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宦而巧取,较盗尤暴。

洪亮吉清代〕《戒子书

九垓之内,人同蛾多。不自僇力,资生则那。东邻歌钟,北寺击鼓。

严霜入门,响亦凄楚。人以为欢,我以为苦。欲贻子金,我不为盗。

宦而巧取,较盗尤暴。凿楹有蠹,穿径有萤。益人神知,照我汗青。

疗贫之术,不出户庭。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宦 huàn《國語辭典》

宦 [ huàn ]

  1. 为官。《说文解字·宀部》:「宦,仕也。」《左传·宣公二年》:「及成公即位,乃宦卿之适子而为之田,以为公族。」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年二十八,始宦。」
  1. 官吏。如:「官宦」。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婿身名宦,尽不减峤。」《红楼梦·第四回》:「这个被打之人乃是本地一个小乡宦之子,名唤冯渊。」
  2. 太监。如:「宦官」。《新唐书·卷一一六·王綝传》:「自石门还,政一决宰相,群宦不平,构藩镇内胁天子。」《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夫以中才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慨之士乎!」
而 ér《國語辭典》

而 [ ér ]

  1. 两颊上的毛。《说文解字·而部》:「而,须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梓人》:「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你。《诗经·大雅·桑柔》:「嗟尔朋友,予岂不知而作!」《左传·定公十四年》:「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
  2. 我。《战国策·赵策一》:「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聂政传》:「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
  1. 至、到。如:「自南而北」、「自壮而老」。
  2. 能、可以。《战国策·齐策六》:「齐多知而解此环不?」《淮南子·原道》:「行柔而刚,用弱而强。」
  1. 之、的。《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淮南子·人间》:「虞之与虢,相恃而势也。」
  2. 以。如:「从今而后」、「自此而下」。《易经·系辞上》:「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孟子·尽心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
  1. 才、始。表时间。《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
  2. 犹。《论语·阳货》:「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孟子·告子下》:「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1. 和、与。《论语·雍也》:「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哀乐而乐哀,皆丧心也。」
  2. 并且。《书经·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哲而惠,何忧乎驩兜?」《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 则、就。《易经·系辞下》:「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左传·襄公十八年》:「诸侯方睦于晋,臣请尝之。若可,君而继之。」
  4. 如、若。《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5. 因而、所以。《左传·成公八年》:「谓汶阳之田,敝邑之旧也,而用师于齐,使归诸敝邑。」汉·刘向《说苑·卷一九·修文》:「情动于中,而形于声。」
  6. 然而、但是、却。表转折之意。《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孟子·离娄下》:「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
  7. 尚且。《庄子·天道》:「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况之道乎?」《淮南子·人间》:「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1. 用于句末,相当于「兮」、「罢了」。《诗经·齐风·著》:「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2. 用于句首,相当于「岂」、「难道」。《论语·颜渊》:「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昭公十三年》:「诸侯事晋,未敢携贰,况卫在君之宇下,而敢有异志?」
  3. 用于形容词或副词的语尾,无义。《左传·文公十七年》:「铤而走险,何能择?」
巧 qiǎo《國語辭典》

巧 [ qiǎo ]

  1. 高妙、灵活、聪慧。如:「灵巧」、「巧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 美好。《诗经·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3. 技艺精妙。如:「巧手」、「巧工」。汉·王充《论衡·自纪》:「大简必有大好,良工必有不巧。」唐·秦韬玉〈贫女〉诗:「敢将十指夸偏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4. 虚伪不实。如:「花言巧语」。《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唐·白居易〈新乐府·天可度〉:「但见丹诚赤如血,谁知伪言巧似簧。」
  1. 精妙的技能、才艺。如:「乞巧」。《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
  1. 恰好。如:「凑巧」、「碰巧」、「巧遇」。
  2. 狡诈、虚伪。如:「巧辩」、「巧立名目」。唐·韩愈〈答刘秀才论史书〉:「巧造语言,凿空构立。」
取 qǔ《國語辭典》

