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楞伽 léng jiā
亦作“ 楞迦 ”。
(1).山名。梵文音译。在古 师子国 (今 斯里兰卡 )境。相传佛在此山说经。 宋 王安石 《化城阁》诗:“ 楞伽 海中山,杳出霄汉上。”《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若非圆寂光中客,定是 楞迦 峰顶人。”
(2).指《楞伽经》。梵名。有四种汉文译本,今存三种。此经提出五法、三性、八识等大乘教义,后人在诗文中常有征引。 唐 韦应物 《寄恒璨》诗:“今日郡斋閒,思问《楞伽》字。” 明 高启 《楞伽寺》诗:“《楞伽》义未晓,尘累方自耻。” 清 姚鼐 《法源寺》诗:“欲偕投紱老,终日问《楞迦》。” 章炳麟 《大乘佛教缘起考》:“法相名为《瑜伽师地》,虽与瑜伽一派有殊,然《楞伽》已有‘瑜伽师有几’之文。此则 提婆 以前已取瑜伽之名。” ——《漢語大詞典》
(1).山名。梵文音译。在古 师子国 (今 斯里兰卡 )境。相传佛在此山说经。 宋 王安石 《化城阁》诗:“ 楞伽 海中山,杳出霄汉上。”《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若非圆寂光中客,定是 楞迦 峰顶人。”
(2).指《楞伽经》。梵名。有四种汉文译本,今存三种。此经提出五法、三性、八识等大乘教义,后人在诗文中常有征引。 唐 韦应物 《寄恒璨》诗:“今日郡斋閒,思问《楞伽》字。” 明 高启 《楞伽寺》诗:“《楞伽》义未晓,尘累方自耻。” 清 姚鼐 《法源寺》诗:“欲偕投紱老,终日问《楞迦》。” 章炳麟 《大乘佛教缘起考》:“法相名为《瑜伽师地》,虽与瑜伽一派有殊,然《楞伽》已有‘瑜伽师有几’之文。此则 提婆 以前已取瑜伽之名。” ——《漢語大詞典》
我 wǒ《國語辭典》
我 [ wǒ ]
語音 代- 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 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 私心、私意。如:「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我 [ ě ]
讀音- (一)之讀音。
亦 yì《國語辭典》
亦 [ yì ]
副- 相當於「也」、「也是」。如:「人云亦云」。《論語·公冶長》:「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唐·李商隱〈無題〉詩:「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 相當於「又」。《左傳·文公七年》:「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唐·杜甫〈羌村〉詩三首之一:「鄰人滿牆頭,感歎亦歔欷。」
- 只是、不過。《戰國策·齊策四》:「王亦不好士也,何患無士?」唐·杜甫〈蒹葭〉詩:「江湖後搖落,亦恐歲蹉跎。」
- 已經。《文選·王康琚·反招隱詩》:「昔在太平時,亦有巢居子;今雖盛明世,能無中林士?」唐·杜甫〈獨立〉詩:「草露亦多濕,蛛絲亦未收。」
- 雖然。唐·杜甫〈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畫師亦無數,好手不可遇。」宋·歐陽修〈玉樓春·蝶飛芳草花飛路〉詞:「紅蓮綠芰亦芳菲,不奈金風兼玉露。」
- 位於句首或句中,無義。《書經·盤庚上》:「予亦拙謀,作乃逸。」《詩經·召南·草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
- 姓。如明代有亦孔昭。
见 ( 見 ) jiàn/xiàn
见 [ jiàn ]
- 看到:看~。罕~。~微知著。~义勇为。~异思迁。
- 接触,遇到:怕~风。~习。
- 看得出,显得出:~效。相形~绌。
- (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上。~下。
- 会晤:会~。接~。
- 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解。~地(见解)。~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 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外。~教。~谅(原谅我)。~笑(被讥笑)。
- 古同“现”,出现,显露。
- 古同“现”,现存。
彷佛 páng fú
亦作“ 彷髴 ”。
(1).依稀,不甚真切。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 策 既杀 吉 ,每独坐,彷彿见 吉 在左右。” 宋 何薳 《春渚纪闻·李媛步伍亭诗》:“ 薳 兄 子硕 ,送客 餘杭 步伍亭 ,就观壁后,得淡墨书字数行,彷彿可辨,笔迹遒媚,如出女手。”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论语一》:“ 陈叔向 受教於 魏益之 ,未久大悟,而洪纤高下皆若彷髴有见者。”
