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公文章公,青紫拾芥取。
昔人重远行,供账饯出祖。
矧今燕嘉宾,宜有赠行语。
府公文章公,青紫拾芥取。
联翩二百言,字字劝稽古。
戒之书鱼蠹,勉以云鹏举。
作霖要实用,洗兵嫌不武。
诸生承意气,脱迹蜕农圃。
明年一声雷,幽蛰起平楚。
班行入鵷鹭,榜贴缀龙虎。
回头谢府公,公言非漫与。
府公亦庙廊,来莅琼林俎。
千载吴趋行,愁绝白紵舞。
我闻有此作,病卧嗟未睹。
今晨梅驿动,副墨到衡宇。
调高瑟音希,芒寒剑光吐。
谁云鹿鸣废,正赖广微补。
当年群玉会,方驾肃飙羽。
倡酬久寂莫,邂逅相劳苦。
世故万浮云,交情一旧雨。
谁当将诗坛,君实东道主。
矧今燕嘉宾,宜有赠行语。
府公文章公,青紫拾芥取。
联翩二百言,字字劝稽古。
戒之书鱼蠹,勉以云鹏举。
作霖要实用,洗兵嫌不武。
诸生承意气,脱迹蜕农圃。
明年一声雷,幽蛰起平楚。
班行入鵷鹭,榜贴缀龙虎。
回头谢府公,公言非漫与。
府公亦庙廊,来莅琼林俎。
千载吴趋行,愁绝白紵舞。
我闻有此作,病卧嗟未睹。
今晨梅驿动,副墨到衡宇。
调高瑟音希,芒寒剑光吐。
谁云鹿鸣废,正赖广微补。
当年群玉会,方驾肃飙羽。
倡酬久寂莫,邂逅相劳苦。
世故万浮云,交情一旧雨。
谁当将诗坛,君实东道主。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府公 fǔ gōng
(1).六朝时王府僚属称其主为府公; 唐 、 五代 时,官府幕僚沿旧习,称节度使、观察使为府公。《晋书·贾充传》:“果见 充 行至一府舍,侍卫甚盛。府公南面坐,声色甚厉。” 唐 刘禹锡 《送王司马之陕州》诗:“府公既有朝中旧,司马应容醉后狂。”
(2).泛称府、州级的长官。《资治通鉴·后周太祖广顺二年》:“﹝ 孙钦 ﹞往辞 承丕 , 承丕 邀与俱见府公。” 胡三省 注:“公者,人之尊称,一府之尊,故谓之府公。”参阅 清 梁章鉅 《称谓录·总督》。 ——《漢語大詞典》
(2).泛称府、州级的长官。《资治通鉴·后周太祖广顺二年》:“﹝ 孙钦 ﹞往辞 承丕 , 承丕 邀与俱见府公。” 胡三省 注:“公者,人之尊称,一府之尊,故谓之府公。”参阅 清 梁章鉅 《称谓录·总督》。 ——《漢語大詞典》
文章 wén zhāng
(1).错杂的色彩或花纹。《墨子·非乐上》:“是故 子墨子 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鏤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后汉书·张衡传》:“文章焕以粲烂兮,美纷紜以从风。” 宋 梅尧臣 《赋孔雀送魏生》诗:“一身粲烂文章多,引声笙竽奈远何。” 清 纳兰性德 《五色蝴蝶赋》:“矧綵翼之有斐兮,备文章之自然。” 徐迟 《精神分析》:“可是这匹畜生的身上,金舆错衡,黼黻文章。”
(2).礼乐制度。《礼记·大传》:“考文章,改正朔。” 郑玄 注:“文章,礼法也。” 孙希旦 集解:“文章,谓礼乐制度。”《论语·泰伯》:“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朱熹 集注:“文章,礼乐法度也。” 唐 韩愈 《读〈礼仪〉》:“於是 孔子 曰‘吾从 周 ’,谓其文章之盛也。” 严复 《原强》:“其法令文章之事,歷变而愈繁。”
(3).指车服旌旗等。古代于其上加彩饰以区别尊卑贵贱。《左传·隐公五年》:“昭文章,明贵贱。” 杜预 注:“车服旌旗。”《孔子家语·问礼》:“既有成事,然后治其雕鏤、文章、黼黻,以别尊卑上下之等。”
(4).文字。 汉 崔瑗 《草书势》:“书契之兴,始自 頡皇 ,写彼鸟跡,以定文章。”《后汉书·董卓传》:“又钱无轮廓文章,不便使用。”
