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大道 dà dào
(1).宽阔的道路。《列子·说符》:“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汉 班昭 《东征赋》:“遵通衢之大道兮,求捷径欲从谁?” 郭小川 《乡村大道》诗:“乡村大道呵,我爱你的长远和宽阔。”
(2).指正常的传播途径。 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小道快于大道,文件证实谣传。”
(3).正道;常理。指最高的治世原则,包括伦理纲常等。《礼记·礼运》:“ 孔子 曰:‘大道之行也,与 三代 之英, 丘 未之逮也,而有志焉。’”《汉书·司马迁传赞》:“又其是非颇繆於圣人,论大道则先 黄 老 而后六经。” 唐 柳宗元 《箕子碑》:“当 紂 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戒,圣人之言无所用。” 清 戴名世 《送许亦士序》:“当大道沦散,士不知学,而一、二腐儒小生,区区抱独守残,沦落於穷巖断壑之中者,徒为世所嗤笑谩侮。”
(4).指自然法则。《庄子·天下》:“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 三国 魏 嵇康 《释私论》:“物情顺通,故大道无违;越名任心,故是非无措也。”
(5).谓成仙之道。 唐 韦渠牟 《步虚词》诗之十:“大道何年学,真符比日催。”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吕岩》:“ 巖 既篤志大道,游览名山,至 太华 ,遇 云房 ,知为异人。”
(6).泛指很高的道行。 清 袁枚 《新齐谐·镜山寺僧》:“﹝ 钱塘 王孝廉 ﹞语其戚曰:‘予前世 镜山寺 僧某也,修持数十年几成大道。’” ——《漢語大詞典》
(2).指正常的传播途径。 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小道快于大道,文件证实谣传。”
(3).正道;常理。指最高的治世原则,包括伦理纲常等。《礼记·礼运》:“ 孔子 曰:‘大道之行也,与 三代 之英, 丘 未之逮也,而有志焉。’”《汉书·司马迁传赞》:“又其是非颇繆於圣人,论大道则先 黄 老 而后六经。” 唐 柳宗元 《箕子碑》:“当 紂 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戒,圣人之言无所用。” 清 戴名世 《送许亦士序》:“当大道沦散,士不知学,而一、二腐儒小生,区区抱独守残,沦落於穷巖断壑之中者,徒为世所嗤笑谩侮。”
(4).指自然法则。《庄子·天下》:“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 三国 魏 嵇康 《释私论》:“物情顺通,故大道无违;越名任心,故是非无措也。”
(5).谓成仙之道。 唐 韦渠牟 《步虚词》诗之十:“大道何年学,真符比日催。”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吕岩》:“ 巖 既篤志大道,游览名山,至 太华 ,遇 云房 ,知为异人。”
(6).泛指很高的道行。 清 袁枚 《新齐谐·镜山寺僧》:“﹝ 钱塘 王孝廉 ﹞语其戚曰:‘予前世 镜山寺 僧某也,修持数十年几成大道。’” ——《漢語大詞典》
若 ruò/rě《國語辭典》
若 [ ruò ]
名- 一种香草。《楚辞·屈原·九章·惜往日》:「自前世之嫉贤兮,谓蕙若其不可佩。」唐·陆龟蒙〈美人〉诗:「犹欲悟君心,朝朝佩兰若。」
- 姓。如汉代有若章。
- 顺从。《左传·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
- 及、比得上。《国语·晋语五》:「病未若死,祗以解志。」《论语·学而》:「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 奈。《左传·僖公十五年》:「寇深矣,若之何?」
- 如果、假如,表示假设。《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
