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归掌握,轻重付权衡。
战国韩馀壤,王畿汉旧京。南围山峙秀,东泛洛浮清。
女几荒遗庙,宜阳认故城。千秋迷佩玦,百战有榛荆。
路失三乡驿,岗馀世祖营。山疑熊耳甲,墓记赤眉兵。
昌水行宫废,谷州遗堞倾。断壕收剑镞,耕陇得瑶琼。
姬冢丘陵抱,韩祠草木平。传家亡谱牒,怀德荐牢牲。
峡势开双璧,川形画一枰。谋臣赤松友,诗客锦囊生。
莽莽繁华尽,悠悠井邑更。兴亡谁与吊,今古一伤情。
官舍连麋鹿,人家杂鼬鼪。秋心悲杜宇,春候听鸧鹒。
宾榻无谈笑,尘鞍罢送迎。平池宵槛影,万竹晓堂声。
放宕书千卷,栖迟岁再正。野胥形矍掠,村隶语生狞。
脱粟供朝饭,孤豚计日烹。里闾轻学校,儿稚骇冠缨。
最苦冲风隧,奔如万战輣。木号惊浪涌,谷震疾雷轰。
日断兰香膊,云藏子晋笙。村鼙朝坎坎,樵斧暮丁丁。
鬓自年来白,颜因醉后赪。斋庖诛野菊,幽佩纫秦蘅。
忆昔初知学,时豪计主盟。讨论披石室,咳唾视金籯。
宅与仁为里,丰期道可耕。荡除秦汉垢,耨摘帝王英。
太史遗重补,骚歌韵再赓。文潢无逆楫,谈阵有降钲。
战苦心逾勇,锋交敌丧勍。决科聊筮仕,射策偶沽荣。
憔悴官曹冗,艰难祸难婴。流年惟涕泪,生事罄瓶罂。
乞米常空釜,烹藜不厌羹。菅县长剑涩,衣补旧图横。
波浪流萍远,风霜客雁征。凭谁能束缊,请地乞为氓。
贫贱知何计,飘零复此行。力微蛛纺织,谋拙茧缠萦。
大府多豪杰,何人问姓名。采葑甘见弃,连汇敢图亨。
已分微言默,羞将薄技呈。清秋回骥首,白日望鹏程。
调拙歌难和,工迂簴未成。曳裾身阻阔,搔首岁峥嵘。
岂料盐车困,亲逢伯乐评。属文惭贾谊,受璧过虞卿。
夙昔倾贤誉,清时仰庆闳。霜威留陛闼,忠望在寰瀛。
大泽疏源厚,明公蕴德宏。高文千锦丽,奥学万箱赢。
前岁趋畿尉,青衫拜使旌。心将言并厚,事与意俱诚。
毫发聪明到,锱铢藻鉴精。威严消隐慝,惠泽舞孤茕。
爽气开秋鉴,清谈扣佩珩。霜空挂银汉,仙露照金茎。
伟量谦常过,刚肠枉必争。川舟归巨涉,天柱入高擎。
鳣堕开佳兆,经传有旧黉。簪缨光故物,堂构叠高甍。
顾步丹霄近,联绵盛事并。人间望鸿鹄,海浪引鲲鲸。
百吏瞻仪矩,连城受使令。晏边争羡慕,膺御有光晶。
报国求贤急,搜才荐牍盈。搜罗归掌握,轻重付权衡。
律变遭寒黍,春催隐谷嘤。陶埏皆作器,枯槁亦抽萌。
量度分寻尺,题评尽甲庚。念勤宽仆仆,恤疾救茕茕。
合沓皆宗荐,绵蛮不叹莺。羁鸿安肃肃,微草获菁菁。
哲匠深垂奖,非才惕自惊。厚恩山岌嶪,高致玉铮锽。
效报期铭骨,存诚过食苹。庶几鸣缶盎,万一助韺䪫。
自古求知重,从来顾己轻。木欣辞爨烬,珠喜辨鱼睛。
叹慕身当锐,轩昂目暗瞠。自存心铁石,敢废力蚊虻。
荒学重裨缉,繁文自补撑。朝披枯竹简,夜守短灯檠。
养木经荒圃,疏泉久涸泓。博兼终氏鼠,礼问叔孙樱。
陋每轻樊子,勤将比老彭。中庸期慥慥,言行敢硁硁。
积累功成垤,辉华秀发莹。辛勤施耨穫,逸乐荐粢盛。
戴德千钧重,抚躬方寸明。登临感身世,踊跃望门楹。
穷谷阴多雨,清溪晚放晴。优游探物象,潇洒付杯觥。
耿耿驰千里,区区布一鸣。愿回韶濩听,聊奏铁铮铮。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2).亦作“ 搜逻 ”。谓巡回搜索。 宋 欧阳修 《南獠》诗:“搜罗一月餘,不战师自罢。” 宋 司马光 《和王介甫烘虱》:“我归彼出疲奔命,备北惊南厌搜逻。”《红楼梦》第一○二回:“这样的大排场,我打量拿着妖怪给我们瞧瞧到底是些甚么东西,那里知道是这样搜罗!”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二篇:“由于自卫团搜逻得很厉害,没有出城的变兵都躲藏了起来。”
蒐羅:搜罗;搜集。 元 宫天挺 《范张鸡黍》第一折:“总年数三百二十七万,称尊号一百八十餘君,总不如 唐 虞 氏把七政蒐罗成历象。” 明 吴承恩 《二郎搜山图歌》:“星飞电掣各奉命,蒐罗要使山林空。” 清 李渔 《风筝误·嘱鹞》:“开卷益偏多,古和今,任蒐罗,清磨岁月惟书可。”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三:“余曾有续刻《皇清经解》之议,因博访通人,蒐罗众籍。” ——《漢語大詞典》
