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伫立(佇立)zhù lì
亦作“伫立”。
(1).久立。《诗·邶风·燕燕》:“瞻望弗及,佇立以泣。” 唐 孟浩然 《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诗:“衡门犹未掩,佇立望夫君。”
(2).泛指站立。《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二年》:“计 河南 诸军,朝夕北向, 恒 魏 之亡,可佇立而须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画壁》:“倾耳佇立,若有听察。”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 愫芳 佇立发痴。” 柯云路 《三千万》:“ 丁猛 凝视着窗外伫立了一会儿。” ——《漢語大詞典》
(1).久立。《诗·邶风·燕燕》:“瞻望弗及,佇立以泣。” 唐 孟浩然 《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诗:“衡门犹未掩,佇立望夫君。”
(2).泛指站立。《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二年》:“计 河南 诸军,朝夕北向, 恒 魏 之亡,可佇立而须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画壁》:“倾耳佇立,若有听察。”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 愫芳 佇立发痴。” 柯云路 《三千万》:“ 丁猛 凝视着窗外伫立了一会儿。” ——《漢語大詞典》
望 wàng《國語辭典》
望 [ wàng ]
动- 向远处或高处看。如:「登高望远」、「一望无际」。唐·李白〈静夜思〉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宋·汪元量〈潮州歌〉:「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 希冀、期盼。如:「盼望」、「期望」、「渴望」。《孟子·梁惠王上》:「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拜访、慰问。如:「拜望」、「探望」。
- 怨恨、责备。《史记·卷八九·张耳陈余传》:「不意君之望臣深也!岂以臣为重去将哉?」《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
- 将近、接近。唐·韩愈〈祭窦司业文〉:「逾七望八,年孰非翁。」《儿女英雄传·第一回》:「你那我虽然不至于老迈不堪,也是望五的人了。」
- 志愿、心愿。如:「愿望」、「绝望」。
- 名誉、名声。如:「名望」、「声望」、「德高望重」。《三国演义·第八三回》:「陆逊年幼望轻,恐诸公不服。」
- 农历每月十五日,地球上所看见的满月月相,后指农历的每月十五日。《文选·枚乘·七发》:「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涛乎广陵之曲江。」宋·苏轼〈后赤壁赋〉:「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 向、朝。如:「望后退」、「望前看」、「望我点点头」。
西河 xī hé
(1).河名。古称 黄河 南北流向的部分为 西河 。《书·禹贡》:“ 黑水 、 西河 惟 雍州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武侯 浮 西河 而下。”《史记·卫将军列传》:“度 西河 ,至 高闕 。”前二者指流经今 山西 、 陕西 间的一段,后者指今 宁夏 、 内蒙古 间自南而北的一段。
(2).古地区名。 春秋 时 卫 地。指 卫 之西境的 黄河 沿岸地区,即今 河南 浚县 、 滑县 及其迤南、迤北一带。《史记·孔子世家》:“其男子有死之志,妇人有保 西河 之志。” 司马贞 索隐:“此 西河 在 卫 地,非 魏 之 西河 也。”
(3).古地区名。 战国 时 魏 地。《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子夏 居 西河 教授,为 魏文侯 师。”一说在今 山 陕 间 黄河 左右,又分为 陕西 大荔 、 韩城 和 山西 汾阳 等说,又说在今 河南 安阳 ,其时 黄河 流经 安阳 之东, 西河 意即 河 西。
(4).《礼记·檀弓上》:“﹝ 子夏 ﹞退而老於 西河 之上。”后即以“西河”为 孔子 弟子 子夏 的代称。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三:“﹝ 唐五经 ﹞聚徒五百辈,以束脩自给,优游卒岁,有 西河 、 济南 之风。” ——《漢語大詞典》
(2).古地区名。 春秋 时 卫 地。指 卫 之西境的 黄河 沿岸地区,即今 河南 浚县 、 滑县 及其迤南、迤北一带。《史记·孔子世家》:“其男子有死之志,妇人有保 西河 之志。” 司马贞 索隐:“此 西河 在 卫 地,非 魏 之 西河 也。”
(3).古地区名。 战国 时 魏 地。《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子夏 居 西河 教授,为 魏文侯 师。”一说在今 山 陕 间 黄河 左右,又分为 陕西 大荔 、 韩城 和 山西 汾阳 等说,又说在今 河南 安阳 ,其时 黄河 流经 安阳 之东, 西河 意即 河 西。
