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官家百万师,自足与寇争。

杨基明代〕《送谢雪坡防御出郭团练

朝催筑城夫,暮点团结兵。
民民皆动摇,一日十数惊。
所赖官长贤,抚劳得众情。
防御出郊来,父老拜且迎。
垂髫及戴白,罗列车下听。
官家百万师,自足与寇争。
汝自守汝乡,汝自保汝生。
闲暇苟不虞,仓卒恐见倾。
我当徼汝劳,薄尔赋税征。
父老共感激,阗然动欢声。
旌旗洎甲矛,五色稍鲜明。
岂惟备抄掠,大敌固可婴。
问君何能然,子弟卫父兄。
平川雨初收,马嘶鼓厓厓。
相送不同往,极目秋鹰横。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官家百万自足

官家 guān jiā
(1).旧时对皇帝的称呼。《晋书·石季龙载记上》:“官家难称,吾欲行 冒顿 之事,卿从我乎?”《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康三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称天子为官家,始见於此。 西汉 谓天子为县官, 东汉 谓天子为国家,故兼而称之。或曰: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故兼称之。” 前蜀 花蕊夫人 《宫词》之一○七:“明朝腊日官家出,随驾先须点内人。”《水浒传》第三五回:“你这鸟男女,好不识人,欺负老爷独自一个,要换座头。便是 赵官家 ,老爷也彆鸟不换。” 清 感星 《断头台·馀情》:“咳!我那惨死的官家呵!热腾腾血填腔,应湔脱沉寃孽帐。”
(2).公家;官府。《三国志·魏志·张既传》“斩首获生以万数”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牢狱之中,非养亲之处,且又官家亦不能久为人养老也。” 唐 白居易 《秋居书怀》诗:“丈室可容身,斗储可充腹。况无治道术,坐受官家禄。” 宋 王安石 《河北民》诗:“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老残游记》第五回:“那有什么法子呢!民家被官家害了,除却忍受,更有什么法子?”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三:“从古以来,都是人随王法草随风,官家说了算。”
(3).旧时对官吏、尊贵者及有权势者的尊称。《太平御览》卷三九六引 晋 裴启 《语林》:“﹝ 桓温 ﹞於北方得一巧作老婢,乃是 刘越石 妓女。一见 温 入,潸然而泣。 温 问其故,答曰:‘官家甚似 刘司空 。’” 熊正国 《高炉边的彝家》:“原来娃子们在官家时,各自没有家,总是一群人睡一个草窝。” 孟左恭 《草原的儿子》:“妈妈叫道:‘大官家,我犯了什么罪?’”
(4).旧时 吴 地妇女对公婆的称呼。参阅 宋 王楙 《野客丛书·称翁姑为官家》。  ——《漢語大詞典》
百万(百萬)bǎi wàn
形容数目极大。《国语·晋语二》:“吾命之以 汾阳 之田百万。”《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今 楚 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一人之辨,重於九鼎之寳;三寸之舌,强於百万之师。” 唐 韩愈 《出门》诗:“ 长安 百万家,出门无所之。”粤剧《关汉卿》第八场:“愿你再写新词,多编剧本,口诛笔伐,胜过他百万雄兵。”  ——《漢語大詞典》
师 ( 師 ) shī
师 [ shī ]
  1. 教人的人:老~。导~。~傅。~生。~徒。~德。良~益友。好(hào )为人~。
  2. 擅长某种技术的人:工程~。医~。技~。
  3. 效法:~法古人。
  4. 榜样:~范。
  5. 指由师徒或师生关系产生的:~母。~兄。~弟。~妹。
  6. 对和尚或道士的尊称:法~。禅~。
  7. 军队:会~。出~。
  8. 军队的编制单位,团或旅的上一级:~长。~座。
  9. 一国的首都:京~。
  10. 姓。
自足 zì zú
(1).自满。 晋 陆机 《文赋》:“恒遗恨以终篇,岂怀盈而自足。” 明 宋濂 《燕书》之九:“君勿自足,自足则骄。”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因为倘没有鼓励切磋,恐怕也很容易陷于自足。”
(2).自觉满意,不侈求。 晋 王羲之 《三月三日兰亭诗序》:“当其欣於所遇,暂得於己,快然自足。” 唐 朱庆余 《行路难》诗:“人心不自足,公道为谁平?” 明 方孝孺 《慈行轩记》:“无求而自足,无媿而自适。”
(3).自给自足。《列子·黄帝》:“不施不惠,而物自足。” 宋 曾巩 《故太常博士吴君墓碣》:“其在 开封 ,衣食常不自足。” 清 顾炎武 《偶来》诗:“赤米白盐犹自足,青山緑野故无求。”  ——《漢語大詞典》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1. 给:赠~。~人方便。
  2.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3. 赞助,赞许:~人为善。
  4. 〈书〉等待:时不我~。
  5. 〈连〉和:我~你。山~水。
  6.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与 [ yù ]
  1. 参加:参~。~会。
与 [ yú ]
  1. 同“欤”。
寇 kòu《國語辭典》

寇 [ kòu ]

  1. 盗匪,或指外来的入侵者。如:「贼寇」、「草寇」、「敌寇」、「流寇」、「倭寇」、「穷寇莫追」。唐·杜甫〈登楼〉诗:「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明·侯方域〈宁南侯传〉:「是时秦寇入豫,良玉当往勦,见司徒公。」
  2. 姓。如北魏有寇谦之,宋代有寇准。
  1. 侵犯、掠夺。如:「入寇」、「寇边」。《书经·费誓》:「无敢寇攘,逾垣墙。」
争 ( 爭 ) zhēng《國語辭典》
  1. 「争 」的异体字。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