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结带事远方,六亲相决绝。

陶澄清代〕《当石壕吏

结带事远方,六亲相决绝。明日疆场人,今日尊酒别。

远人语六亲,此行勿啼血。丈夫急国难,草莽亦臣节。

中宵闻点兵,慷慨荷长戟。落月光亏蔽,泉流水呜咽。

同行各有类,宛马蹄踣铁。临敌愤欲前,贼势颇猖獗。

至尊日西顾,屈指大献捷。嗟域羊将狼,情事不可说。

前日侦者至,愿即受羁绁。幕府为解颐,辕门尽欢悦。

革面未旬日,仍复据其穴。全楚人刳屠,中州土崩裂。

王孙屡婴祸,宰相实塞拙。悔罪独雉经,谁云是明哲。

我本远戍人,顾此愤益切。进止莫敢议,吞声驻冰雪。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远方六亲决绝

结 ( 結 ) jié/jiē
结 [ jié ]
  1. 系(),绾(wǎn ):~网。~绳。~扎。
  2. 条状物打成的疙瘩:打~。蝴蝶~。
  3. 聚,合:~晶。~识。~盟。~交。~集。~合。~党营私。
  4. 收束,完了(liǎo):~账。~局。~案。~果。~论。归根~底。
  5. 一种保证负责的字据:具~。
结 [ jiē ]
  1. 植物长果实:开花~果。~实。
带 ( 帶 ) dài
带 [ dài ]
  1. 用皮、布或线等做成的长条物:~子。皮~。领~。一衣~水。
  2. 像带子的长条物:~钢。~鱼。声~。
  3. 车轮胎:车~。外~。
  4. 区域:地~。温~。
  5. 佩戴,披挂:~孝。~剑。
  6. 随身拿着:携~。~挈。~着钱。
  7. 捎,连着,顺便做:连~。~职。~累(lěi )(连累)。话中~刺。
  8. 含有,呈现:~电。~伤。
  9. 率领,引导:~领。~头。~动。以点~面。
  10. 女子阴道分泌的白色黏液:白~。
事 shì《國語辭典》

事 [ shì ]

  1. 工作、职务。《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礼记·祭法》:「以死勤事则祀之。」
  2. 人类所作所为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活动,都称为「事」。如:「人事」、「国事」。《礼记·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3. 变故。如:「多事之秋」、「平安无事」。
  1. 侍奉。《论语·学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2. 做、为。《论语·颜渊》:「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 插入。《汉书·卷四五·蒯通传》:「慈父孝子所以不敢事刃于公之腹者,畏秦法也。」通「剚」。
远方(遠方)yuǎn fāng
远处。《周礼·夏官·怀方氏》:“怀方氏掌来远方之民。”《论语·学而》:“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宋 苏轼 《上刘侍读书》:“ 軾 远方之鄙人,游於京师。” 艾青 《吹号者》诗:“我们呼吸着泥土与草混合着的香味,却也呼吸着来自远方的烟火的气息。”参见“ 远处 ”。  ——《漢語大詞典》
六亲(六親)liù qīn
(1).历来说法不一:(1)《老子》:“六亲不和有孝慈。” 王弼 注:“六亲,父、子、兄、弟、夫、妇。”(2)《管子·牧民》:“上服度,则六亲固。” 尹知章 注:“六亲,谓父母兄弟妻子。”(3) 汉 贾谊 《新书·六术》篇,以父、昆弟、从父昆弟、从祖昆弟、从曾祖昆弟、族兄弟为“六亲”。(4)《史记·管晏列传》:“上服度则六亲固。” 张守节 正义:“六亲谓外祖父母一,父母二,姊妹三,妻兄弟之子四,从母之子五,女子之子六也。”(5)《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为父子、兄弟、姑姊、甥舅、昏媾、姻亚,以象天明” 晋 杜预 注:“六亲和睦,以事严父,若众星之共辰极也。”即以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娅为六亲。
(2).指近亲。 南朝 宋 鲍照 《松柏篇》:“昔日平居时,晨夕对六亲。” 唐 韩愈 《楚国夫人墓志铭》:“皇姑以夫人能尽妇道,称之六亲。” 明 李梦阳 《朝饮马送陈子出塞》诗:“但道辞家别六亲,寧知九死无还身。”  ——《漢語大詞典》
相 xiāng/xiàng《國語辭典》

相 [ xiāng ]

  1. 彼此、交互,两方面都进行的。如:「互相」、「守望相助」、「两地相思」。《庄子·大宗师》:「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2. 比较一下,合并著说两方面比较的结果。如:「相异」、「相像」、「相得益彰」、「旗鼓相当」。
  1. 由交互的意义演变为单方面的意义,表示动作是由一方对另一方进行。如:「有事相烦」、「实不相瞒」。《三国志·卷五四·吴书·鲁肃传》:「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
  1. 姓。如明代有相世芳。

相 [ xiàng ]

  1. 审视、察看。《说文解字·目部》:「相,省视也。」《左传·隐公十一年》:「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又见沈炼一表非俗,立住了脚,相了一回。」
  2. 占视、辨察,以断吉凶祸福。如:「相字」。《周礼·地官·大司徒》:「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
  3. 辅佐、帮助。如:「相夫教子」。《易经·泰卦·象曰》:「辅相天地之宜。」《书经·大诰》:「周公相成王。」
  4. 掌管、治理。《左传·昭公九年》:「陈水属也,火水妃也,而楚所相也。」唐·柳宗元〈梓人传〉:「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5. 挑选、选择。《三国演义·第六五回》:「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1. 容貌、外形、模样。如:「长相」、「福相」、「吃相」、「窘相」、「穷酸相」。《西游记·第三五回》:「(孙行者)​现了本相。」
  2. 职官名:➊ ​ 百官之长,辅佐国君治理国政的人。如:「宰相」、「丞相」、「相国」。➋ ​ 古代典礼中,辅导行礼的人。如:「傧相」。《论语·先进》:「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3. 搀扶瞎子的人。《荀子·成相》:「人主无贤,如瞽无相。」
  4. 乐器名。似鼓,敲击以控制音乐节拍。《礼记·乐记》:「始奏以文,复乱以武,治乱以相。」汉·郑玄·注:「相,即拊也,亦以节乐。拊者以韦为表,装之以糠。糠,一 名相,因以名焉。」
决绝(決絶)jué jué
亦作“决绝”。
(1).谓弃世绝尘。决,通“ 诀 ”。分别。《庄子·外物》:“夫流遁之志,决絶之行,噫,其非至知厚德之任与!”
(2).突破而切断之。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十阵》:“锥行之阵者,所以决絶也。”
(3).截断而消灭之。《汉书·王莽传中》:“虏知罪当夷灭,故遣猛将分十二部,将同时出,一举而决絶之矣。”
(4).决然断绝。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霞》:“妻啼曰:‘从子十年,未尝有失德,何决絶如此!’”
(5).永别。决,通“ 诀 ”。 唐 杜甫 《前出塞》诗之四:“哀哉两决絶,不復同苦辛。” 清 侯方域 《太子丹论》:“﹝ 太子丹 ﹞本意欲杀敌,不遂则死,已决絶于 易水 送 軻 之日矣。”
(6).谓十分坚决,十分肯定。 汉 枚乘 《七发》:“诚必不悔,决絶以诺;贞信之色,形于金石。”《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满生 ﹞説得决絶,叔父未必不依允。” 姚锡光 《议款篇》:“总署电 鸿章 ……词意甚为决絶。” 沙汀 《烦恼》:“‘丑话讲在前头,我可是不去哇!’他沉着而又决绝地说。”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