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顾 ( 顧 ) gù
顾 [ gù ]
- 回头看,泛指看:~眄。~名思义。回~。
- 照管,注意:~及。~忌。~虑。~念。~恤。~全。~问。~惜。兼~。
- 商店或服务行业称来买货物或要求服务的:~客。惠~。主~。
- 拜访:三~茅庐。
- 文言连词,但、但看:“兵不在多,~用之何如耳”。
- 文言连词,反而、却:“足反居上,首~居下。”
- 同“雇”,酬。
- 姓。
余 ( 餘 ) yú《國語辭典》
余 [ yú ]
代- 我,表第一人稱。《文選·班彪·北征賦》:「余遭世之顛覆兮,罹填塞之阨災。」《文選·陸機·歎逝賦》:「余將老而為客。」
- 剩下、多餘。《周禮·地官·委人》:「凡其余,聚以待頒賜。」同「餘 」。
- 姓。如宋代有余靖。
余 [ xú ]
- 參見「余余」、「余吾鎮」等條。
不及 bù jí
(1).赶不上;来不及。《易·小过》:“过其祖,遇其妣,不及其君,遇其臣。” 高亨 注:“不及,行在其后。”《史记·项羽本纪》:“长史 欣 恐,还走其军,不敢出故道。 赵高 果使人追之,不及。” 唐 陈子昂 《为乔补阙论突厥表》:“使良时一过, 匈 虏復兴,则万代为患,虽后悔之亦不及矣。” 鲁迅 《书信集·致施蛰存》:“近因搬屋及大家生病,久不执笔,《现代》第三卷第二期上,恐怕不及寄稿了。”
(2).不如;比不上。《史记·游侠列传论》:“吾视 郭解 ,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採者。” 唐 王昌龄 《西宫秋怨》诗:“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巴金 《随想录·一谈〈望乡〉》:“难道今天的青年就落后了?反而不及五十几年前的年轻人了?”
(3).不到。《左传·隐公元年》:“遂寘 姜氏 于 城潁 ,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后汉书·周景传》:“先是司徒 韩演 在 河内 ,志在无私,举吏当行,一辞而已,恩亦不及其家。” 鲁迅 《热风·题记》:“无情的冷嘲和有情的讽刺相去本不及一张纸。”
(4).犹未达,不识。《后汉书·张酺传》:“臣实愚憃,不及大体。” ——《漢語大詞典》
(2).不如;比不上。《史记·游侠列传论》:“吾视 郭解 ,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採者。” 唐 王昌龄 《西宫秋怨》诗:“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巴金 《随想录·一谈〈望乡〉》:“难道今天的青年就落后了?反而不及五十几年前的年轻人了?”
(3).不到。《左传·隐公元年》:“遂寘 姜氏 于 城潁 ,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后汉书·周景传》:“先是司徒 韩演 在 河内 ,志在无私,举吏当行,一辞而已,恩亦不及其家。” 鲁迅 《热风·题记》:“无情的冷嘲和有情的讽刺相去本不及一张纸。”
(4).犹未达,不识。《后汉书·张酺传》:“臣实愚憃,不及大体。” ——《漢語大詞典》
仕 shì《國語辭典》
仕 [ shì ]
动- 做官、任职。《论语·公冶长》:「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喻世明言·卷七·羊角哀舍命全交》:「吾尝三仕三见逐,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 视察。《诗经·小雅·节南山》:「弗问弗仕,勿罔君子。」
- 工作。《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汉·毛亨·传:「仕,事。」汉·郑玄·笺:「武王岂不以其功业为事乎?」通「事」。
- 姓。如元代有仕凤。
学剑(學劍)xué jiàn
学习剑术。谓学习武艺。《史记·项羽本纪》:“学书不成,去,学剑。” 北周 庾信 《河州都督普屯威神道碑铭》:“青衿学剑,既为人主所称;童子论兵,即佐中军之策。” 唐 王绩 《晚年叙志示翟处士》诗:“明经思待詔,学剑觅封侯。” 宋 陆游 《醉歌》:“读书三万卷,仕宦皆束阁。学剑四十年,虏血未染鍔。” ——《漢語大詞典》
来 ( 來 ) lái
来 [ lái ]
- 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与“往”、“去”相对:~回。~往。过~。归~。~鸿去燕(喻来回迁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书信来往)。
- 从过去到现在:从~。向~。
- 现在以后,未到的时间:~年。将~。~日方长。
- 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面,表示约略估计:二百~头猪。
- 做某个动作:胡~。
- 用在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事:大家~动脑筋。
- 用在动词后,表示做过(一般均可用“来着”):昨天他哭~。
-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上~。
- 表示发生:暴风雨~了。
- 在数词一、二、三后面,表示列举理由:这台收录机一~音质好,二~价钱便宜,我就买了。
- 用做诗、歌词中的衬字:八月里~桂花香。
- 表示语气,归去~兮!