(5).文辞或独立成篇的文字。《史记·儒林列传序》:“臣谨案詔书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义,文章尔雅,训辞深厚,恩施甚美。”《后汉书·延笃传》:“能著文章,有名京师。” 唐 杜甫 《偶题》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宋 张元干 《陇头泉》词:“视文章,真成小技,要知吾道称尊。” 郭沫若 《蒲剑集·革命诗人屈原》:“人类最初,只有言语,没有文字,到了有文字的发明,才开始用文字纪录言语,便成为所谓文章。”
(6).特指文学作品。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则确然以文章之事,当具辞义,且有华饰,如文綉矣……然后来不用,但书文章,今通称文学。”
(7).才学。《后汉书·韩棱传》:“ 肃宗 尝赐诸尚书剑,唯此三人特以寳剑…… 寿 明达有文章,故得汉文。”汉文,宝剑名。 唐 韩愈 《苗氏墓志铭》:“夫人年若干,嫁 河南 法曹 卢府君 ,讳 貽 ,有文章德行。” 宋 张齐贤 《洛阳缙绅旧闻记·少师佯狂》:“时僧 云辨 ,能俗讲,有文章,敏於应对。”
(8).曲折隐晦的含义或情节。《红楼梦》第十九回:“ 寳玉 听这话里有文章,不觉吃了一惊。”《官场现形记》第三五回:“ 阎二 先生听到‘报效’二字,便晓得其中另有文章。”
(9).指主意或点子。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二回:“ 康顺风 高兴地拍手说:‘哈哈!还是老兄肚子里文章多,就照这办!’” ——《漢語大詞典》
(2).礼乐制度。《礼记·大传》:“考文章,改正朔。” 郑玄 注:“文章,礼法也。” 孙希旦 集解:“文章,谓礼乐制度。”《论语·泰伯》:“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朱熹 集注:“文章,礼乐法度也。” 唐 韩愈 《读〈礼仪〉》:“於是 孔子 曰‘吾从 周 ’,谓其文章之盛也。” 严复 《原强》:“其法令文章之事,歷变而愈繁。”
(3).指车服旌旗等。古代于其上加彩饰以区别尊卑贵贱。《左传·隐公五年》:“昭文章,明贵贱。” 杜预 注:“车服旌旗。”《孔子家语·问礼》:“既有成事,然后治其雕鏤、文章、黼黻,以别尊卑上下之等。”
(4).文字。 汉 崔瑗 《草书势》:“书契之兴,始自 頡皇 ,写彼鸟跡,以定文章。”《后汉书·董卓传》:“又钱无轮廓文章,不便使用。”
(5).文辞或独立成篇的文字。《史记·儒林列传序》:“臣谨案詔书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义,文章尔雅,训辞深厚,恩施甚美。”《后汉书·延笃传》:“能著文章,有名京师。” 唐 杜甫 《偶题》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宋 张元干 《陇头泉》词:“视文章,真成小技,要知吾道称尊。” 郭沫若 《蒲剑集·革命诗人屈原》:“人类最初,只有言语,没有文字,到了有文字的发明,才开始用文字纪录言语,便成为所谓文章。”
(6).特指文学作品。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则确然以文章之事,当具辞义,且有华饰,如文綉矣……然后来不用,但书文章,今通称文学。”
(7).才学。《后汉书·韩棱传》:“ 肃宗 尝赐诸尚书剑,唯此三人特以寳剑…… 寿 明达有文章,故得汉文。”汉文,宝剑名。 唐 韩愈 《苗氏墓志铭》:“夫人年若干,嫁 河南 法曹 卢府君 ,讳 貽 ,有文章德行。” 宋 张齐贤 《洛阳缙绅旧闻记·少师佯狂》:“时僧 云辨 ,能俗讲,有文章,敏於应对。”
(8).曲折隐晦的含义或情节。《红楼梦》第十九回:“ 寳玉 听这话里有文章,不觉吃了一惊。”《官场现形记》第三五回:“ 阎二 先生听到‘报效’二字,便晓得其中另有文章。”
(9).指主意或点子。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二回:“ 康顺风 高兴地拍手说:‘哈哈!还是老兄肚子里文章多,就照这办!’” ——《漢語大詞典》
公 gōng《國語辭典》
公 [ gōng ]
动- 平分。《说文解字·八部》:「公,平分也。」