取 [ qǔ ]

  1. 拿。如:「取款」、「各取所需」、「探囊取物」。唐·常建〈宿五度溪仙人得道处〉诗:「前溪遇新月,聊取玉琴弹。」
  2. 得到。如:「取乐」、「取暖」、「取信于人」。
  3. 接受、收受。如:「分文不取」。《孟子·离娄下》:「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
  4. 捕捉。《诗经·豳风·七月》:「取彼狐貍,为公子裘。」
  5. 选择。如:「取士」、「取景」、「取道」、「取名」。《三国演义·第六三回》:「统令魏延为先锋,取南小路而进。」
  6. 求、寻求。如:「自取灭亡」。《文选·张衡·西京赋》:「列爵十四,竞媚取荣。」
  7. 迎娶。《诗经·豳风·伐柯》:「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史记·卷三三·鲁周公世家》:「庄公取齐女为夫人曰哀姜。」通「娶」。
  1. 置于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进行。唐·杜秋娘〈金缕衣〉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1. 姓。如宋代有取希作。
较 ( 較 ) jiào
较 [ jiào ]
  1. 比:~量(liàng )。~劲(亦作“叫劲”)。比~。计~。
  2. 对比着显得更进一层的:成绩~佳。
  3. 明显:~然(显明)。彰明~著。
  4. 大旨,大概:~略。
盗 ( 盜 ) dào
盗 [ dào ]
  1. 偷窃,用不正当的手段营私或谋取:~窃。~贼。~伐。~掘。~运。~卖。~用。~名欺世(亦称“欺世盗名”)。
  2. 偷窃或抢劫财物的人:海~。强~。窃国大~。
尤 yóu《國語辭典》

尤 [ yóu ]

  1. 怨恨、責怪。《詩經·鄘風·載馳》:「許人尤之,眾穉且狂。」《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
  2. 親近、喜愛。唐·羅隱〈春中湘中題岳麓寺僧舍〉詩:「欲共高僧話心跡,野花芳草奈相尤。」宋·柳永〈如魚水·帝里疏散〉詞:「共綠蟻,紅粉相尤。」
  1. 更加、格外。《史記·卷一·五帝本紀·太史公曰》:「余并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抑又聞之,古者重冠禮,將以責成人之道,是聖人所尤用心者也。」
  1. 特異。唐·韓愈〈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
  2. 過失。《詩經·小雅·四月》:「廢為殘賊,莫知其尤。」《論語·為政》:「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3. 姓。如宋代有尤鶴。
暴 bào/pù《國語辭典》

暴 [ bào ]

  1. 急遽、猛烈。《说文解字·日部》:「暴,疾有所趣也。」《诗经·邶风·终风》:「终风且暴,顾我则笑。」汉·郑玄·笺:「暴,疾也。」
  2. 欺凌。《荀子·性恶》:「则夫彊者害弱而夺之,众者暴寡而哗之。」
  3. 毁坏、蹧蹋。如:「暴殄天物」、「自暴自弃」。
  4. 空手搏斗。《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宋·邢昺·疏:「空手搏虎为暴虎。」
  5. 鼓起、突出。如:「他气得头上的青筋都暴出来了。」
  1. 残酷凶恶。如:「残暴」、「暴虐」、「暴行」。
  2. 急躁的。《荀子·彊国》:「威有三:有道德之威者,有暴察之威者,有狂妄之威者。」唐·杨倞·注:「暴察,谓暴急严察也。」
  3. 急骤的、猛烈的。如:「暴风」、「暴雨」、「暴饮暴食」。
  1. 姓。战国时韩国有暴鸢,汉代有暴胜之。

暴 [ pù ]

  1. 晒。《孟子·滕文公上》:「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同「曝 」。
  2. 显露。宋·苏洵〈六国论〉:「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