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是鱼名氏多,五雅未尽釐。

全祖望清代〕《甘竹滩鲥鱼歌示梁新谢天申黄文

我闻甘竹滩,在昔本盗巢。三忠窃因之,思以延小朝。

其时赪尾愁,探丸惊周遭。清流无恬鳞,时物避腥涛。

太平踰百年,沧波亦逍遥。何况彼萑苻,有不化乐郊。

牧人梦繁殖,笙诗奏丰饶。相望海目山,比屋皆渔舠。

下滩与上滩,肥瘠各分曹。谁言风物异,颇不下金焦。

罛师乘急艇,来逐九江潮。为我细指语,其口中樱桃。

粉颊斯已劣,铁颊不待嘲。其要在护鳞,比之珍青瑶。

三眠杨柳枝,穿以入吾庖。烹之宜苦笋,下之宜新醪。

脍之尤绝佳,蝉翼轻云飘。乃知四腮鲈,未若兹堪豪。

老夫久病惫,染指破寂寥。以侑益智粽,爱其多芳膏。

诸生正格物,登堂纷诹咨。是鱼名氏多,五雅未尽釐。

在古本曰鯦,周公曾记之。在今或曰鰽,集韵足补遗。

唯鰽至以春,而鲥与夏期。一物分二候,变化成差池。

别字曰当冱,郭公笺可稽。又或但曰鲥,偏旁亦依希。

鄞人呼曰箭,方言更诡奇。在粤曰三鯠,其通为三鯬。

是亦见旧经,埤苍误为魾。自此更逆流,不越铜鼓西。

老夫一笑粲,洽闻良足资。惟是审名物,奚事细碎为。

由来磊落人,屑屑非所宜。溯侬年少时,虫鱼亦纷披。

近欲比罗硕,远将跨陆玑。年来百不能,冥心已嫌迟。

但当食蛤蜊,馀事安所知。遥望甘竹滩,罨网挂晴霓。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名氏五雅

是 shì《國語辭典》

是 [ shì ]

  1. 对、正确。如:「自以为是」、「积非成是」。
  2. 事情。如:「国是」。
  3. 姓。如唐代有是光。
  1. 赞成、称赞。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2. 表示肯定判断的话。如:「我是学生」、「他是外国人」、「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海明威。」
  3. 表示存在的事实。如:「全身是伤」、「满身是汗」。
  4. 对命令的应答之词。如:「是,我这就去。」、「是,我马上就来。」
  1. 这。指示形容词。如:「是人」、「是日」。《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1. 此。指示代名词。《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1. 于是,表示前后相关。《书经·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管子·心术下》:「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
  1. 用于句中,使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
鱼 ( 魚 ) yú
鱼 [ yú ]
  1. 脊椎动物的一类,生活在水中,一般有鳞和鳍,用鳃呼吸,冷血:~虾。~虫。~网。~跃。~贯(像鱼游一样先后相续)。~雁(书信,信息)。~米乡。~尾纹。~目混珠。~质龙文(喻虚有其表)。
  2. 姓。
名氏 míng shì
姓名。《公羊传·文公十六年》:“弑君者,曷为或称名氏,或不称名氏?” 汉 班固 《西都赋》:“士食旧德之名氏,农服先畴之畎亩。” 唐 刘知几 《史通·二体》:“其有贤如 柳惠 ,仁若 颜回 ,终不得彰其名氏,显其言行。” 宋 何薳 《春渚纪闻·祝不疑奕胜刘仲甫》:“虽不出国门,而天下名碁,无不知其名氏者。” 清 袁枚 《续新齐谐·乩仙》:“其于梦美魂酣时觅我,不呼名氏,恐疑畏之顿生。”  ——《漢語大詞典》
多 duō《國語辭典》

多 [ duō ]

