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旌转风忽条,星扬光乍露。

卢宁明代〕《己酉入觐夜过鄱阳湖三十二韵

月黑鄱龙湖,无风不可渡。况复金飙鸣,搴帷逆浪溯。

舟浅行箧单,不任波涛吼。乾坤荡欲浮,蛟蜃纷以抪。

野霭蔽匡庐,玄云杂苍雾。彭泽隐无依,吴城渺难据。

横烟浩淼茫,恶少潜招聚。万境灭行踪,百丈迷牵步。

青岛无前期,黄湾宜早住。长年懒被嗔,晚宿畏逢怒。

翱翔课海歌,黾勉不敢诉。长庚没已深,七宿横空溯。

试险三十里,惊问生烦怖。天地一孤舟,进止浑无厝。

击楫矢中流,必济勿疑顾。况复觐天颜,迟我惇成裕。

戒徒罔复睡,束缚厚衣袽。望气备风妖,登楼理战具。

桡挥六鹢翰,箭耀九龙鞲。旌转风忽条,星扬光乍露。

帆高开水鸣,舟顺奔电赴。暖浪濯清蒲,晴洲俨芳杜。

鞋岛已脱尘,妆台若流婺。五鼓下龙城,马当报晨寤。

舟子贺同安,推窗慰鸥鹭。吏喜称再生,仆忻废朝哺。

君子仗皇灵,况复脩候度。海岳胥护持,忠信天所祚。

居常即甚荣,遇变亦孔固。不被鬼神猜,宁令蝄蟓忤。

所贵明达贤,抱正履夷素。珍重父母躯,无以河冰故。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旌 jīng《國語辭典》

旌 [ jīng ]

  1. 一种旗杆上装饰著五彩羽毛的旗子。《说文解字·㫃部》:「旌,游车载旌,析羽注旄首,所以精进士卒。」《礼记·曲礼上》:「武车绥旌,德车结旌。」唐·杜甫〈哀江头〉诗:「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2. 尊称他人的行踪。如:「文旌」、「行旌」。
  1. 表示、说明。《左传·定公元年》:「生不能事,死又离之,以自旌也。」《文选·张衡·思玄赋》:「旌性行以制珮兮,佩夜光与琼枝。」
  2. 表扬、表彰。《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以志吾过,且旌善人。」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诔碑》:「累其德行,旌之不朽也。」
转 ( 轉 ) zhuǎn/zhuàn/zhuǎi
转 [ zhuǎn ]
  1. 迁徙;流亡:老弱~乎沟壑。
  2. 不直接的,中间再经过别人或别的地方:~送。~达。~发。~运。周~。
  3. 改换方向:~弯。向左~。
  4. 改变位置:~移。
  5. 改变形势、情况:~败为胜。天气~睛。病情好~。
转 [ zhuàn ]
  1. 旋转:车轮飞~。
  2. 使旋转:~动地球仪。
  3. 围绕着一个中心运动:越陷越深绕着太阳~。
  4. 量词,旋转一圈为一转:绕了几十~。
  5. 量词,古代勋位每升一级称“一转”:“策勋十二~,赏赐百千强。”
转 [ zhuǎi ]
  1. [转文]指说话或写文章时有意不用通俗易懂的词句,而使用文言文词语以显高雅。
风 ( 風 ) fēng/fěng
风 [ fēng ]
  1. 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向。~速。~级。~险。~波(喻纠纷或乱子)。~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
  2. 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潮。~靡一时。~驰电掣。
  3.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气。~习。~物(某地特有的景物)。~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4. 消息,传闻:~传(chuán )(传闻)。闻~而动。
  5. 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景。~度。~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致。~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
  6. 指民歌、歌谣:国~(《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
  7. 中医学指某些疾病:~瘫。~湿。
  8. 姓。
风 [ fěng ]
◎ 古同“”,讽刺。
    忽 hū《國語辭典》

    忽 [ hū ]

    1. 不留心、不注意。如:「忽略」、「疏忽」。唐·魏征〈论时政疏〉:「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明·方孝孺〈深虑论〉:「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
    2. 轻视、瞧不起。汉·曹操〈表刘琮令〉:「蔑万里之业,忽三军之众。」唐·李白〈与韩荆州书〉:「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
    1. 突然。如:「忽喜忽忧」、「忽冷忽热」。唐·杜甫〈赠卫八处士〉诗:「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唐·白居易〈琵琶行〉:「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1. 快速的、一瞬间。如:「倏忽」。《左传·庄公十一年》:「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
    1. 姓。如明代有忽仲、忽明。
    条 ( 條 ) tiáo/tiāo
    条 [ tiáo ]
    1. 植物的细长枝:枝~。柳~儿。荆~。
    2. 泛称条形的东西:~子。面~儿。便(biàn)~儿。金~。铁~。
    3. 细长的形状:~形。~纹。~案。~几()。~凳。~幅(直挂的长条字画)。苗~。身~。
    4. 项目,分项目的:~例。~令。~文。~陈(a.分条叙述;b.旧时向上级分条陈述的文件)。
    5. 层次,秩序:~理。~贯。有~不紊。
    6. 量词。
    条 [ tiāo ]
       ◎ 挑取:“蚕月~叠”。
    星 xīng《國語辭典》

