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级陟台端,振衣出山杪。
李宪噩〔清代〕《再过浯溪登峿台示闲云》
披寻爱名迹,登览及春晓。拾级陟台端,振衣出山杪。
澄湘照初日,楚山正缭绕。已辞桂岭深,还望洞庭渺。
临高一洒然,俯仰畅襟抱。前踪何蹙蹙,漫游但草草。
方寸苟未广,近视亦难了。俗儒登泰山,岂复中原小?
从知古贤达,常令胸次浩。与君游浯溪,慎莫羞元老。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拾级(拾級)shè jí
逐级登阶。《礼记·曲礼上》:“拾级聚足,连步以上。” 郑玄 注:“谓前足躡一等,后足从之併。” 唐 颜师古 《匡谬正俗》卷三:“拾级聚足,此言升阶歷级,每一级则并足,然后更登也。” 清 黄轩祖 《游梁琐记·剑术》:“但闻空中搏击声,众拾级窥之。” 曹靖华 《飞花集·风物还是东兰好》:“她穿云钻雾,拾级而上。” ——《漢語大詞典》
陟 zhì《國語辭典》
陟 [ zhì ]
动- 登高、爬上。《诗经·周南·卷耳》:「陟彼高冈。」《后汉书·卷六七·党锢传·李膺传》:「陟岵瞻望,惟日为岁。」
- 升迁、进用。《文选·诸葛亮·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台端(臺端)tái duān
敬辞。称对方。 宋 欧阳修 《与程文简公书》:“屡烦台端,悚仄可知。” 清 曾国藩 《复胡润之书》:“闻台端剗除强暴不遗餘力,鄙怀欲取为伐柯之则。”
即台杂。《通典·职官六》:“侍御史之职有四,谓推、弹、公廨、杂事……臺内之事悉主之,号为臺端,他人尊之曰端公。”《新唐书·百官志三》:“侍御史六人……久次者一人知杂事,谓之杂端,殿中监察职掌、进名、迁改及令史考第,臺内事顓决,亦号臺端。”参见“ 臺杂 ”。 ——《漢語大詞典》
即台杂。《通典·职官六》:“侍御史之职有四,谓推、弹、公廨、杂事……臺内之事悉主之,号为臺端,他人尊之曰端公。”《新唐书·百官志三》:“侍御史六人……久次者一人知杂事,谓之杂端,殿中监察职掌、进名、迁改及令史考第,臺内事顓决,亦号臺端。”参见“ 臺杂 ”。 ——《漢語大詞典》
振衣 zhèn yī
抖衣去尘,整衣。《楚辞·渔父》:“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王逸 注:“去尘秽也。” 晋 陆机 《招隐诗》:“明发心不夷,振衣聊躑躅。” 唐 白居易 《偶作》诗之二:“日出起盥櫛,振衣入道塲。”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胭脂》:“急起篝灯,振衣冥索。” ——《漢語大詞典》
出山 chū shān
(1). 晋 谢安 神识沉敏,少有重名,高卧 东山 ,屡辟不出。及 桓温 请为司马,始出仕治事,终为朝廷重臣。见《晋书·谢安传》。后以“出山”比喻出仕或担任某种职务,从事某种事情。 宋 陈与义 《出山道中》诗:“避地时忽忽,出山意悠悠。”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科场·现任大臣子弟登第》:“ 文毅 即以是年冬出山再相矣。”《老残游记》第四回:“承两位过爱,兄弟总算有造化的了,只是目下尚无出山之志,将来如要出山,再为奉恳。” 巴金 《灭亡》:“然而亲戚朋友中有许多人觉得他有非常之才,不出山济世,未免可惜,也曾劝他出来做一点事。”
(2).谓在深山修行后重返人世。 唐 崔峒 《送真上人还兰若》诗:“出山逢乱世,乞食觉人稀。”《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 李清 ﹞方才想起:‘临出山时,仙长传授我的偈语,第二句道“听简而问”。’”
(3).冒出新山。由于部分地壳隆起或火山爆发而造成。 ——《漢語大詞典》
(2).谓在深山修行后重返人世。 唐 崔峒 《送真上人还兰若》诗:“出山逢乱世,乞食觉人稀。”《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 李清 ﹞方才想起:‘临出山时,仙长传授我的偈语,第二句道“听简而问”。’”
(3).冒出新山。由于部分地壳隆起或火山爆发而造成。 ——《漢語大詞典》
杪 miǎo《國語辭典》
杪 [ miǎo ]
名- 树枝末端。如:「木杪」、「树杪」。
- 末端、末尾。如:「岁杪」、「月杪」。南朝梁·吴均〈征客〉诗:「鞚中悬明月,剑杪照莲花。」
- 细微。《后汉书·卷二八下·冯衍传》:「阔略杪小之礼,荡佚人闲之事。」通「渺」。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