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汲古 jí gǔ
谓钻研或收藏古籍、古物,如汲水于井。 唐 韩愈 《秋怀诗》之五:“归愚识夷涂,汲古得脩綆。” 明 何景明 《水营墅治田圃种树》诗:“汲古缀遗言,欣焉秉柔翰。”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梦幻·司马达甫》:“汲古不倦,常收藏 汉 铜印谱最多。” ——《漢語大詞典》
缀 ( 綴 ) zhuì
缀 [ zhuì ]
- 缝:补~。~上几针。
- 连接:连~。~文(即作文章)。~辞。~集。~辑。笔不停~。
- 装饰:点~。
遗言(遺言)yí yán
(1).临终的话。《左传·襄公十四年》:“ 楚子囊 还自伐 吴 ,卒。将死,遗言谓 子庚 :‘必城 郢 。’”《新唐书·高俭传》:“ 长孙无忌 伏马前,陈 士廉 遗言,乞不临丧。”《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今染病危急,万一不好,有甚遗言回覆父母?”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一章二:“死时留下几句哀切的遗言:‘如此国家,如此社会,如此自身,无能为力矣。’”
(2).犹古训。《荀子·劝学》:“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汉 王粲 《公宴》诗:“古人有遗言,君子福所绥。” 清 朱仕琇 《送叶蔚文南归序》:“今通政 雷先生 服 孔子 遗言,能自得其志。”
(3).遗漏之语,不尽之言。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道要在斯,无有遗言。”
(4).留传下来的说法;古词语。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四:“故今世或谓蚕为女儿者,是古之遗言也。” 章炳麟 《文学说例》:“语有恶其冗长,而施用遗言,则一二字可了者,于势固最为径便。” ——《漢語大詞典》
(2).犹古训。《荀子·劝学》:“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汉 王粲 《公宴》诗:“古人有遗言,君子福所绥。” 清 朱仕琇 《送叶蔚文南归序》:“今通政 雷先生 服 孔子 遗言,能自得其志。”
(3).遗漏之语,不尽之言。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道要在斯,无有遗言。”
(4).留传下来的说法;古词语。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四:“故今世或谓蚕为女儿者,是古之遗言也。” 章炳麟 《文学说例》:“语有恶其冗长,而施用遗言,则一二字可了者,于势固最为径便。” ——《漢語大詞典》
欣 xīn《國語辭典》
欣 [ xīn ]
动- 悦服、爱戴。《国语·晋语二》:「庶几曰诸侯义而抚之,百姓欣而奉之,国可以固。」
- 喜乐。如:「欣慰」、「欣然忘忧」。《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 姓。如五代时有欣彪。
焉 yān《國語辭典》
焉 [ yān ]
代- 指示代名词,之、彼、这里。如:「心不在焉」。《论语·卫灵公》:「众好之,必察焉。」
- 疑问代名词。《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 岂、如何。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论语·先进》:「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且夫齐楚之事又焉足道邪!」
- 相当于「于」。《孟子·尽心上》:「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
- 承接上文,以表示后果。相当于「乃」、「就」。《墨子·兼爱上》:「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 语气词,置句末:➊ 表示肯定。相当于「也」、「矣」。唐·柳宗元〈封建论〉:「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➋ 表示疑问。相当于「耶」、「呢」。《史记·卷六一·伯夷传》:「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➌ 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史记·卷一○二·张释之传》:「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
- 表示状态,用于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相当于「然」、「样子」。如:「与我心有戚戚焉。」《书经·秦誓》:「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论语·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秉 bǐng《國語辭典》
秉 [ bǐng ]
名- 成把、成束的谷物。《说文解字·又部》:「秉,禾束也。」《诗经·小雅·甫田》:「彼有遗秉,此有滞穗。」梁·范缜〈神灭论〉:「岂不以僧有多稌之期,友无遗秉之报?」
- 量词。古代计算容量的单位。十六斛为「一秉」。《集韵·上声·梗韵》:「秉,或曰粟十六斛为秉。」《论语·雍也》:「冉子与之粟五秉。」
- 权柄。《管子·小匡》:「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史记·卷七九·范 睢蔡泽传》:「吾闻先生相李兑,曰『百日之内持国秉』,有之乎?」通「柄」。
- 姓。如汉代有秉宽。
- 用手执握。《文选·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 保持、坚持。唐·皇甫冉〈太常魏博士远出贼庭江外相逢因叙其事〉诗:「秉节身常苦,求仁志不违。」元·刘时中〈端正好·众生灵遭魔障套·三煞〉:「这相公主见宏深,秉心仁恕。」
- 主持、掌握。《诗经·小雅·节南山》:「秉国之均,四方是维。」《新唐书·卷八四·李密传》:「(王儒信)劝让自为大冢宰,总秉众务,收密权。」
- 根据、依循。如:「秉公处理」。
柔翰 róu hàn
指毛笔。《文选·左思〈咏史〉》:“弱冠弄柔翰,卓犖观羣书。” 刘良 注:“柔翰,笔也。” 唐 韦应物 《过昭国里故第》诗:“柔翰全分意,芳巾尚染泽。” 明 何景明 《水营墅治田圃种树》诗:“汲古缀遗言,欣焉秉柔翰。” 清 曹寅 《雨中病起读诗馆诸公见寄》诗:“嗟哉把柔翰,我俗何时除?”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