- 至于,表示另提一件事。《孟子·梁惠王上》:「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荀子·劝学》:「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 或、或者,表示选择。《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红楼梦·第七四回》:「将镜奁、妆盒、衾袱、衣包若大若小之物,一齐打开。」
- 乃、才。《国语·周语中》:「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
- 似、好像。如:「欣喜若狂」、「旁若无人」。《左传·定公四年》:「若闻蔡将先卫,信乎?」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九·禽部·杜鹃》:「其鸣若曰:『不如归去。』」
- 你、你的。《庄子·齐物论》:「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 如此、这样。《书经·大诰》:「尔知宁王若勤哉?」唐·白居易〈见敏中初到邠宁秋日登城楼诗诗中颇多乡思因以寄和〉诗:「望乡心若苦,不用数登楼。」
若 [ rě ]
- 参见「般若」、「兰若」等条。
沧海(滄海)cāng hǎi
(1).大海。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观德》:“故受命而海内顺之,犹众星之共北辰,流之宗沧海也。” 宋 苏轼 《清都谢道士真赞》:“一江春水东流,滔滔直入沧海。” 明 林鸿 《金鸡岩僧室》诗:“夜来沧海寒,梦遶波上月。” 瞿秋白 《赤都心史》九:“皓月落沧海,碎影摇万里。”
(2).我国古代对 东海 的别称。 三国 魏 曹操 《步出夏门行》:“东临 碣石 ,以观 沧海 。”《初学记》卷六引 晋 张华 《博物志》:“ 东海 之别有 渤澥 ,故 东海 共称 渤海 ,又通谓之 沧海 。”参见“ 东海 ”。
(3).神话中的海岛名。《海内十洲记·沧海岛》:“ 沧海岛 在 北海 中。地方三千里,去岸二十一万里,海四面绕岛,各广二千里,水皆苍色,仙人谓之 沧海 也。” ——《漢語大詞典》
(2).我国古代对 东海 的别称。 三国 魏 曹操 《步出夏门行》:“东临 碣石 ,以观 沧海 。”《初学记》卷六引 晋 张华 《博物志》:“ 东海 之别有 渤澥 ,故 东海 共称 渤海 ,又通谓之 沧海 。”参见“ 东海 ”。
(3).神话中的海岛名。《海内十洲记·沧海岛》:“ 沧海岛 在 北海 中。地方三千里,去岸二十一万里,海四面绕岛,各广二千里,水皆苍色,仙人谓之 沧海 也。” ——《漢語大詞典》
万古(萬古)wàn gǔ
(1).犹远古。《宋书·顾觊之传》:“皆理定於万古之前,事徵於千代之外。” 晋 葛洪 《抱朴子·勖学》:“故能究览道奥,穷测微言,观万古如同日,知八荒若户庭。” 明 陈子龙 《谒禹陵》诗:“万古终河洛,其咨永不忘。”
(2).犹万代;万世。形容经历的年代久远。《北齐书·文宣帝纪》:“﹝ 高洋 ﹞詔曰:‘朕以虚寡,嗣弘王业,思所以赞扬盛绩,播之万古。’” 唐 杜甫 《戏为六绝句》之二:“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明 李贽 《与梅衡湘书》:“若我边彼边各相戕伐,则边境常态,万古如一,何足掛齿牙耶!” 艾青 《芦笛·笑》:“如能捡得那样的一颗泪珠藏之枕畔,当比那捞自万丈的海底之贝珠更晶莹,更晶莹而彻照万古啊!”
(3).死亡的婉辞。 唐 裴羽仙 《哭夫》诗之二:“从此不归成万古,空留贱妾怨黄昏。”参见“ 千古 ”。 ——《漢語大詞典》
(2).犹万代;万世。形容经历的年代久远。《北齐书·文宣帝纪》:“﹝ 高洋 ﹞詔曰:‘朕以虚寡,嗣弘王业,思所以赞扬盛绩,播之万古。’” 唐 杜甫 《戏为六绝句》之二:“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明 李贽 《与梅衡湘书》:“若我边彼边各相戕伐,则边境常态,万古如一,何足掛齿牙耶!” 艾青 《芦笛·笑》:“如能捡得那样的一颗泪珠藏之枕畔,当比那捞自万丈的海底之贝珠更晶莹,更晶莹而彻照万古啊!”
