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因看草木曙光迟,始信蓬莱春昼永。

蓝智明代〕《题罗浮日观图

青牛老人眼如漆,曾上罗浮观海日。三更波浪涌金轮,五色云霞曜丹室。

是时海宇无纤埃,罡风不动天门开。赤乌刷羽影腾翥,六龙揽辔晃徘徊。

下视人寰皆梦境,西楼未转银河影。因看草木曙光迟,始信蓬莱春昼永。

归来化国望尧天,武陵庐阜清辉连。人生万事驹过隙,回首罗浮心惘然。

乾坤澒洞风尘起,振衣思入空青里。漱精亦足致神仙,曝背犹堪献天子。

春山茫茫多白云,大药功成弟子分。石崖夜绕龙虎气,玉佩晨朝鸾鹤群。

嗟我十年茅屋下,葵藿微忱空在野。临风却忆鲁阳戈,日斜更对方壶画。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草木曙光蓬莱春昼

因 yīn《國語辭典》

因 [ yīn ]

  1. 凭借、依据、利用。如:「因地制宜」、「因陋就简」。《金史·卷七七·宗弼传》:「宗弼乃因老鹳河故道开三十里通秦淮,一日一夜而成。」
  2. 承袭、沿袭。如:「因袭」。《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3. 增添、积累。《论语·先进》:「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史记·卷三○·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1. 原由、缘故。如:「起因」、「诱因」、「原因」、「成因」、「事出有因」、「前因后果」。
  1. 经由、透过。《史记·卷五八·梁孝王世家》:「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2. 由于。如:「因公出差」、「因事请假」。唐·李白〈崔秋浦柳少府〉诗:「因君树桃李,此地忽芳菲。」
  3. 乘、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此天之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1. 于是、从而。《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镜花缘·第四八回》:「惜湮没无闻,而哀群芳之不传,因笔志之。」
  1. 就、乃。《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看 kàn/kān《國語辭典》

看 [ kàn ]

  1. 視、瞧。如:「看見」、「收看」、「偷看」。唐·李白〈清平調〉三首之三:「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2. 觀賞。唐·杜甫〈宿府〉詩:「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唐·王建〈醉後憶山中故人〉詩:「遇晴須看月,鬥健且登樓。」(詩文中亦讀平聲)​
  3. 拜訪、探望。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荀巨伯遠看友人疾。」
  4. 對待。如:「另眼看待」、「刮目相看」。唐·高適〈詠史〉詩:「不知天下士,猶作布衣看。」(詩文中亦讀平聲)​
  5. 估量、觀察判斷。如:「你看這法子行得通嗎?」、「看來他真是被冤枉的!」
  6. 診治。《儒林外史·第一五回》:「請醫生看你尊翁的病。」
  7. 拿取。《醒世姻緣傳·第六四回》:「我流水叫徒弟看茶與他吃了。」
  1. 用在動詞之後,表示姑且試試的語氣。如:「想想看」、「等等看」、「試試看」。《水滸傳·第四二回》:「說的是。再仔細搜一搜看。」

看 [ kān ]

  1.  
  2. (一)​2.4.之讀音。
  3. 看守。如:「看門」、「看護」、「看守」。
草木 cǎo mù
(1).指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易·坤》:“天地变化,草木蕃。” 唐 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 太行 之阳有 盘谷 , 盘谷 之閒,泉甘而土肥,草木藂茂,居民鲜少。” 明 刘基 《〈悦茂堂诗〉序》:“故人不得其性则痛,鸟兽不得其性则瘏,草木不得其性则萎以枯。”
(2).指荒野。《韩非子·说疑》:“此十二人者,或伏死於窟穴,或槁死於草木,或飢饿於山谷,或沉溺於水泉。”
(3).比喻卑贱。多用作自谦之词。 唐 陈子昂 《谏刑书》:“臣草木微品,天恩降休,伏刻肌骨,不敢忘捨。” 宋 苏轼 《笏记》之一:“徒倾艸木之心,莫报乾坤之施。”  ——《漢語大詞典》
曙光 shǔ guāng
(1).黎明的阳光。 唐太宗 《除夜》诗:“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 明 高启 《御沟观鹅》诗:“白雪泛金塘,羣翻动曙光。” 丁玲 《阿毛姑娘》:“她趁着一点点曙光跑出家门。”
(2).比喻美好的前景。 鲁迅 《热风·随感录五十九》:“曙光在头上,不抬起头,便永远只能看见物质的闪光。”  ——《漢語大詞典》
迟 ( 遲 ) chí
迟 [ chí ]
  1. 慢,缓:~缓。~笨。~钝。~疑。~重(zhòng )。~滞。
  2. 晚:~到。~暮,~早。推~。延~。
  3. 姓。
始 shǐ《國語辭典》