    星 [ xīng ]

    1. 宇宙中会发光或反射光的天体。如:「恒星」、「行星」、「哈雷彗星」、「月明星稀」。唐·杜甫〈旅夜书怀〉诗:「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李商隐〈常娥〉诗:「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2. 比喻细碎或发亮的东西。如:「油星水点」、「眼冒金星」。唐·孟郊〈寒溪〉诗九首之四:「篙工磓玉星,一路随迸萤。」
    3. 比喻为人所崇拜、注目,或是某事的主要人物。如:「歌星」、「明星」、「影视红星」、「救星」、「寿星」。
    4. 镶在秤杆上,用以标志斤、两、钱的小点。如:「秤星」。唐·贾岛〈赠牛山人〉诗:「凿石养蜂休买蜜,坐山秤药不争星。」
    5. 姓。如春秋时有星子韦。
    1. 细微、细小。如:「零星」、「星火燎原」。唐·卢照邻〈晚渡渭桥寄示京邑游好〉诗:「长虹掩钓浦,落雁下星洲。」
    2. 色白如星。南朝齐·谢朓〈咏风诗〉:「时拂孤鸾镜,星鬓视参差。」
    1. 量多且四处散布。如:「星罗棋布」。《文选·班固·西都赋》:「列卒周匝,星罗云布。」
    2. 如流星般疾速。《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舳舻千里,星奔电迈,俄然行至。」晋·潘岳〈世祖武帝皇帝诔〉:「羽檄星驰,钲鼓日戒。
    扬 ( 揚 ) yáng
    扬 [ yáng ]
    1. 簸动,向上播散:~水。~场(cháng )。~汤止沸。
    2. 高举,向上:~手。~帆。趾高气~。~眉吐气。
    3. 在空中飘动:飘~。
    4. 称颂,传播:~言。~威。颂~。~弃。~名。
    5. 姓。
    光 guāng《國語辭典》

    光 [ guāng ]

    1. 能由视觉器官接收,使人察觉物体存在的电磁辐射。如:「日光」、「灯光」。
    2. 荣耀、名誉。如:「为国争光」。《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邦家之光。」
    3. 景色。如:「风光」、「观光」、「春光明媚」。
    4. 时间。如:「光阴」、「时光」。唐·李白〈前有一樽酒行〉二首之一:「青轩桃李能几何?流光欺人忽蹉跎。」
    5. 恩惠、好处。常用在客套话。如:「沾光」、「叨光」。《红楼梦·第二二回》:「明儿就这样行,也叫他们借咱们的光儿。」
    6. 姓。如晋代有光逸。
    1. 彰显、发扬。《文选·诸葛亮·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2. 裸露。如:「光著脚丫子」、「光著身子」。
    1. 明亮。如:「光天化日」。《文选·扬雄·羽猎赋》:「若光若灭者,布乎青林之下。」
    2. 平滑。如:「光滑」。唐·韩愈〈进学解〉:「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1. 完、尽。如:「吃光」、「用光」、「花光」。
    2. 仅、只。如:「光说不做」。《红楼梦·第一○一回》:「也不光为我,就是太太听见 也喜欢。」
    3. 对人说的客套话。如:「欢迎光临」。
    乍 zhà《國語辭典》

    乍 [ zhà ]

    1. 突然。《孟子·公孙丑上》:「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唐·白居易〈琵琶行〉:「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2. 初、刚刚。如:「乍暖还寒」、「新来乍到」、「霪雨乍晴」。
    3. 暂时。《文选·孔稚珪·北山移文》:「乍回迹以心染,或先贞而后黩。」
    4. 怎、哪。《西游记·第三三回》:「乍想到了此处,遭逢魔障,又被他遣山压了。」
    1. 因害怕而颤抖。元·无名氏《鸳鸯被·第二折》:「不由我意张狂,心惊乍。」
    2. 壮著、放大。《红楼梦·第六七回》:「那兴儿听见这个声音儿,早已没了主意了,只得乍著胆子进来。」
    露 lòu/lù《國語辭典》

    露 [ lù ]

    1. 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而凝结成的小水珠。《楚辞·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唐·杜甫〈月夜忆舍弟〉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 芳香可饮的酒或液体。如:「玫瑰露」、「果子露」。
    3. 姓。如汉代有露平。
    1. 表现、显现。如:「显露」、「表露」、「暴露」、「原形毕露」。

    露 [ lòu ]

    1. 显现。如:「露出马脚」、「衣角外露」。
    2. 泄漏。如:「露了口风」。《后汉书·卷七一·皇甫嵩传》:「角等知事已露,晨夜驰敕诸方,一时俱起。」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