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封秩崇君称,诸神咸朝。

杨基明代〕《望南岳

我从匡庐来,但觉诸山低。
嵯峨望衡岳,云霄与之齐。
下有赤蛇蛰,上有朱雀栖。
仰瞻祝融拔,俯揖紫盖迷。
五岭皆培霡,三江为涔蹄。
巍然南服尊,嵩霍相提携。
封秩崇君称,诸神咸朝。
丹书篆宝册,万古封金泥。
百王重祀典,赤缫藉玉圭。
自非精灵通,牲帛劳焚赍。
余方向远道,无由陟层梯。
苍苍烟霞中,喔喔闻天鸡。
缅思昌黎伯,恭默开云霓。
灵贶自昭格,诚敬良可稽。
斯人久云没,感念徒含凄。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封秩

封秩 fēng zhì
(1).封官授禄。《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对扬我高祖之休命”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自古三代,胙臣以土,受命中兴,封秩辅佐,皆所以褒功赏德,为国藩卫也。”
(2).泛指官爵。《北史·高肇传》:“减削封秩,抑黜勋人。”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因拜问封秩,曰:‘吾即此山之神。’”  ——《漢語大詞典》
崇 chóng《國語辭典》

崇 [ chóng ]

  1. 高峻的。如:「崇高」、「崇山峻嶺」。《紅樓夢·第一○二回》:「以致崇樓高閣,瓊館瑤臺,皆為禽獸所棲。」
  1. 尊敬、尊重。《左傳·僖公七年》:「且夫合諸侯,以崇德也。」《禮記·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2. 重視、崇尚。如:「崇尚」。漢·桓寬《鹽鐵論·非鞅》:「崇利而簡義,高力而尚功。」
  1. 德高位尊的人。《左傳·宣公十二年》:「師叔,楚之崇也。」
  2. 姓。如唐代有崇穎。
  1. 表示整個、一段時間的終了。參見「崇朝 」條。
君 jūn《國語辭典》

君 [ jūn ]

  1. 封建时代一国之主。如:「君王」、「国君」。《左传·成公二年》:「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2. 主宰者。《老子·第七○章》:「言有宗,事有君。」三国魏·王弼·注:「君,万物之主也。」
  3. 封号。如战国时代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
  4. 称谓:➊ ​ 用以尊称父祖辈。如:「家君」、「严君」。汉·孔安国〈书经序〉:「先君孔子生于周末。」➋ ​ 妻妾称自己的丈夫为「君」。如:「夫君」、「郎君」。《礼记·内则》:「君已食,彻焉。」汉·郑玄·注:「凡妾称夫曰君。」➌ ​ 对人的尊称。如:「诸君」、「胡君」。《史记·卷九六·张丞相传》:「君勿言,吾私之。」➍ ​ 对他人母亲或妻子的尊称。如:「太君」、「细君」。
  5. 姓。如明代有君助。
  1. 统治。《韩非子·五蠹》:「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境内之民,莫敢不臣。」
称 ( 稱 ) chēng/chèn/chèng
称 [ chēng ]
  1. 量轻重:~量(liáng )。
  2. 叫,叫做:自~。~呼。~帝。~臣。~兄道弟。
  3. 名号:名~。简~。~号。~谓。职~。
  4. 说:声~。~快。~病。~便。
  5. 赞扬:~道。~许。~颂。~赞。
  6. 举:~兵。~觞祝寿。
称 [ chèn ]
◎ 适合:~心。~职。相~。匀~。对~。
    称 [ chèng ]
    ◎ 同“”。
      诸 ( 諸 ) zhū
      诸 [ zhū ]
      1. 众,许多:~位。~君。~侯。
      2. “之于”或“之乎”的合音:投~渤海之尾。
      3. 犹“”:“能事~乎?”。
      4. 犹“”:“宋人事资章甫适~越”。
      5. 语助,无实在意义:“日居月~,照临下土”。
      6. 姓。
      神 shén《國語辭典》

      神 [ shén ]

      1. 天地万物的创造者与主宰者称为「神」。如:「山神」、「天神」、「海神」。
      2. 圣贤或所崇拜的人死后的精灵也称为「神」。《后汉书·卷四十四·张禹传》:「中土皆以江有子胥之神,难于济涉。」
      3. 人的精气或注意力。如:「留神」、「伤神」、「聚精会神」。
      4. 姓。如汉代有神曜。
      1. 稀奇、玄妙、不平凡的。如:「神童」、「神机妙算」。
      咸 ( 鹹 ) xián《國語辭典》

      咸 [ xián ]

      1. 都、皆、全。如:「老少咸宜」。《書經·舜典》:「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唐·王昌齡〈塞下曲〉四首之二:「昔日長城戰,咸言意氣高。」
      1. 普及、遍及。《國語·魯語》:「小賜不咸,獨恭不優。」
      2. 和睦。《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弔二叔之不咸,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
      1. 《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艮(☱)​下兌(☶)​上。表示山澤相感應之象。
      2. 姓。如漢代有咸宣。
      朝 zhāo/cháo《國語辭典》

      朝 [ zhāo ]

      1. 早晨。如:「春朝」。《詩經·小雅·何草不黃》:「哀我征夫,朝夕不暇。」《論語·里仁》:「朝聞道,夕死可矣。」
      2. 日、天。如:「有朝一日」、「成功在今朝」。《孟子·告子下》:「雖與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3. 姓。如隋代有朝景煥。
      1. 有活力的。如:「朝氣蓬勃」。

      朝 [ cháo ]

      1. 古代見人皆稱「朝」。多用於卑見尊、下見上。如臣下進見君長、晚輩問候長輩。諸侯相拜見也稱為「朝」。《國語·魯語下》:「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績。」《孟子·公孫丑下》:「孟子將朝王。」
      2. 參拜神明。如:「朝聖」、「朝山」。《花月痕·第三回》:「前年三月初三夜,忽來與我作別,說要去南海朝觀音。」
      3. 對、向。如:「朝東」、「朝前」。
      1. 舊時君王聽政、辦事的地方。如:「朝廷」。《孟子·梁惠王上》:「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
      2. 某一世系帝王的統治時期,或某位君王的統治時期。如:「漢朝」、「唐朝」、「崇禎朝」。
      3. 姓。如隋代有朝景煥。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