始 [ shǐ ]

  1. 起点、开端。如:「周而复始」、「自始至终」。《孟子·梁惠王上》:「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礼记·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1. 方才、然后。如:「始告完成」、「始见成效」。唐·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2. 尝、曾。《庄子·齐物论》:「有以为未始有物者。」宋·王禹偁〈答张扶书〉:「吾观吏部之文,未始句之难道也。」
  3. 最初、当初。《左传·庄公十一年》:「始吾敬子,今子鲁囚也,吾弗敬子矣。」《史记·卷五四·曹相国世家》:「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

始 [ shì ]

  1. (一)​1.2.之又音。
信 xìn/shēn《國語辭典》

信 [ xìn ]

  1. 誠實不欺。如:「講信修睦」。《論語·為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2. 書札、書簡。如:「書信」、「平信」、「掛號信」。
  3. 消息、音訊。如:「音信」、「凶信」、「口信」。
  4. 使者、送信件的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司空鄭沖馳遣信就阮籍求文。」
  5. 符契、憑證。如:「印信」。《後漢書·卷九○·烏桓鮮卑傳》:「大人有所召呼,則刻木為信,雖無文字,而部眾不敢違犯。」
  6. 姓。如宋代有信世昌。
  1. 聽從、不懷疑。如:「相信」、「深信不疑」、「不可置信」。
  2. 敬仰、崇奉。如:「信奉」、「信教」。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正緯》:「至於光武之世,篤信斯術。」
  3. 知曉、知道。宋·晏殊〈漁家傲·畫鼓聲中昏又曉〉詞:「須信道,人間萬事何時了?」《聊齋志異·卷七·青蛾》:「我父母皆仙人,何可以貌信其年歲乎?」
  4. 連宿兩晚。如:「信宿」。《左傳·襄公十八年》:「信于城下而還。」晉·杜預·注:「信,再宿也。」
  1. 確實、的確、果真。《孟子·公孫丑上》:「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唐·柳宗元〈遊石角過小嶺至長烏村〉詩:「為農信可樂,居寵真虛榮。」
  2. 隨意、任憑。如:「信口開河」、「信手拈來」。唐·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信 [ shēn ]

  1. 伸直、舒展。《易經·繫辭下》:「往者屈也,來者信也。」《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乃欲卬首信眉,論列是非。」通「伸」。
  2. 陳述表白。《穀梁傳·隱公元年》:「春秋貴義而不貴惠,信道而不信邪。」通「申」。
蓬莱(蓬萊)péng lái
(1). 蓬莱山 。古代传说中的神山名。亦常泛指仙境。《史记·封禅书》:“自 威 、 宣 、 燕昭 使人入海求 蓬莱 、 方丈 、 瀛洲 ,此三神山者,其傅在 勃海 中。” 宋 陈师道 《晁无咎张文潜见过》诗:“功名付公等,归路在 蓬莱 。” 明 王錂 《春芜记·说剑》:“他本 蓬莱 仙种,偶然寄跡人间。”
(2).蓬蒿草莱。借指草野。《后汉书·文苑传下·边让》:“举英奇於仄陋,拔髦秀於蓬莱。”
(3).《后汉书·窦章传》:“是时学者称 东观 为 老氏 臧室,道家 蓬莱山 。”后因以指秘阁。 唐 杨炯 《登秘书省阁诗序》:“ 周王 羣玉 之山, 汉 帝 蓬莱 之室。” 宋 曾巩 《送郑州邵资政》诗:“雋游追幙府,高步集 蓬莱 。”
(4).指 蓬莱宫 。 唐 杜甫 《宿昔》诗:“宿昔 青门 里, 蓬莱 仗数移。”  ——《漢語大詞典》
春昼(春昼)
唐 白居易 江南喜逢萧九彻因话长安旧游戏赠五十韵 春昼提壶饮,秋林摘橘尝。
唐 杜牧 旧游 重寻春昼梦,笑把浅花枝。
宋 梅尧臣 春寒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宋 苏轼 渚宫 绿窗朱户春昼闭,想见深屋弹朱丝。
宋 张耒 题韩干马图 韩干写时国无事,绿树阴低春昼长。  ——《骈字类编》
永 yǒng《國語辭典》

永 [ yǒng ]

  1. 深长的、久远的。三国魏·阮籍〈咏怀〉诗八二首之一七:「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宋·苏轼〈和钱安道寄惠建茶〉诗:「雪花雨脚何足道,啜过始知真味永。」
  1. 恒久、久远。如:「永垂不朽」。《论语·尧曰》:「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精罔阆而飞扬兮,拾九天而永逝。」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