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郎袖手欲无作,正始不逮况其余。
林光朝〔宋代〕《资中行奉寄临邛守宇郎中》
铜驼陌上生秋草,前者刻石今如扫。
儋边半纸半模糊,下床三日成悲恼。
苍史萌芽何可见。要从笔意生秦汉。
欲将奇字问何人,所守一家如小篆。
是中变幻随形模,钟鎛鼎鬲匜盘盂。
如何两京到魏晋,搜尽苍崖惟此书。
即今原隶见颠末,仍於画上分锱铢。
燕然有年固可纪,笔势岂得先黄初。
中郎袖手欲无作,正始不逮况其余。
幸哉一见俱抵掌,翩翩如反古石渠。
且说金陵佛屋何年灯,晋分隋张犹青荧。
忽听荒鸡还自起,资中之刻一徒尔。
儋边半纸半模糊,下床三日成悲恼。
苍史萌芽何可见。要从笔意生秦汉。
欲将奇字问何人,所守一家如小篆。
是中变幻随形模,钟鎛鼎鬲匜盘盂。
如何两京到魏晋,搜尽苍崖惟此书。
即今原隶见颠末,仍於画上分锱铢。
燕然有年固可纪,笔势岂得先黄初。
中郎袖手欲无作,正始不逮况其余。
幸哉一见俱抵掌,翩翩如反古石渠。
且说金陵佛屋何年灯,晋分隋张犹青荧。
忽听荒鸡还自起,资中之刻一徒尔。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中郎 zhōng láng
(1).官名。 秦 置, 汉 沿用。担任宫中护卫、侍从。属郎中令。分五官、左、右三中郎署。各署长官称中郎将,省称中郎。 汉 苏武 、 蔡邕 曾任中郎将,后世均以中郎称之。 唐 杜甫 《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诗:“ 中郎 石经后, 八分 盖憔悴。” 宋 刘克庄 《沁园春·十和林卿得女》词:“ 中郎 传业, 蔡琰 词章。”此指 蔡邕 。 元 张翥 《上京秋日》诗:“ 中郎 节在仍归 汉 ,校尉城空罢护 羌 。”此指 苏武 。
(2).次子。 元 成廷圭 《戚戚行》:“大郎荷鍤北开河,中郎买刀南讨贼。” ——《漢語大詞典》
(2).次子。 元 成廷圭 《戚戚行》:“大郎荷鍤北开河,中郎买刀南讨贼。” ——《漢語大詞典》
袖手 xiù shǒu
(1).藏手于袖。表示闲逸的神态。 唐 韩愈 《石鼎联句》序:“道士哑然笑曰:‘子诗如是而已乎?’即袖手耸肩,倚北墻坐。” 元 无名氏 《村乐堂》第一折:“没揣的两鬢秋,争如我便修身闲袖手。” 清 曹寅 《贺新郎·又昭序皇和词甚美五迭前韵》词:“此目枫亭闲袖手,瞥一双游刃腾空怕。擣虀具,且高掛。”
(2).藏手于袖。谓不能或不欲参与其事。《晋书·庾敳传》:“参 东海王 越 太傅军事,转军諮祭酒。时 越 府多雋异, 敳 在其中,常自袖手。” 宋 陆游 《书愤》诗之二:“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 明 李介 《天香阁随笔》卷一:“予谢曰:‘吾幸获同舟,公等努力,而予袖手,独不愧于心乎?’” 张天翼 《新生》:“他们不甘心袖手看着自己家乡受糟踏。” ——《漢語大詞典》
(2).藏手于袖。谓不能或不欲参与其事。《晋书·庾敳传》:“参 东海王 越 太傅军事,转军諮祭酒。时 越 府多雋异, 敳 在其中,常自袖手。” 宋 陆游 《书愤》诗之二:“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 明 李介 《天香阁随笔》卷一:“予谢曰:‘吾幸获同舟,公等努力,而予袖手,独不愧于心乎?’” 张天翼 《新生》:“他们不甘心袖手看着自己家乡受糟踏。” ——《漢語大詞典》
欲 yù《國語辭典》
欲 [ yù ]
