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此地繇来盛歌舞,子弟三班十番鼓。

吴伟业清代〕《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

鴐鹅逢天风,北向惊飞鸣。飞鸣入夜急,侧听弹琴声。

借问弹者谁,云是当年卞玉京。玉京与我南中遇,家近大功坊底路。

小院青楼大道边,对门却是中山住。中山有女娇无双,清眸皓齿垂明珰。

曾因内宴直歌舞,坐中瞥见涂鸦黄。问年十六尚未嫁,知音识曲弹清商。

归来女伴洗红妆,枉将绝技矜平康。如此才足当侯王。

万事仓皇在南渡,大家几日能枝梧。诏书忽下选蛾眉,细马轻车不知数。

中山好女光徘徊,一时粉黛无人顾。艳色如为天下传,高门愁被旁人妒。

尽道当前黄屋尊,谁知转盼红颜误。南内方看起桂宫,北兵早报临瓜步。

闻道君王走玉骢,犊车不用聘昭容。幸迟身入陈宫里,却早名填代籍中。

依稀记得祁与阮,同时亦中三宫选。可怜俱未识君王,军府抄名被驱遣。

漫咏临春琼树篇,玉颜零落委花钿。当时错怨韩擒虎,张孔承恩已十年。

但教一日见天子,玉儿甘为东昏死。羊车望幸阿谁知,青冢凄凉竟如此。

我向花间拂素琴,一弹三叹为伤心。暗将别鹄离鸾引,写入悲风怨雨吟。

昨夜城头吹筚篥,教坊也被传呼急。碧玉班中怕点留,乐营门外卢家泣。

私更装束出江边,恰遇丹阳下渚船。剪就黄絁贪入道,携来绿绮诉婵娟。

此地繇来盛歌舞,子弟三班十番鼓。月明弦索更无声,山塘寂寞遭兵苦。

十年同伴两三人,沙董朱颜尽黄土。贵戚深闺陌上尘,吾辈漂零何足数。

坐客闻言起叹嗟,江山萧瑟隐悲笳。莫将蔡女边头曲,落尽吴王苑里花。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此地繇来歌舞子弟三班十番鼓

此地 cǐ dì
这里,这个地方。 唐 骆宾王 《于易水送人》诗:“此地别 燕丹 ,壮士髮衝冠。”《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我初到此地,并不曾认得一个人。” 洪深 《抗战十年来中国的戏剧运动与教育》:“集合在此地的都是青年。”  ——《漢語大詞典》
繇来(繇來)yáo lái
(1).事物发生的原因;来源。繇,通“ 由 ”。《汉书·薛宣传》:“日至,吏以令休,所繇来久。” 颜师古 注:“繇读与由同。由,从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辨宗论》:“聊申繇来之意。” 清 陈裴之 《香畹楼忆语》:“夫 白门 柳枝, 青谿 桃叶,辰楼顾曲, 丁帘 醉花, 江 南佳丽,繇来尚已。”
(2).从过去到现在。繇,通“ 由 ”。 唐 窦牟 《天津晓望因寄呈分司一二省郎》诗:“要自词难拟,繇来画不如。”《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繇来女子号痴心,痴得真时恨亦深。” 清 沈寿民 《江上行》:“繇来稼穡足艰难,到处絃歌称富丽。”  ——《漢語大詞典》
盛 shèng/chéng《國語辭典》

盛 [ chéng ]

  1. 用容器装东西。如:「盛饭」、「盛汤」。
  2. 容纳。如:「箱子太小,盛不了这么多东西。」
  1. 古代装在食器里祭祀的谷物。《周礼·地官·闾师》:「不耕者祭无盛。」汉·郑玄·注:「盛,黍稷也。」

盛 [ shèng ]

