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长大抚头颅,壮怀未豁达。

洪繻清代〕《旅地寒风感怀

北风吹如铁,一夜寒冰结。万山草木枯,十里笮桥折。

路上无行人,行人马啼齧。尘壒扑天黄,日色入云灭。

村径十三条,条条沙断绝。回首蓟北山,无此霜凛冽。

曲腰寒起粟,龟手冻欲裂。磨砚池水乾,扫阶雪地洁。

佩剑霜有棱,熏笼火不爇。窗外问梅花,冲寒未吐蘖。

踟蹰顾行旌,迢遰犹难发。岁月叹蹉跎,谋生计已拙!

长大抚头颅,壮怀未豁达。抑郁在人间,貂裘苦难脱!

意气百尺楼,风尘受颠越。今古几英雄,销磨嗟未歇。

我亦失路人,同声一呜咽!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长大头颅壮怀豁达

长大(長大)cháng dà
(1).体貌高大壮伟。《国语·晋语九》:“ 瑶 之贤於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鬢长大则贤。”《史记·淮阴侯列传》:“ 淮阴 屠中少年有侮 信 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宋 苏舜钦 《答宋太祝见赠》诗:“丈夫气刚精,不必在长大。” 沙汀 《替身》:“保长有三十岁,又长大,又结实。”
(2).指体貌高大壮伟的人。《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命太尉,赞桀俊,遂贤良,举长大。” 孔颖达 疏:“经云举长大者,谓用长大之人。故 王肃 云:‘举形貌壮大者。’”  ——《漢語大詞典》
抚 ( 撫 ) fǔ
抚 [ fǔ ]
  1. 慰问:~恤(安慰和周济)。~慰。安~。~爱。
  2. 扶持,保护:~养成人。
  3. 轻轻地按着:~摩。~摸。~琴(弹琴)。~今追昔。
  4. 同“拊”。
头颅(頭顱)tóu lú
(1).亦作“ 头卢 ”。骷髅。《战国策·秦策四》:“刳腹折颐,首身分离,暴骨草泽,头颅僵仆,相望於境。” 鲍彪 注:“颅,首骨。”《汉书·武五子传赞》:“暴骨 长城 之下,头卢相属於道。” 颜师古 注:“卢,頟骨也。” 清 阎尔梅 《题剑阁》诗:“徧地头颅生鬼火,空村瓦砾絶人烟。”
(2).脑袋。《后汉书·袁绍传》:“卿头颅方行万里,何席之为!” 宋 贺铸 《题汉阳招真亭》诗:“玄津炼出太阳酥,丰茸胎髮蒙头颅。”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十一:“吾二人头颅,儻再落幺么手,如国体何?” 何香凝 《回忆廖仲恺》一:“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得 中华 史上名。”  ——《漢語大詞典》
壮怀(壯懷)zhuàng huái
豪壮的胸怀。 唐 韩愈 《送石处士赴河阳幕》诗:“风云入壮怀,泉石别幽耳。” 宋 辛弃疾 《贺新郎》词:“我辈从来文字饮,怕壮怀激烈须歌者。” 明 张煌言 《海上》诗之一:“浩气填胸星月冷,壮怀裂髮鬼神愁。” 清 龚自珍 《别直隶布政使同年托公》诗:“三十年华四牡騑,每谈宦辙壮怀飞。”  ——《漢語大詞典》
未 wèi《國語辭典》

未 [ wèi ]

  1. 地支的第八位。
  2. 时辰名。约当下午一点到三点。
  3. 姓。如汉代有未央。
  1. 不。表示否定的意思。如:「火车误点了,所以未能准时到达。」唐·温庭筠〈杨柳〉诗八首之八:「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
  2. 没有。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聊斋志异·卷六·萧七》:「有幼女未字,欲充下陈,幸垂援拾。」
  3. 放于句末,表示疑问的意思。相当于「否」。唐·王维〈杂诗〉三首之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诗:「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豁达(豁達)huò dá
(1).通敞。 三国 魏 刘桢 《公宴诗》:“华馆寄流波,豁达来风凉。” 唐 刘禹锡 《游桃源一百韵》:“依微闻鸡犬,豁达值阡陌。” 清 刘大櫆 《浮山记》:“有洞穹然跨峰之脊,左右豁达。”
(2).通达晓畅。 元 戴表元 《洪潜甫诗序》:“始时 汴梁 诸公言诗,絶无 唐 风,其博赡者谓之 义山 ,豁达者谓之 乐天 而已矣。”
(3).规模宏大。 唐 高适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诗之十:“ 禹 功本豁达, 汉 跡方因循。”
(4).胸襟开阔;豪爽大方。 唐 高适 《崔司录宅燕大理李卿》诗:“豁达常推海内贤,殷勤但酌樽中酒。”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一:“ 太祖 聪明豁达,知人善任。”《红楼梦》第五回:“那 宝釵 却又行为豁达,随分从时。”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正如 中国 所谓叛道,人羣共弃,艰于置身,非强怒善战豁达能思之士,不任受也。”
(5).通脱。 唐 李颀 《赠张旭》诗:“ 张公 性嗜酒,豁达无所营。”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