名- 愿望,想得到满足的意念。如:「食欲」、「欲望」。《易经·损卦·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 情欲。《礼记·乐记》:「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汉·郑玄·注:「欲,谓淫邪也。」同「欲 」。
- 期望、希求。《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唐·韩愈〈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想要。如:「欲哭无泪」、「畅所欲言」。《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将要。如:「摇摇欲坠」。唐·许浑〈咸阳城东楼〉诗:「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无作(無作)wú zuò
(1).犹不使,不让。《书·武成》:“惟尔有神,尚克相予,以济兆民,无作神羞。” 孔 传:“神庶几助我渡民危害,无为神羞辱。”
(2).不自作,不卖弄。《书·蔡仲之命》:“康济小民,率自中,无作聪明乱旧章。” 孔 传:“无敢为小聪明,作异辩,以变乱旧典文章。”
(3).不发生,不兴起。《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惟无作,作则万窍怒号。”
(4).犹言无为而治。 宋 苏轼 《省试策问》之三:“问:歷观前世,天下初定,民始休息,下既厌乱而思静,上亦虚心而无作,是以公私富溢,刑罚清省。” 宋 苏轼 《神宗皇帝挽词》之二:“典礼从 周 旧,官仪与 汉 隆。谁知本无作,千古自承风。”
(5).佛教语。谓无因缘之造作。《央掘魔罗经》卷二:“如来性是无作。”《百喻经·索无物喻》:“第二人言无物者,即是无相、无愿、无作。” 宋 陈善 《扪虱新话·荆公〈字说〉多用佛经语》:“无土以为穴,则空无相;无工以穴之,则空无作。无相无作,则空名不立。” ——《漢語大詞典》
(2).不自作,不卖弄。《书·蔡仲之命》:“康济小民,率自中,无作聪明乱旧章。” 孔 传:“无敢为小聪明,作异辩,以变乱旧典文章。”
(3).不发生,不兴起。《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惟无作,作则万窍怒号。”
(4).犹言无为而治。 宋 苏轼 《省试策问》之三:“问:歷观前世,天下初定,民始休息,下既厌乱而思静,上亦虚心而无作,是以公私富溢,刑罚清省。” 宋 苏轼 《神宗皇帝挽词》之二:“典礼从 周 旧,官仪与 汉 隆。谁知本无作,千古自承风。”
(5).佛教语。谓无因缘之造作。《央掘魔罗经》卷二:“如来性是无作。”《百喻经·索无物喻》:“第二人言无物者,即是无相、无愿、无作。” 宋 陈善 《扪虱新话·荆公〈字说〉多用佛经语》:“无土以为穴,则空无相;无工以穴之,则空无作。无相无作,则空名不立。” ——《漢語大詞典》
正始 zhèng shǐ
(1).正其始。《文选·卜商〈毛诗序〉》:“《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刘良 注:“正始之道,谓正王道之始也。”《国语·周语下》“故名曰黄鐘” 三国 吴 韦昭 注:“黄鐘初九,六律之首,故六律正色为黄鐘之名,重元正始之义也。” 清 方苞 《读〈行露〉》:“此害义伤教不近於人情,而可列正始之风,以为教於闺门、乡党、邦国与?”
