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连朝倚枕,熏笼偎暖罗袖。

赵我佩清代〕《百字令 病中有感

重帘皱影,卷流苏百结,帐绡凉透。翠被轻寒浑似水,又是点灯时候。

鸟妒花愁,云痴雨怨,都把良宵负。连朝倚枕,熏笼偎暖罗袖。

因甚终日恹恹,只缘肝病,不为伤春瘦。藕臂松金肩削玉,腮际红霞非旧。

懒启湘奁,慵抛画谱,闲却纱窗绣。晚妆无力,泪痕界破眉柳。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连朝熏笼罗袖

连朝(連朝)lián zhāo
犹连日。 唐 杜甫 《奉赠卢参谋》诗:“説诗能累夜,醉酒或连朝。” 元 戴表元 《招子昂饮歌》:“不见朱楼高到天,凤簫龙管连朝起。” 清 魏源 《天台石梁雨后观瀑歌》:“我来正值连朝雨,两崖逼束风愈怒。”  ——《漢語大詞典》
倚 yǐ《國語辭典》

倚 [ yǐ ]

  1. 靠、斜靠。如:「倚门而望」。《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2. 依仗、仗恃。如:「倚势欺人」。《书经·君陈》:「无依势作威,无倚法以削。」《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灌夫亦倚魏其而通列侯宗室为名高。」
  3. 偏斜、侧偏。如:「不偏不倚」。《礼记·中庸》:「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4. 随著、配合。《史记·卷一○二·张释之传》:「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宋·苏轼〈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枕 zhěn《國語辭典》

枕 [ zhěn ]

  1. 睡卧时头颈部所垫的东西。如:「凉枕」。《说文解字·木部》:「枕,卧所以荐首者。」《诗经·陈风·泽陂》:「寤寐无为,辗转伏枕。」《资治通鉴·卷二七○·后梁纪五·均王贞明五年》:「镠自少在军中,夜未尝寐,倦极则就圆木小枕。」
  2. 鱼头中似丁形的骨头。《尔雅·释鱼》:「鱼枕谓之丁。」晋·郭璞·注:「枕,在鱼头骨中,形似篆书丁字,可作印。」
  1. 垫在底下的。如:「枕木」。

枕 [ zhèn ]

  1. 用枕头或其他东西垫头。如:「枕戈待旦」。《论语·述而》:「曲肱而枕之。」
  2. 依傍、邻靠。《汉书·卷六四·严助传》:「南近诸越,北枕大江。」《新唐书·卷三七·地理志一》:「京城前直子午谷,后枕龙首山。」
熏笼(熏籠)xūn lóng
亦作“燻笼”。 一种覆盖于火炉上供熏香、烘物和取暖用的器物。《太平御览》卷七一一引《东宫旧事》:“太子纳妃,有漆画手巾熏笼二,条被熏笼三。” 唐 王昌龄 《长信秋词》之一:“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前蜀 薛昭蕴 《醉公子》词:“床上小燻笼, 韶州 新退红。”《红楼梦》第五一回:“ 晴雯 只在熏笼上围坐。” 郁达夫 《日本竹枝词》之七:“紈扇秋来惹恨多,熏笼斜倚奈愁何?”  ——《漢語大詞典》
偎 wēi《國語辭典》

偎 [ wēi ]

  1. 傍著、靠著。如:「依偎」。唐·温庭筠〈南湖〉诗:「野船著岸偎春草,水鸟带波飞夕阳。」元·关汉卿《五侯宴·第三折》:「偎山靠水安营寨,扫荡贼兵建勋劳。」
  2. 安慰、劝诱,带有哄骗的意思。《警世通言·卷二二·宋小官团圆破毡笠》:「只怕女儿不肯,须是缓缓的偎他。」
暖 nuǎn《國語辭典》

暖 [ nuǎn ]

  1. 温和、温暖。如:「春暖花开」。《墨子·节用中》:「冬服绀緅之衣,轻且暖。」宋·欧阳修〈采桑子·春深雨过西湖好〉词:「蝶乱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然。」
  1. 使冷的变温热。如:「暖酒」、「把手伸过来暖一下。」

暖 [ xuān ]

  1. 参见「[[暖暖」、「暖姝]]」条。
罗袖(罗袖)
唐 张易之 出塞 谁堪坐秋思,罗袖拂空床。
唐 沈佺期 李员外秦援宅观妓 玉钗翠羽饰,罗袖郁金香。
唐 张说 咏镜 倘蒙罗袖拂,光生玉台上。
唐 李白 相和歌辞 白头吟二首 其二 赠君表相思,罗袖幸时拂。
唐 白居易 闲居 金羁骆马近卖却,罗袖柳枝寻放还。
唐 杜牧 寄远 向春罗袖薄,谁念舞台风。
唐 牛峤 杂曲歌辞 其一 杨柳枝 解冻风来末上青,解垂罗袖拜卿卿。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 其三十五 罗袖盛梅子,金鎞挑笋芽。  ——《骈字类编》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