(3).死亡的婉辞。 唐 裴羽仙 《哭夫》诗之二:“从此不归成万古,空留贱妾怨黄昏。”参见“ 千古 ”。 ——《漢語大詞典》
长 ( 長 ) cháng/zhǎng
长 [ cháng ]
- 两端的距离:~度。
- 长度大,与“短”相对,指空间,亦指时间:~短。~空。~短句(词的别名)。~夜(➊漫长的黑夜;➋喻黑暗的日子)。~风破浪(喻志趣远大)。~歌代哭(以歌代哭)。
- 优点,专精的技能:特~。专~。各有所~。
- 对某事做得特别好:他~于写作。
- 生长,成长:~疮。
- 增加:~知识。
- 排行第一的:~子。~兄。~孙。
- 辈分高或年纪大:~辈。~者。家~。
- 领导人;负责人:部~。校~。
澄清(澂清)chéng qīng
使变清。喻平治天下。《北史·儒林传·张彫武》:“帝亦深倚仗之,方委以朝政。 彫武 更以澂清为己任,意气自高。”
(1).渭肃清混乱局面。《后汉书·党锢传·范滂》:“ 滂 登车揽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元 文及翁 《贺新郎·西湖》词:“余生自负澄清志,更有谁、 磻溪 未遇, 傅巖 未起。” 朱德 《和郭沫若同志〈登尔雅台怀人〉》:“内忧外患澄清日,痛饮 黄龙 定约君。”
(2).引申为安定。 宋 司马光 《西斋》诗:“四境已澄清,还以书自怡。”
(3).清澈;明洁。 晋 陆云 《南征赋》:“闲夜冽以澄清,中原旷而曖昧。” 宋 苏轼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冯雪峰 《上饶集中营》第三部:“ 施珍 的脸上浮上微笑,显得特别的美丽、坚决和纯洁,她的眼睛平静澄清。”
(4).搞清楚;弄明白。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上》:“陛下不復澄清善恶,俱与忠臣尚书令 尹勋 等并时显封,使朱紫不别,粉墨杂糅。” 巴金 《中国人》:“即使跟思想不同的人接触,只要经过敞开胸怀的辩论,总可以澄清一些问题。”
使杂质沉淀,液体变清。 周立波 《桐花没有开》六:“要等秧田里的泥水澄清一点。” 徐怀中 《西线轶事》八:“找到一片积水,尽是小虫子在翻上翻下的,放几片净水剂澄清一下,那种怪味让人打哆嗦,喝不进去。” ——《漢語大詞典》
(1).渭肃清混乱局面。《后汉书·党锢传·范滂》:“ 滂 登车揽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元 文及翁 《贺新郎·西湖》词:“余生自负澄清志,更有谁、 磻溪 未遇, 傅巖 未起。” 朱德 《和郭沫若同志〈登尔雅台怀人〉》:“内忧外患澄清日,痛饮 黄龙 定约君。”
(2).引申为安定。 宋 司马光 《西斋》诗:“四境已澄清,还以书自怡。”
(3).清澈;明洁。 晋 陆云 《南征赋》:“闲夜冽以澄清,中原旷而曖昧。” 宋 苏轼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冯雪峰 《上饶集中营》第三部:“ 施珍 的脸上浮上微笑,显得特别的美丽、坚决和纯洁,她的眼睛平静澄清。”
(4).搞清楚;弄明白。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上》:“陛下不復澄清善恶,俱与忠臣尚书令 尹勋 等并时显封,使朱紫不别,粉墨杂糅。” 巴金 《中国人》:“即使跟思想不同的人接触,只要经过敞开胸怀的辩论,总可以澄清一些问题。”
使杂质沉淀,液体变清。 周立波 《桐花没有开》六:“要等秧田里的泥水澄清一点。” 徐怀中 《西线轶事》八:“找到一片积水,尽是小虫子在翻上翻下的,放几片净水剂澄清一下,那种怪味让人打哆嗦,喝不进去。”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