- 返回,回到本处:~国。~程。~侨。~宁(回娘家看望父母)。~省(xǐng )(回家探亲)。~真反璞。
- 还给:~还。物~原主。
- 趋向,去往:~附。众望所~。
- 合并,或集中于一类,或集中于一地:~并。~功。~咎。
- 由,属于:这事~我办。~属。
- 结局:~宿(sù)。
- 珠算中一位除数的除法:九~。
- 古代称女子出嫁:“之子于~,宣其室家”。
- 自首。
(2).控制;主持。《宋书·恩倖传序》:“赏罚之要,是谓国权,出内王命,由其掌握。” 明 刘基 《为杭州郑善止题蓬莱山图》诗:“仙人 东王公 ,掌握天纪弼帝尊。”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掌握文衡,靡役不与。” 孙犁 《白洋淀纪事·村歌下篇》:“然后就分开小组围着灯讨论,各个代表分头掌握。” 刘白羽 《火光在前》第五章:“突然第二船的长胡子老水手中了子弹倒在战士的怀里,船失去了掌握,立刻可怕的倾斜着在急流中乱转起来。”
(3).谓了解、熟习并加以运用。 李準 《李双双小传·耕云记》:“人不是神,可是人掌握了科学,比神还厉害。”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三章:“这些办法是集中了全团人的智慧订出来的,可是我们有些同志,愿意把它挂头上,而不愿意真正地掌握它。” ——《漢語大詞典》
(2).谓尊卑贵贱。亦指尊卑贵贱的人。《荀子·富国》:“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 江 南轻重,各有谓号,具诸《书仪》。” 金 王若虚 《君事实辨上》:“君父并立于天下,国自国,家自家,两不相涉,本无窒碍,尊号之有无,初不足为轻重也。”
(3).指说话、做事的适当限度。《庄子·让王》:“ 僖侯 曰:‘善哉,教寡人者众矣,未尝得闻此言矣。 子华子 可谓知轻重矣。’”《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你是聪明伶俐的人,也须识些轻重。” 老舍 《四世同堂》四十:“我知道他是小孩子,说话不懂得轻重。”
(4).谓增减。《管子·国蓄》:“千乘之国,封天财之所殖,械器之所出,财物之所生,视岁之满虚而轻重其禄,然后千乘可足也。”《新唐书·常衮传》:“先是,百官俸寡狭,议增给之。时 韩滉 使度支,与 衮 皆任情轻重。 滉 恶国子习业 张参 , 衮 恶太子少詹事 赵惎 ,皆少给之。”
(5).喻贤愚,好坏。《楚辞·庄忌〈哀时命〉》:“执权衡而无私兮,称轻重而不差。” 王逸 注:“言己如得执持权衡能无私阿,称量贤愚必不过差,各得其理也。” 宋 王安石 《众人》诗:“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6).谓左右、影响事物。《韩非子·人主》:“所谓威者,擅权势而轻重者也。” 陈奇猷 集释:“轻重者,谓能左右其事,彼以为轻则轻,彼以为重则重也。”《北史·周室诸王传论》:“处 周公 之地,居上将之重,智勇冠俗,攻战如神,敌国繫以存亡,鼎命由其轻重。”《资治通鉴·汉光武帝建武五年》:“方 蜀 汉 相攻,权在将军,举足左右,便有轻重。” 胡三省 注:“言左投则 蜀 重,右投则 汉 重也。” 清 戴名世 《穷鬼传》:“然是区区者何足以轻重先生,而吾能使先生歌,使先生泣。”
(7).权衡;褒贬。 汉 王充 《论衡·定贤》:“利害之贤,或不好士,不能为轻重,则众不归而士不附也。” 宋 王安石 《众人》诗:“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銖两为千钧。”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关于民清军交战情况》:“各国领事时有交涉事件,而其译员恒多任意轻重,致有彼此误会之事。”