(2).合乎礼仪、法则之始。《穀梁传·定公元年》:“ 昭公 之终,非正终也; 定 之始,非正始也。”《元典章·诏令一·世祖皇帝》:“法《春秋》之正始,体大《易》之乾元,炳焕皇猷,权舆治道。”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四:“ 卢 骆 王 杨 ,号称四杰。词旨华靡,同沿 陈 隋 之遗;骨气翩翩,意象老境,超然胜之。五言遂为律家正始。”
(3). 三国 魏 齐王 芳 的年号。当时玄风渐兴,士大夫唯 老 庄 是宗,竞尚清谈,世称“正始之风”。当时诗人 嵇康 、 阮籍 等的诗,称为“正始体”。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采縟於 正始 ,力柔於 建安 。” 五代 齐己 《寄洛下王彝训先辈》诗之一:“ 贾岛 存 正始 , 王维 留格言。” 吴梅 《信阳题〈何大复集〉》诗:“ 正始 流风沫,奇才吾道光。”参见“ 正始体 ”。 ——《漢語大詞典》
(2).合乎礼仪、法则之始。《穀梁传·定公元年》:“ 昭公 之终,非正终也; 定 之始,非正始也。”《元典章·诏令一·世祖皇帝》:“法《春秋》之正始,体大《易》之乾元,炳焕皇猷,权舆治道。”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四:“ 卢 骆 王 杨 ,号称四杰。词旨华靡,同沿 陈 隋 之遗;骨气翩翩,意象老境,超然胜之。五言遂为律家正始。”
(3). 三国 魏 齐王 芳 的年号。当时玄风渐兴,士大夫唯 老 庄 是宗,竞尚清谈,世称“正始之风”。当时诗人 嵇康 、 阮籍 等的诗,称为“正始体”。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采縟於 正始 ,力柔於 建安 。” 五代 齐己 《寄洛下王彝训先辈》诗之一:“ 贾岛 存 正始 , 王维 留格言。” 吴梅 《信阳题〈何大复集〉》诗:“ 正始 流风沫,奇才吾道光。”参见“ 正始体 ”。 ——《漢語大詞典》
不逮 bù dǎi
(1).不足之处;过错。《书·冏命》:“懋乃后德,交修不逮。” 孔 传:“勉汝君为德,更代修进其所不及。”《汉书·文帝纪》:“詔曰……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諫者,以匡朕之不逮。” 颜师古 注:“不逮者,意虑所不及。” 唐 韩愈 《进顺宗实录表状》:“史官 沈传师 等採事得於传闻,詮次不精,致有差错。圣明所鉴,毫髮无遗,恕臣不逮,重令刊正,今并添改讫。” 孙中山 《上李鸿章书》:“萃全国学者之能,日稽考於古人之所已知,推求乎今人之所不逮,翻陈出新,开世人无限之灵机。”
(2).比不上;不及。《书·周官》:“今予小子,祇勤于德,夙夜不逮。” 孔 传:“虽夙夜匪懈,不能及古人。” 汉 陈琳 《为曹洪与魏文帝书》:“由此观之,彼固不逮下愚。” 宋 苏轼 《代张方平谏用兵书》:“而况所在将吏,罢软凡庸,较之古人,万万不逮。” 臧克家 《京华练笔三十年》:“我自觉力有不逮,但勉力为之。” ——《漢語大詞典》
(2).比不上;不及。《书·周官》:“今予小子,祇勤于德,夙夜不逮。” 孔 传:“虽夙夜匪懈,不能及古人。” 汉 陈琳 《为曹洪与魏文帝书》:“由此观之,彼固不逮下愚。” 宋 苏轼 《代张方平谏用兵书》:“而况所在将吏,罢软凡庸,较之古人,万万不逮。” 臧克家 《京华练笔三十年》:“我自觉力有不逮,但勉力为之。” ——《漢語大詞典》
况 ( 況 ) kuàng《國語辭典》
- 「况 」的异体字。
其余(其餘)qí yú
(1).下剩的;其他。《论语·雍也》:“ 回 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餘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孟子·离娄下》:“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餘。” 宋 欧阳修 《笔说·老氏说》:“推而广之,万物之理皆然也,不必更言其餘。” 清 顾炎武 《日知录·文须有益于天下》:“二 汉 文人所著絶少,史於其传末每云所著凡若干篇,惟 董仲舒 至百三十篇,而其餘不过五六十篇,或十数篇,或三四篇。” 丁玲 《过年》:“ 小菡 不懂得这些,但她生来,因了环境,已早使她变得不象其余小孩了。”
(2).犹言有馀,有多。 元 无名氏 《抱妆盒》第四折:“恰转过雕阑数曲,行不到百步其餘。” ——《漢語大詞典》
(2).犹言有馀,有多。 元 无名氏 《抱妆盒》第四折:“恰转过雕阑数曲,行不到百步其餘。”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