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万枝(万枝)
唐 温庭筠 蕃女怨 其一 万枝香雪开已遍,细雨双燕。 ——《骈字类编》
黄落 huáng luò
(1).谓草木枯萎凋零。《礼记·月令》:“﹝季秋之月﹞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 汉武帝 《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鴈南归。” 唐 李商隐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之一:“玄蝉去尽叶黄落,一树冬青人未归。”
(2).指枯草落叶。 南朝 宋 鲍照 《河清颂》:“海无隐飈,山有黄落。” 南朝 梁武帝 《孝思赋》:“林飞黄落,山积白雪。” 宋 戴复古 《山中即目》诗之一:“岩路穿黄落,人家隐翠微。” ——《漢語大詞典》
(2).指枯草落叶。 南朝 宋 鲍照 《河清颂》:“海无隐飈,山有黄落。” 南朝 梁武帝 《孝思赋》:“林飞黄落,山积白雪。” 宋 戴复古 《山中即目》诗之一:“岩路穿黄落,人家隐翠微。” ——《漢語大詞典》
风 ( 風 ) fēng/fěng
风 [ fēng ]
◎ 古同“讽”,讽刺。
- 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向。~速。~级。~险。~波(喻纠纷或乱子)。~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
- 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潮。~靡一时。~驰电掣。
-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气。~习。~物(某地特有的景物)。~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 消息,传闻:~传(chuán )(传闻)。闻~而动。
- 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景。~度。~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致。~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
- 指民歌、歌谣:国~(《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
- 中医学指某些疾病:~瘫。~湿。
- 姓。
◎ 古同“讽”,讽刺。
如射
南齐书王僧虔传谈故如射前人得破后人应解不解即输赌矣 ——《分类字锦》
犹自(猶自)yóu zì
尚;尚自。 唐 许浑 《塞下曲》:“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征衣。” 宋 王沂孙 《齐天乐·蝉》词:“短梦深宫,向人犹自诉憔悴。”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五:“白日且犹自可,黄昏后是甚活?” ——《漢語大詞典》
传呼(傳呼)chuán hū
(1).传声呼喊。《汉书·萧望之传》:“ 仲翁 出入从仓头庐儿,下车趋门,传呼甚宠。” 颜师古 注:“传声而呼侍从者,甚有尊宠也。”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下:“两 汉 京兆 河南 尹及执金吾、司校尉,皆使人导引传呼,使行者止,坐者起。” 宋 刘过 《沁园春》词:“径行处,有苍松夹道,不用传呼。”
(2).谓口语相传。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洧水》:“参、阴声相近,盖传呼之谬耳。”
(3).传唤。 宋 范仲淹 《谢公神道碑铭》:“ 梓 大而近,彼畏我梗,必先图得我,则小於 梓 者可传呼而下,愿急为之防。” 清 吴伟业 《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昨夜城头吹篳篥,教坊也被传呼急。”如:传呼电话。 ——《漢語大詞典》
(2).谓口语相传。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洧水》:“参、阴声相近,盖传呼之谬耳。”
(3).传唤。 宋 范仲淹 《谢公神道碑铭》:“ 梓 大而近,彼畏我梗,必先图得我,则小於 梓 者可传呼而下,愿急为之防。” 清 吴伟业 《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昨夜城头吹篳篥,教坊也被传呼急。”如:传呼电话。 ——《漢語大詞典》
欲 yù《國語辭典》
欲 [ yù ]
名- 愿望,想得到满足的意念。如:「食欲」、「欲望」。《易经·损卦·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 情欲。《礼记·乐记》:「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汉·郑玄·注:「欲,谓淫邪也。」同「欲 」。
- 期望、希求。《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唐·韩愈〈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想要。如:「欲哭无泪」、「畅所欲言」。《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将要。如:「摇摇欲坠」。唐·许浑〈咸阳城东楼〉诗:「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噬 shì《國語辭典》
噬 [ shì ]
动- 咬、吃。如:「吞噬」。《左传·哀公十二年》:「国狗之瘈,无不噬也。」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驴〉:「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 侵吞、侵占。唐·狄仁杰〈檄告西楚霸王文〉:「自祖龙御宇,横噬诸侯。」
人 rén《國語辭典》
人 [ rén ]
名-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人類」。
- 別人、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 某種類型、身分的人。如:「軍人」、「主持人」、「介紹人」、「臺北人」。
- 人的品格和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 姓。如明代有人杰。
- 二一四部首之一。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