- 使多数人得知或分享。如:「公诸世人」、「公诸同好」。
- 一种古代的爵位,位居五等之首。《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 称谓:➊ 对祖父的称呼。如:「外公」。➋ 对年长或有地位者的尊称。如:「主公」、「老公公」。➌ 妇人称丈夫的父亲为「公」。如:「公公」、「公婆」。
- 对同辈的敬称。《史记·卷七六·平原君传》:「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 平正无私。如:「因公忘私」。《书经·周官》:「以公灭私,民其允怀。」《韩非子·五蠹》:「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
- 有关众人的事物。如:「办公」。
- 姓。如汉代有公俭。
- 属于大众的。如:「公费」、「公物」、「公筷」、「公海」。
- 雄性的。如:「公鸡」。
- 不掩饰、不隐藏的。如:「公然」。《隋书·卷七○·杨玄感传》:「朋党相扇,货贿公行。」
- 国家负责的。如:「公营」、「公告地价」。
青紫 qīng zǐ
(1).本为古时公卿绶带之色,因借指高官显爵。《汉书·夏侯胜传》:“ 胜 每讲授,常谓诸生曰:‘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俛拾地芥耳。’” 王先谦 补注引 叶梦得 曰:“ 汉 丞相大尉,皆金印紫綬,御史大夫,银印青綬。此三府官之极崇者, 胜 云青紫谓此。” 唐 陈子昂 《为金吾将军陈令英请免官表》:“不以臣駑怯,更加宠命,授以青紫,遣督 幽州 。” 元 范子安 《竹叶舟》第一折:“自夸经史如流,拾他青紫,唾手不须忧。”
(2).借指显贵之服。《汉书·刘向传》:“今 王氏 一姓乘朱轮华轂者二十三人,青紫貂蝉充盈幄内,鱼鳞左右。” 唐 杜甫 《夏夜叹》诗:“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所谓立于其朝者,特曰冠貂蝉、袭青紫而已。” ——《漢語大詞典》
(2).借指显贵之服。《汉书·刘向传》:“今 王氏 一姓乘朱轮华轂者二十三人,青紫貂蝉充盈幄内,鱼鳞左右。” 唐 杜甫 《夏夜叹》诗:“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所谓立于其朝者,特曰冠貂蝉、袭青紫而已。” ——《漢語大詞典》
拾芥 shí jiè
(1).见“ 拾地芥 ”。
(2).吸引芥草。 明 周履靖 《群物奇制》:“磁石引鍼,琥珀拾芥。” ——《漢語大詞典》
(2).吸引芥草。 明 周履靖 《群物奇制》:“磁石引鍼,琥珀拾芥。” ——《漢語大詞典》
取 qǔ《國語辭典》
取 [ qǔ ]
动- 拿。如:「取款」、「各取所需」、「探囊取物」。唐·常建〈宿五度溪仙人得道处〉诗:「前溪遇新月,聊取玉琴弹。」
- 得到。如:「取乐」、「取暖」、「取信于人」。
- 接受、收受。如:「分文不取」。《孟子·离娄下》:「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
- 捕捉。《诗经·豳风·七月》:「取彼狐貍,为公子裘。」
- 选择。如:「取士」、「取景」、「取道」、「取名」。《三国演义·第六三回》:「统令魏延为先锋,取南小路而进。」
- 求、寻求。如:「自取灭亡」。《文选·张衡·西京赋》:「列爵十四,竞媚取荣。」
- 迎娶。《诗经·豳风·伐柯》:「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史记·卷三三·鲁周公世家》:「庄公取齐女为夫人曰哀姜。」通「娶」。
- 置于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进行。唐·杜秋娘〈金缕衣〉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 姓。如宋代有取希作。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