(8).真伪虚实。《史记·大宛列传》:“外国亦厌 汉 使人人有言轻重,度 汉 兵远不能至,而禁其食物以苦 汉 使。” 裴駰 集解引 服虔 曰:“ 汉 使言於外国,人人轻重不实。” 宋 洪迈 《容斋续笔·太史慈》:“但使 慈 侦视轻重,独与一骑卒过 策 ,便前鬭,正与 策 对,得其兜鍪。”
(9).主次。《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 衡 作书记,轻重疎密,各得体宜。”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去兵去食》:“此又权於缓急轻重之间而为不得已之计也。”
(10).指声音的高低强弱。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古语与今殊别,其间轻重清浊,犹未可晓。” 唐 皎然 《诗式·明四声》:“近自 周顒 、 刘绘 流出,宫商畅于诗体,轻重低昂之节,韵合情高,此未损文格。” 叶圣陶 《夜》:“门首时时有轻重徐疾的脚步声经过,她总觉得害怕,以为或者就是来找她和孩子的。”
(11).我国历史上关于调节商品、货币流通和控制物价的理论。《管子》有《轻重篇》论述最详。 清 末曾有人将政治经济学称为“轻重学”。《史记·齐太公世家》:“ 桓公 既得 管仲 ,与 鲍叔 、 隰朋 、 高傒 修 齐国 政,连五家之兵,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 齐 人皆説。” 唐 白居易 《辨水旱之灾明存救之术策》:“盖 管氏 之轻重, 李悝 之平糴, 耿寿昌 之常平者,可谓不涸之食,不竭之府也。” ——《漢語大詞典》
付 [ fù ]
动- 授予、交给。如:「交付」、「托付」。《汉书·卷九二·游侠传·原涉传》:「具记衣被棺木,下至饭含之物,分付诸客。」
- 支出钱财。如:「付款」、「付帐」、「缴付」。
- 量词。计算成组成套物品的单位。如:「一付眼镜」、「两付碗筷」。通「副」。
(2).喻指权力。《晋书·潘岳传》:“虽居高位,饗重禄,执权衡,握机祕,功盖当时,势侔人主,不得与之比逸。” 太平天囯 黄期陞 《建天京于金陵论》:“执权衡以御民, 金陵 偏党之习潜消。”
(3).指枢要。 唐 柳宗元 《与裴埙书》:“又不幸早尝与游者,居权衡之地,十荐贤乃得一售。”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四:“子位处权衡,职当水镜,居进退之首,握褒贬之柄。”
(4).法度;标准。《韩非子·守道》:“明於尊位必赏,故能使人尽力於权衡,死节於官职。” 明 方孝孺 《凝命神宝颂》:“出令发政,道为权衡;喜怒从违,以道为经。” 清 叶廷琯 《双贞图诗》:“后世论人毋执一,当奉圣语为权衡。”
(5).评量;比较。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熔裁》:“权衡损益,斟酌浓淡。” 唐 刘禹锡 《祭韩吏部文》:“手持文柄,高视寰海,权衡低昂,瞻我所在。” 清 陆师 《之官真州述怀》诗之三:“权衡奢俭间,张弛有治义。” 朱自清 《民众文学的讨论》:“在这种局势里,我们若能稍稍权衡于轻重缓急之间,便可知道我们所应该做的,是建设民众的文学,而不是拥护所谓优美的文学。”
(6).借指南北二方。《史记·龟策列传褚少孙论》:“规矩为辅,副以权衡。四维以定,八封相望。” 清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史记五·龟策列传》:“ 魏 相奏事,言东方之神执规司春,南方之神执衡司夏,西方之神执矩司秋,北方之神执权司冬。此云规矩权衡,指四方而言,亦四维为八卦。”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