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往时姚崇用此议,诚哉贤相得所宜。

欧阳修宋代〕《答朱寀捕蝗诗

捕蝗之术世所非,欲究此语兴於谁。
或云丰凶岁有数,天孽未可人力支。
或言蝗多不易捕,驱民入野践其畦。
因之奸吏恣贪扰,户到头歛无一遗。
蝗灾食苗民自苦,吏虐民苗皆被之。
吾嗟此语祗知一,不究其本论其皮。
驱虽不尽胜养患,昔人固已决不疑。
秉蟊投火况旧法,古之去恶犹如斯。
既多而捕诚未易,其失安在常由迟。
诜诜最说子孙众,为腹所孕多昆蚳。
始生朝亩暮已顷,化一为百无根涯。
口含锋刃疾风雨,毒肠不满疑常饥。
高原下湿不知数,进退整若随金鼙。
嗟兹羽孽物共恶,不知造化其谁尸。
大凡万事悉如此,祸当早绝防其微。
蝇头出土不急捕,羽翼已就功难施。
只惊群飞自天下,不究生子由山陂。
官书立法空太峻,吏愚畏罚反自欺。
盖藏十不敢申一,上心虽恻何由知。
不如宽法择良令,告蝗不隐捕以时。
今苗因捕虽践死,明岁犹免为蝝菑。
吾尝捕蝗见其事,较以利害曾深思。
官钱二十买一斗,示以明信民争驰。
歛微成众在人力,顷刻露积如京坻。
乃知孽虫虽其众,嫉恶苟锐无难为。
往时姚崇用此议,诚哉贤相得所宜。
因吟君赠广其说,为我持之告采诗。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往时贤相得所

往时(往時)wǎng shí
从前。 汉 扬雄 《剧秦美新》:“往时 司马相如 作《封禪》一篇,以彰 汉氏 之休。” 唐 杜甫 《莫相疑行》:“往时文彩动人主,此日饥寒趋路旁。” 明 唐顺之 《庚子岁海印寺再举同年会纪事》诗之一:“伐木张新燕,攀鳞忆往时。” 许地山 《黄昏后》:“往时爸爸到墓上奏乐,从没有今天这么久。”  ——《漢語大詞典》
姚 yáo《國語辭典》

姚 [ yáo ]

  1. 姓。《说文解字·女部》:「姚,虞舜居姚虚,因以为姓。」如清代有姚鼐。
  1. 美好的样子。《说文解字·女部》:「姚,娆也。」《荀子·非相》:「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通「窕」。
  2. 远。《荀子·荣辱》:「其温厚矣,其功盛姚远矣。」通「遥」。
崇 chóng《國語辭典》

崇 [ chóng ]

  1. 高峻的。如:「崇高」、「崇山峻嶺」。《紅樓夢·第一○二回》:「以致崇樓高閣,瓊館瑤臺,皆為禽獸所棲。」
  1. 尊敬、尊重。《左傳·僖公七年》:「且夫合諸侯,以崇德也。」《禮記·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2. 重視、崇尚。如:「崇尚」。漢·桓寬《鹽鐵論·非鞅》:「崇利而簡義,高力而尚功。」
  1. 德高位尊的人。《左傳·宣公十二年》:「師叔,楚之崇也。」
  2. 姓。如唐代有崇穎。
  1. 表示整個、一段時間的終了。參見「崇朝 」條。
用 yòng《國語辭典》

用 [ yòng ]

  1. 功效。如:「功用」、「效用」、「作用」、「有用」。《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
  2. 钱财的花费。如:「家用」、「费用」。《论语·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3. 器物。如:「器用」。《国语·周语上》:「司空除坛于籍,命农大夫咸戒农用。」
  4. 姓。如汉代有用虬。
  5.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任命。如:「任用」。《论语·阳货》:「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2. 行使、施行。如:「运用」、「应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孟子·告子上》:「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3. 进食、吃喝。如:「用餐」、「用茶」。《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孔子侍坐于鲁哀公,哀公赐之桃与黍。哀公曰:『请用。』」
  1. 要、需要。如:「不用急」、「反正今天没课,你不用来。」唐·李白〈与韩荆州书〉:「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1. 表示行为的方式、凭借。相当于「以」。如:「用手蒙住眼睛。」《孟子·滕文公上》:「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2. 表示原因。相当于「因」、「因为」。唐·柳宗元〈梓人传〉:「又不能备其工,以至败绩,用而无所成也。」孙文〈心理建设自序〉:「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用能鼓励风潮,造成时势。」
此 cǐ《國語辭典》