(2).谓大体相似。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哀吊》:“又卒章五言,颇似歌謡,亦彷彿乎 汉武 也。”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一:“ 兰亭 石刻,惟 定武 者得其真……今东南诸刻无能彷彿者。” 明 叶盛 《水东日记·晦庵论易服色》:“近日之论,乃鉴其失,然犹未能彷彿古制也。” 闻一多 《说舞》:“歌舞的尾声和第一折相彷彿。”
(3).引申为大致情况。 宋 苏轼 《答上官长官》:“所居临 大江 ,望 武昌 诸山如咫尺。时復叶舟纵游其间,风雨云月,阴晴蚤暮,态状千万,恨无一语略写其彷彿耳。”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书痴》:“郎垂死,无一言。械其婢略能道其彷彿。”
(4).犹模糊。指颜色不鲜明。《楚辞·九辩》:“颜淫溢而将罢兮,柯彷彿而萎黄。” ——《漢語大詞典》
(1).依稀,不甚真切。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 策 既杀 吉 ,每独坐,彷彿见 吉 在左右。” 宋 何薳 《春渚纪闻·李媛步伍亭诗》:“ 薳 兄 子硕 ,送客 餘杭 步伍亭 ,就观壁后,得淡墨书字数行,彷彿可辨,笔迹遒媚,如出女手。”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论语一》:“ 陈叔向 受教於 魏益之 ,未久大悟,而洪纤高下皆若彷髴有见者。”
(2).谓大体相似。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哀吊》:“又卒章五言,颇似歌謡,亦彷彿乎 汉武 也。”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一:“ 兰亭 石刻,惟 定武 者得其真……今东南诸刻无能彷彿者。” 明 叶盛 《水东日记·晦庵论易服色》:“近日之论,乃鉴其失,然犹未能彷彿古制也。” 闻一多 《说舞》:“歌舞的尾声和第一折相彷彿。”
(3).引申为大致情况。 宋 苏轼 《答上官长官》:“所居临 大江 ,望 武昌 诸山如咫尺。时復叶舟纵游其间,风雨云月,阴晴蚤暮,态状千万,恨无一语略写其彷彿耳。”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书痴》:“郎垂死,无一言。械其婢略能道其彷彿。”
(4).犹模糊。指颜色不鲜明。《楚辞·九辩》:“颜淫溢而将罢兮,柯彷彿而萎黄。” ——《漢語大詞典》
岁晚(岁晚)
唐 杜甫 寄高三十五詹事 时来如宦达,岁晚莫情疏。
唐 李嘉祐 登楚州城望驿路十馀里山村竹林相次交映 霜浓竹枝亚,岁晚荻花深。
唐 戴叔伦 冬日有怀李贺长吉 岁晚斋居寂,情人动我思。
唐 李益 洛阳河亭奉酬留守群公追送 岁晚烟霞重,川寒云树微。
唐 张众甫 送李观之宣州谒袁中丞赋得三州渡 君看波上客,岁晚独垂纶。
唐 元稹 遣病十首 其七 岁晚我独留,秋深尔安适。
唐 韩愈 雨中寄张博士籍侯主簿喜 岁晚偏萧索,谁当救晋饥。
宋 张栻 立春日禊亭偶成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骈字类编》
唐 李嘉祐 登楚州城望驿路十馀里山村竹林相次交映 霜浓竹枝亚,岁晚荻花深。
唐 戴叔伦 冬日有怀李贺长吉 岁晚斋居寂,情人动我思。
唐 李益 洛阳河亭奉酬留守群公追送 岁晚烟霞重,川寒云树微。
唐 张众甫 送李观之宣州谒袁中丞赋得三州渡 君看波上客,岁晚独垂纶。
唐 元稹 遣病十首 其七 岁晚我独留,秋深尔安适。
唐 韩愈 雨中寄张博士籍侯主簿喜 岁晚偏萧索,谁当救晋饥。
宋 张栻 立春日禊亭偶成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骈字类编》
所悲
江淹古别离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 ——《韵府拾遗 支韵》
行路难(行路難)xíng lù nán
(1).行路艰难。亦比喻处世不易。 唐 杜甫 《宿府》诗:“风尘荏苒音书絶,关塞萧条行路难。” 唐 白居易 《太行路》诗:“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
(2).乐府杂曲歌辞名。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情别意。原为民间歌谣,后经文人拟作,采入乐府。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十九首及 唐 李白 所作《行路难》三首都较著名。《晋书·袁山松传》:“初, 羊曇 善唱乐, 桓伊 能挽歌,及 山松 《行路难》继之,时人谓之‘三絶’。” 陈去病 《少年行》之三:“劝君莫诵《行路难》,劝君莫復居 长安 。” ——《漢語大詞典》
(2).乐府杂曲歌辞名。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情别意。原为民间歌谣,后经文人拟作,采入乐府。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十九首及 唐 李白 所作《行路难》三首都较著名。《晋书·袁山松传》:“初, 羊曇 善唱乐, 桓伊 能挽歌,及 山松 《行路难》继之,时人谓之‘三絶’。” 陈去病 《少年行》之三:“劝君莫诵《行路难》,劝君莫復居 长安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