  1. 兴旺、繁茂、丰富。如:「兴盛」、「旺盛」、「茂盛」、「丰盛」、「盛馔」。
  2. 浓厚的。如:「盛情」、「盛意」。
  3. 大规模的。如:「盛大」、「盛举」、「盛事」。
  1. 极,表程度之深。如:「盛怒」、「盛夸」、「盛赞」。《三国演义·第二三回》:「晔盛称操德,且曰:『丞相若记旧怨,安肯使某来结好将军乎?』」
  1. 姓。如汉代有盛苞。
歌舞 gē wǔ
(1).歌唱和舞蹈。《诗·小雅·车舝》:“虽无德与女,式歌且舞。” 郑玄 笺:“虽无其德,我与女用是歌舞相乐,喜之至也。”《新唐书·西域传上·于阗》:“人喜歌舞,工纺绩。” 宋 林升 《题临安邸》诗:“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 歌舞几时休?” 鲁迅 《集外集·赠日本歌人》:“莫向遥天望歌舞,《西游》演了是《封神》。”
(2).谓且歌且舞予以颂扬。《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陈氏 之施,民歌舞之矣。”  ——《漢語大詞典》
子弟 zǐ dì
(1).子与弟。对父兄而言。亦泛指子侄辈。《左传·襄公八年》:“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孟子·梁惠王下》:“今 燕 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係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汉书·中山靖王刘胜传》:“其后更用 主父偃 谋,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而 汉 为定制封号,輒别属 汉 郡。”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谢太傅 问诸子姪:‘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三回:“谁知他却生就一副聪明,人家请了先生教子弟读书,他在旁边听了,便都记得。”
(2).泛指年轻后辈。《荀子·非十二子》:“遇长则修子弟之义。”《史记·货殖列传》:“夫 吴 自 闔庐 、 春申 、 王濞 三人招致天下之喜游子弟,东有海盐之饶, 章山 之铜, 三江 、 五湖 之利,亦 江 东一都会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下》:“今闻其乃发军兴制,惊惧子弟,忧患长老,郡又擅为转粟运输,皆非陛下之意也。” 唐 韩愈 《送何坚序》:“ 坚 道州 人, 道 之守 阳公 贤也…… 坚 为民, 坚 又贤也。 湖南 得 道 为属, 道 得 坚 为民。 坚 归唱其州之父老子弟服 阳公 之令。” 巴金 《秋》三:“全是这样的子弟,所谓诗礼人家、书香人家还有什么希望?”
(3).指从军者,兵丁。《史记·淮阴侯列传》:“且 三秦 王为 秦 将,将 秦 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汉书·韩安国传》:“今以陛下之威,海内为一,天下同任,又遣子弟乘边守塞,转粟輓输,以为之备,然 匈奴 侵盗不已者,无它,以不恐之故耳。” 唐 元稹 《授王播中书侍郎平章事兼盐铁使制》:“昔 萧何 用新造之 汉 ,而能调发子弟,完补败亡,使 关 东粮馈不絶者,以其尽得 秦 之图籍,而周知其众寡也。”《三国志平话》卷上:“ 长沙 子弟最为先, 长沙 太守 孙坚 先到关前。”
(4).谓风流子弟,多指嫖客。 元 关汉卿 《金线池》第一折:“我这门户人家,巴不得接着子弟,就是钱龙入门。” 元 武汉臣 《玉壶春》第二折:“相公,你不思进取功名,只要上花臺做子弟有什么好处?”《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常言道:‘妓爱俏,妈爱钞。’所以子弟行中,有了 潘安 般貌, 邓通 般钱,自然上和下睦。”
(5).旧指戏曲艺人。 元 白朴 《梧桐雨》楔子:“ 高力士 ,你快传旨排宴,梨园子弟奏乐,寡人消遣咱。”《金瓶梅词话》第三六回:“ 安进士 问:‘你们是那里子弟?’ 苟子孝 道:‘小的都是 苏州 人。’ 安进士 道:‘你等先粧扮了,来唱个我们听。’四个戏子下边粧扮去了。” 清 李渔 《比目鱼·荣发》:“此番去祭 晏公 ,也该做一本神戏。只怕乡村地面,叫不出子弟来,却怎么处?”  ——《漢語大詞典》
三班 sān bān
(1). 宋 代官制,以供奉官、左右班殿直为三班,后亦以东西供奉,左右侍禁及承旨借职为三班。 宋 曾巩 《再议经费札子》:“国初承旧以供奉官、左右班殿直为三班,六都知行首领之,又有殿前承旨班院,别立行首领之; 端拱 以后,分东西供奉,又置左右侍禁及承旨借职,皆领於三班,三班之称亦不改。” 宋 崔公度 《金华神记》卷二:“ 汴 人有 吴生 者,世为富人,而生以娶宗女,得官於三班。”
(2).见“ 三班六房 ”。
(3).昼夜不间断生产的工厂,工人轮流上早、中、夜班,统称三班。与“常日班”相对。  ——《漢語大詞典》
十番鼓 shí fān gǔ
一种器乐合奏名。因演奏时轮番用鼓、笛、木鱼等十种乐器,故名。起于 明 万历 时,今仍流行于 苏 、 浙 、 闽 等地。初以打击乐器为主,后亦杂以多种管弦乐器,其种类因时因地而异,所用乐器亦有不限于十种者。 清 余怀 《板桥杂记·丽品》:“吹洞簫,唱时曲,酒半,打十番鼓。” 清 何洯 《竞渡歌》:“《伊凉曲》杂十番鼓,引出翩翩游冶郎。” 清 吴伟业 《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此地繇来盛歌舞,子弟三班十番鼓。”亦省作“ 十番 ”。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选优》:“我们君臣同乐,打一回十番何如?”《红楼梦》第十一回:“现叫奴才找了一班小戏儿并一档子打十番的,都在园子里戏臺上预备着呢。” 冰心 《往事二》四:“我梦中停足倾耳,自然赞叹,这是‘十番’,究竟还是东方的古乐动人!”参阅 清 叶梦珠 《阅世编·纪闻》、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