- 姓。
山东(山東)shān dōng
(1).山的东坡。参见“ 山西 ”。
(2). 战国 、 秦 、 汉 时称 崤山 或 华山 以东地区,又称 关 东。亦指 战国 时 秦 以外的六国。《战国策·赵策二》:“六国从亲以摈 秦 , 秦 必不敢出兵於 函谷关 以害 山 东矣。” 南朝 宋 鲍照 《数诗》:“一身仕 关 西,家族满 山 东。” 唐 章碣 《焚书坑》诗:“坑灰未冷 山 东乱, 刘 项 元来不读书。”《三国演义》第四回:“且 袁 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於天下;倘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 山 东非公有也。”
(3).称 太行山 以东地区。《史记·晋世家》:“冬十二月, 晋 兵先下 山 东。” 唐 杜甫 《洗兵行》:“中兴诸将收 山 东,捷书夜报清昼同。” 仇兆鳌 注:“ 山 东, 河 北也。 安禄山 反,先陷 河 北诸郡。” 明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新旧五代史三》:“《义儿李存孝传》: 晋 已得 泽潞 ,岁出 山 东,与 孟方立 争 邢 、 洛 、 磁 。《死事·张源德传》: 晋 已先下全 燕 ,而 镇 定 皆附于 晋 ,自 河 以北、 山 以东皆归 晋 。此‘山东’谓 太行山 之东,即以 河 北为 山 东也。”
(4). 汉 时称古 齐 鲁 地区。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山东》:“ 汉 时亦有称 齐 鲁 为 山 东者,如《酷吏传》:‘御史大夫 宏 曰:臣居 山 东,为小吏时, 寧成 为 济南 都尉。’《儒林传》:‘ 伏生 教 齐 鲁 之间,学者由此颇能言《尚书》, 山 东大师,亡不涉《尚书》以教。’则 齐 鲁 之号‘山东’,非无因矣。”
(5).省名。因在 太行山 以东,故称。 唐 属 河南 河北 道, 宋 属 京东路 , 金 改 京东路 为 山东路 , 明 置 山东布政使司 , 清 至今相沿称 山东省 。 ——《漢語大詞典》
(2). 战国 、 秦 、 汉 时称 崤山 或 华山 以东地区,又称 关 东。亦指 战国 时 秦 以外的六国。《战国策·赵策二》:“六国从亲以摈 秦 , 秦 必不敢出兵於 函谷关 以害 山 东矣。” 南朝 宋 鲍照 《数诗》:“一身仕 关 西,家族满 山 东。” 唐 章碣 《焚书坑》诗:“坑灰未冷 山 东乱, 刘 项 元来不读书。”《三国演义》第四回:“且 袁 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於天下;倘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 山 东非公有也。”
(3).称 太行山 以东地区。《史记·晋世家》:“冬十二月, 晋 兵先下 山 东。” 唐 杜甫 《洗兵行》:“中兴诸将收 山 东,捷书夜报清昼同。” 仇兆鳌 注:“ 山 东, 河 北也。 安禄山 反,先陷 河 北诸郡。” 明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新旧五代史三》:“《义儿李存孝传》: 晋 已得 泽潞 ,岁出 山 东,与 孟方立 争 邢 、 洛 、 磁 。《死事·张源德传》: 晋 已先下全 燕 ,而 镇 定 皆附于 晋 ,自 河 以北、 山 以东皆归 晋 。此‘山东’谓 太行山 之东,即以 河 北为 山 东也。”
(4). 汉 时称古 齐 鲁 地区。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山东》:“ 汉 时亦有称 齐 鲁 为 山 东者,如《酷吏传》:‘御史大夫 宏 曰:臣居 山 东,为小吏时, 寧成 为 济南 都尉。’《儒林传》:‘ 伏生 教 齐 鲁 之间,学者由此颇能言《尚书》, 山 东大师,亡不涉《尚书》以教。’则 齐 鲁 之号‘山东’,非无因矣。”
(5).省名。因在 太行山 以东,故称。 唐 属 河南 河北 道, 宋 属 京东路 , 金 改 京东路 为 山东路 , 明 置 山东布政使司 , 清 至今相沿称 山东省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