杜甫 草阁 鱼龙回夜水,星月动秋山。
唐 韦应物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唐 李益 喜见外弟又言别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唐 姚合 闲居遣怀十首 其一 倚松听唳鹤,策杖望秋山。
唐 王建 元太守同游七泉寺 晚吹箫管秋山里,引得猕猴出象林。
唐 施肩吾 秋夜山居二首 其二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唐 杜牧 念昔游三首 其一 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
唐 马戴 落日怅望 微阳下乔木,远色隐秋山。
唐 陈羽 隐居 秋山隔岸清猿叫,湖水当门白鸟飞。
唐 灵一 于潜道中呈元八处士 冻涧冰难释,秋山日易阴。
《韵府拾遗 删韵》:金史舆服志其从秋山之服则以熊鹿山林为文图画见闻志大平兴国中秘阁曝画时陶谷为翰长因展秋山图一面令黄居寀品第之王维诗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骈字类编》
宜 yí《國語辭典》
宜 [ yí ]
动- 相安、和顺。《礼记·大学》:「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 适当。《吕氏春秋·不苟论·当赏》:「主之赏罚爵禄之所加者宜,则亲疏远近贤不肖,皆尽其力而以为用矣。」
- 共享。《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弋言加之,与子宜之。」
- 合适、相称。如:「动静皆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二首之二:「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应该、应当。如:「不宜喧闹」、「不宜妄自菲薄」。
- 大概、似乎。《汉书·卷二一·律历志上》:「今阴阳不调,宜更历之过也。」
- 事宜。《礼记·月令》:「天子乃与公卿大夫共饬国典,论时令,以待来岁之宜。」
- 姓。如元代有宜桂可。
落日 luò rì
夕阳。亦指夕照。 南朝 宋 谢灵运 《庐陵王墓下作》诗:“晓月发 云阳 ,落日次 朱方 。” 唐 杜甫 《后出塞》诗之二:“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清 陆圻 《与歌者陈郎》诗:“落日横江老白苹,同乡停问一相亲。” 峻青 《黎明的河边·主人》:“落日的红光,把他的脸孔,照成了古铜色。” ——《漢語大詞典》
秀 xiù《國語辭典》
秀 [ xiù ]
动- 稻麦等谷类吐穗开花。《诗经·大雅·生民》:「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唐·聂夷中〈田家〉诗二首之一:「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 泛指草木开花。唐·杜甫〈九日寄岑参〉诗:「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
- 生长、成长。晋·顾恺之〈神情〉诗:「冬岭秀寒松。」
- 表现、表演。为英语show的音译。如:「秀一下」。
- 草木的花。汉·武帝〈秋风辞〉:「兰有秀兮菊有芳。」《文选·张协·七命》:「方疏含秀,圆井吐葩。」
- 才智杰出的人。如:「后起之秀」。《晋书·卷六五·王导传》:「顾荣、贺循、纪赡、周玘,皆南土之秀。」
- 演出、表演。如:「做秀」、「一场秀」。
- 姓。如春秋时宋有秀老。
- 草木繁茂。《宋史·卷六五·五行志·木志》:「汉阳军有插榴枝于石罅,秀茂成阴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佳木秀而繁阴。」
- 清丽、俊美。如:「娟秀」、「清秀」、「山明水秀」。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
- 优异、杰出。如:「优秀」、「一枝独秀」。《国语·齐语》:「秀民之能为士者,必足赖也。」《汉书·卷四八·贾谊传》:「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甚幸爱。」
水 shuǐ《國語辭典》
水 [ shuǐ ]
名- 无色无臭的液体。由氢气与氧气化合而成。
- 汁、液。如:「墨水」、「药水」、「橘子水」、「柠檬水」。
- 海、河、江、湖的总称。如:「汉水」。《书经·微子》:「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
- 五行之一。参见「五行 」条。
- 水星的简称。参见「水星 」条。
- 额外的收入、费用。如:「捞油水」。《邻女语·第二回》:「你一路上发的水还不彀么?还要到这地方来想方么?」
- 量词。计算衣物刷洗次数的单位。如:「这件衣服洗两水就走样了。」
- 姓。如明代有水苏民。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瓜果等多汁而不脆甜。如:「这梨吃起来水水的,不脆。」
出 chū《國語辭典》
出 [ chū ]
动- 自内至外。与「入」相对。如:「足不出户」。《诗经·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 产生、发生。如:「出汗」、「出水痘」、「出纰漏」。《易经·说卦》:「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
- 脱离、离开。如:「出家」、「出轨」。《诗经·小雅·宾之初筵》:「既醉而出,并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谓伐德。」
- 给予、支付。如:「出钱」、「出纳」、「支出」。
- 做官、出任其事。《易经·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宋书·卷六七·谢灵运传》:「出为永嘉太守。」
- 表现、显露。如:「水落石出」。《庄子·天地》:「至言不出,俗言胜也。」
- 发泄。如:「出怨气」、「出闷气」。
- 超越。如:「出众」、「出人头地」。唐·韩愈〈师说〉:「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 到。如:「出席」、「出场」。
- 策划。如:「出奇谋」、「出题目」。
- 外部、外面。《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量词。古代计算表演段落的单位。《景德传灯录·卷十四·潭州云岩昙晟禅师》:「药山乃又问:『闻汝解弄师子,是否?』师曰:『是。』曰:『弄得几出。』师曰:『弄得六出。』」
- 放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趋向或效果完成。如:「拿出」、「看出」、「做出好成绩」、「练出一副好身材」。
寒烟(寒煙)hán yān
亦作“ 寒烟 ”。 寒冷的烟雾。 南朝 宋 颜延之 《应诏观北湖田收》诗:“阳陆团精气,阴谷曳寒烟。” 元 黄庚 《江村》诗:“极目江天一望赊,寒烟漠漠月西斜。” 清 葆光子 《物妖志·木·柳》:“及其南柯梦后,衰草荒榛,寒烟暮雨,同一邱耳。”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