  1. 丰富、不少。如:「多事之秋」、「友直、友谅、友多闻。」《文选·潘岳·杨荆州诔》:「多才丰艺,强记洽闻。」
  2. 有余。如:「一年多」、「十万多人」。
  1. 经常。如:「多读多写」。《文选·孔融·荐祢衡表》:「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2. 非常。表程度高。如:「多谢」、「好得多」、「快得多」。
  3. 大部分。表数量大。《孟子·梁惠王下》:「诸侯多谋伐寡人者。」《洛阳伽蓝记·卷四·法云寺》:「王侯第宅,多题为寺。」
  4. 过分、不必要。如:「多疑」、「多管闲事」。
  5. 只、只是。《论语·子张》:「多见其不知量也。」唐·徐凝〈独住僧〉诗:「多应独住山林惯,唯照寒泉自剃头。」
  1. 称美、称赞。《史记·卷一○○·季布传》:「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汉书·卷六八·霍光传》:「众庶莫不多光。」
  2. 胜、超过。明·汤显祖《紫箫记·第一○出》:「想他才似相如,貌多王粲。」
  1. 姓。如商代有多父鼎。

多 [ duó ]

  1. 何等、如何。表疑问、感叹的语气。如:「多好」、「多高」、「带大一个孩子是多么不容易啊!」
五雅 wǔ yǎ
五种古代小学训诂书的合称。 明 毕效钦 汇刻《尔雅》《释名》《广雅》《埤雅》《尔雅翼》五部小学训诂书,称为“五雅”; 明 郎奎金 易《尔雅翼》《小尔雅》,改称《释名》《逸雅》,亦名《五雅》。  ——《漢語大詞典》
未 wèi《國語辭典》

未 [ wèi ]

  1. 地支的第八位。
  2. 时辰名。约当下午一点到三点。
  3. 姓。如汉代有未央。
  1. 不。表示否定的意思。如:「火车误点了,所以未能准时到达。」唐·温庭筠〈杨柳〉诗八首之八:「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
  2. 没有。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聊斋志异·卷六·萧七》:「有幼女未字,欲充下陈,幸垂援拾。」
  3. 放于句末,表示疑问的意思。相当于「否」。唐·王维〈杂诗〉三首之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诗:「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尽 ( 儘 盡 ) jìn/jǐn《國語辭典》
  1. 「盡 」的異體字。
釐 lí/xǐ/xī《國語辭典》

厘 [ lí ]

  1. 量词:➊ ​ 计算长度的单位。公制一厘等于千分之一公尺。➋ ​ 计算地积的单位。一厘等于百分之一亩。➌ ​ 计算重量的单位。一厘等于千分之一两。➍ ​ 计算利率的单位。年利率一厘是本金的百分之一,月利率一厘是本金的千分之一。
  2. 寡妇。《文选·张协·七命》:「茕厘为之擗摽,孀老为之呜咽。」通「嫠」。
  3. 姓。如五胡十六国时后秦有厘艳。
  1. 治理。《书经·尧典》:「允厘百工,庶绩咸熙。」汉·孔安国·传:「厘,治。工,官。」《资治通鉴·卷一七一·陈纪五·宣帝太建六年》:「群臣表请,累旬乃止。命太子总厘庶政。」
  2. 改正、改变。《后汉书·卷三四·梁统传》:「议者以为隆刑峻法,非明王急务,施行日久,岂一朝所厘?」《梁书·卷三八·贺琛传》:「今若厘其风而正其失,易于反掌。」
  3. 赐予。《诗经·大雅·既醉》:「其仆维何?厘尔女士。」汉·毛亨·传:「厘,予也。」

厘 [ xī ]

  1. 福气、吉祥。如:「春厘」、「恭贺年厘」。《史记·卷一○·孝文本纪》:「今吾闻祠官祝厘,皆归福朕躬,不为百姓,朕甚愧之。」南朝梁·萧统〈陶渊明集序〉:「或怀厘而谒帝,或披褐而负薪。」通「禧」。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