(4).《礼记·檀弓上》:“﹝ 子夏 ﹞退而老於 西河 之上。”后即以“西河”为 孔子 弟子 子夏 的代称。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三:“﹝ 唐五经 ﹞聚徒五百辈,以束脩自给,优游卒岁,有 西河 、 济南 之风。” ——《漢語大詞典》
泣 qì《國語辭典》
泣 [ qì ]
动- 只掉眼泪而不出声的哭,或指低声的哭。如:「泣血」、「泣不成声」。《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宋·陆游〈夜泊水村〉诗:「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 眼泪。如:「暗自饮泣」、「泣下如雨」。《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泣数行下。」
下 xià《國語辭典》
下 [ xià ]
名- 低处、底部。与「上」相对。如:「底下」。《孟子·梁惠王上》:「犹水之就下。」
- 称隶属于人者、地位较低者。如:「部下」、「手下」、「属下」、「名下」。《文选·曹冏·六代论》:「建置不久,则轻下慢上。」
- 内、里面。如:「心下」、「言下之意」、「意下如何」、「不在话下」。
- 方面。如:「四下看一看」。《清平山堂话本·柳耆卿诗酒翫江楼记》:「两下相思不相见,知他相会是何年。」
- 在某个期间或时节。如:「目下」、「时下」、「年下」、「眼下」。《红楼梦·第三一回》:「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
- 量词。计算动作次数的单位。如:「打十下手心」、「做五十下伏地挺身」。《红楼梦·第四七回》:「用拳头向他身上擂了几下。」
- 由高至低、降落。如:「下雨」、「下山」、「下坠」、「顺流而下」。《文选·左思·招隐诗二首之二》:「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
- 攻克。如:「不战而下」、「连下三城」。《史记·卷八○·乐毅传》:「齐城不下者,两城耳。」《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可引得胜之兵攻之,一鼓可下。」
- 放入、投入。如:「下面」、「下毒药」、「下调味料」、「下网捕鱼」。
- 进入。如:「下水」、「下场比赛」。《儒林外史·第四二回》:「我家太老爷做著贵州的都督府,我是回来下场的。」
- 拆卸、除去。如:「下货」。《儒林外史·第一六回》:「过三日再不出,叫人来摘门下瓦。」
- 离去、退场。如:「鞠躬下台」、「你上场换他下来。」
- 结束工作或学习。如:「下课」、「下班」、「下工了」。
- 颁布、传达。如:「下诏」、「下命令」。《汉书·卷四·文帝纪》:「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
- 投送。如:「下状」、「下书」、「下帖」、「下战书」。
- 从事、使用。如:「下棋」、「下刀」、「下笔如有神」。
- 往、到。如:「南下」、「下乡视察」。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轻视。宋·苏轼〈刘恺丁鸿孰贤论〉:「此范氏之所以贤鸿而下恺也。」
- 谦抑、谦让。如:「礼贤下士」。《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臣虽驽懦,窃慕相如,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
- 生、生产。如:「母鸡下蛋」。
- 住宿、留宿。如:「下榻」。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官人要下呵,俺这里有干净的店。」
- 做出某种说明、决定。如:「下定义」、「下结论」。
- 低于、少于。如:「不下于」、「每年参加各种考试的人数不下二十万人。」
- 等级低。如:「下品」、「下策」、「下级」。
- 在后面的。如:「下次」、「下文」、「下月」、「下册」、「下半年」。
- 身分微贱的。如:「下人」、「下吏」。
- 自谦之词。如:「下官」、「下怀」、「下愚」。
- 表示动作完成或结束。如:「躺下」、「坐下」、「打下基础」、「立下决心」。
- 降低身分。如:「下嫁」、「不耻下问」。
- 容纳。如:「还坐得下吗?」、「情人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
沾 zhān/diàn/tiān《國語辭典》
沾 [ zhān ]
動- 浸溼。唐·劉長卿〈餞別王十一南遊〉詩:「望君煙水闊,揮手淚霑巾。」宋·文同〈早晴至報恩山寺〉詩:「山石巉巉磴道微,拂松穿竹露沾衣。」
- 接觸、接近。如:「滴酒不沾」、「這些話一點也沾不上邊。」
- 感染、染上。如:「沾染惡習」。
- 藉別人的關係而得到好處、利益。如:「沾光」、「沾便宜」。
- 帶、有。如:「我和他既不沾親,也不帶故。」
罗缨(羅纓)luó yīng
丝制冠带。 汉 繁钦 《定情诗》:“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宋史·舆服志四》:“进贤冠以漆布为之,上缕纸为额花,金涂银铜饰……以罗为缨结之。”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