此 [ cǐ ]

  1. 这个。与「彼」相对。如:「此人」、「特此公告」、「不分彼此」。
  1. 如此、这样。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惜天下之一家,遭东南之反气,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
  1. 斯、乃、则。《礼记·大学》:「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议 ( 議 ) yì
议 [ yì ]
  1. 意见,言论:~论。提~。建~。
  2. 讨论,商量:商~。会~。协~。~案。~决。~价。
  3. 评论是非,多指责备:非~。恐招物~。
  4. 旧时文体的一种,用以论事说理或陈述意见:奏~。驳~。
诚 ( 誠 ) chéng
诚 [ chéng ]
  1. 真心:~恳。~朴。~实。~挚。忠~。心悦~服。
  2. 实在,的确:~然。~有此事。
哉 zāi《國語辭典》

哉 [ zāi ]

  1. 始。《尔雅·释诂》:「哉,始也。」
  1. 表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如:「何足道哉!」《诗经·邶风·北门》:「天实为之,谓之何哉?」《孟子·滕文公下》:「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
  2. 表示惊叹的语气。如:「大哉中华!」。《文选·宋玉·风赋》:「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3. 表示悲哀的语气。如:「呜呼哀哉!」
  4. 表示肯定的语气。《左传·宣公十一年》:「对曰:『犹可辞乎?』王曰:『可哉。』」
  5. 吴语。表示事情已经发生。《海上花列传·第一回》:「比仔从前省得多哉。」同「了 」。
贤相(賢相)xián xiàng
贤明的宰相。《荀子·富国》:“使百姓无冻餧之患,则是圣君贤相之事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述祖德》诗之二:“贤相谢世运,远图因事止。” 明 焦竑 《玉堂丛语·文学》:“承上问而不蔽下臣之美,贤相之盛节也。”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我们的学者也曾说过:要征服 中国 ,必须征服 中国 民族的心。其实, 中国 民族的心,有些是早给我们的圣君贤相武将帮闲之辈征服了的。”  ——《漢語大詞典》
得所 de suǒ
(1).谓得到安居之地或合适的位置。语出《诗·魏风·硕鼠》:“乐土乐土,爰得我所。”《汉书·王莽传上》:“四海辐凑,靡不得所。” 三国 蜀 诸葛亮 《前出师表》:“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唐 杜甫 《敬赠郑谏议十韵》:“野人寧得所,天意薄浮生。” 明 李贽 《答耿中丞书》:“夫天下之人得所也久矣,所以不得所者,贪暴者扰之,而‘仁者’害之也。”
(2).适当;适宜。 北魏 高湛 《养生论》:“寻常饮食,每令得所,多湌令人彭亨短气,或致暴疾。” 金 王若虚 《宁晋县令吴君遗爱碑》:“盖其刚柔适中,缓急得所,勤故不废事,简故不扰民,明无不察,毫髮莫欺。”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三》:“ 钱敦堂 编修殁,其门生为经纪棺衾,赡恤妻子,事事得所。”  ——《漢語大詞典》
宜 yí《國語辭典》

宜 [ yí ]

  1. 相安、和顺。《礼记·大学》:「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2. 适当。《吕氏春秋·不苟论·当赏》:「主之赏罚爵禄之所加者宜,则亲疏远近贤不肖,皆尽其力而以为用矣。」
  3. 共享。《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弋言加之,与子宜之。」
  1. 合适、相称。如:「动静皆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二首之二:「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 应该、应当。如:「不宜喧闹」、「不宜妄自菲薄」。
  2. 大概、似乎。《汉书·卷二一·律历志上》:「今阴阳不调,宜更历之过也。」
  1. 事宜。《礼记·月令》:「天子乃与公卿大夫共饬国典,论时令,以待来岁之宜。」
  2. 姓。如元代有宜桂可。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