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画师曾闻说所翁,书雨即雨风即风。

孙绪明代〕《题卢润卿所藏陈所翁画龙

画师曾闻说所翁,书雨即雨风即风。浓云迷雾随意布,六合彷佛还鸿濛。

神龙拿云忽直上,鳞䰇头角排层空。蜿蜒夭矫不受羁,光芒变怪摇双瞳。

想是剑津初物化,不然初起南阳中。胡为神异乃若此,使我一见心冲冲。

只今岁旱麦尽死,一冬无雪天如烘。深林固应有枯槁,迅雷何日惊痴聋。

何当腾踏穿墉去,飞流溅沫苏困穷。愿学真真呼姓字,安得妙笔如叶公。

金城况远数千里,屯膏壅泽尤难通。卢侯素具为霖手,文章术业今宗工。

此行好试随车雨,莫使陈郑专前功。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画师

画师(畫師)huà shī
画工;画家。 隋 薛道衡 《昭君词》:“不蒙女史进,更无画师情。” 宋 梅尧臣 《看山寄宋中道》诗:“安得老画师,写寄幽怀客。”《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六回:“原来这 江雪渔 是一位画师。”  ——《漢語大詞典》
曾 zēng/céng《國語辭典》

曾 [ zēng ]

  1. 乃、竟然。《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 尚且。《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1. 重叠的,中间隔两代亲属关系的。如:「曾祖父」、「曾孙」。
  1. 加多。《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同「增 」。
  1.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曾参。

曾 [ céng ]

  1. 尝、已经。表示行为、动作已经发生、进行过。如:「似曾相识」。《公羊传·闵公元年》:「庄公存之时,乐曾淫于宫中。」《史记·卷一○一·爰盎鼌错传》:「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
  1. 重叠的、一重一重的。唐·杜甫〈成都府〉诗:「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通「层」。
  2. 深。《文选·郭璞·江赋》:「若乃曾潭之府,灵湖之渊,澄澹汪洸,㲿滉渊泫。」
闻 ( 聞 ) wén
闻 [ wén ]
  1. 听见:~诊。~听。~讯。博~强记。~过则喜。~鸡起舞(听到荒鸡鸣而起舞,喻志士及时奋发)。
  2. 听见的事情,消息:新~。传~。见~。
  3. 出名,有名望:~人。~达。
  4. 名声:令~(好名声)。丑~。
  5. 用鼻子嗅气味:你~~这是什么味儿?
  6. 姓。
说 ( 說 説 ) shuō/shuì/yuè
说 [ shuō ]
  1. 用话来表达意思:~话。~明。演~。解~。
  2. 介绍:~合(a.从中介绍;b.商议;c.说和。“”均读轻声)。~媒。
  3. 言论,主张:学~。著书立~。
  4. 责备:数~。
  5. 文体的一种,如韩愈的《师说》。
说 [ shuì ]
◎ 用话劝说别人,使他听从自己的意见:游~。
    说 [ yuè ]
    ◎ 古同“”。
      所 suǒ《國語辭典》

      所 [ suǒ ]

      1. 地方、处所。《吕氏春秋·恃君览·达郁》:「厥之谏我也,必于无人之所。」
      2. 恰当的位置。如:「死得其所」。《易经·系辞下》:「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
      3. 量词。计算建筑物的单位。如:「一所房子」、「三所学校」。
      4. 约略计算之词。多置于数量、单位之后。《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还。」《续汉书志·第一一·天文志中》:「彗星出天船北,长二尺所。」
      5. 机关或机构的名称。如:「区公所」、「派出所」、「研究所」。
      6. 姓。如汉代有所忠、所辅。
      1. 表示指示。相当于「此」、「这」。《吕氏春秋·审应览·审应》:「齐亡地而王加膳,所非兼爱之心也。」唐·杜甫〈示从孙济〉诗:「所来为宗族,亦不为盘飧。」
      2. 表示疑问。相当于「何」、「什么」。《国语·鲁语上》:「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
      1. 假设、如果。《诗经·鄘风·墙有茨》:「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1. 虚字。置在动词前,暗示动作达到的事物。如:「前所未闻」。《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与「为」或「被」合用,表示被动的意思。如:「他的作品为一般青年人所喜爱。」
      1. 相当于「尚」、「还」。《乐府诗集·卷四六·清商曲辞三·无名氏·懊侬歌十四首之三》:「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
      翁 wēng《國語辭典》

      翁 [ wēng ]

      1. 父亲。《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宋·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 参见「翁姑」、「翁婿」等条。
      3. 对男性长者的尊称。如:「老翁」、「李翁」、「渔翁」。唐·柳宗元〈江雪〉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 对男性的尊称。如:「仁翁」、「某翁」。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5. 姓。如汉代有翁伯。
      书 ( 書 ) shū
      书 [ shū ]
      1. 成本的著作:~籍。~刊。~稿。~香。~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
      2. 信:~信。~札。~简。~函。
      3. 文件:证~。说明~。
      4. 写字或写的字:~法。~写。~桌。~案。~画。
      5. 写文章:大~特~。罄竹难~。
      6. 字体:草~。隶~。楷~。
      7. 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
      8. 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说~。听~。
      雨 yǔ/yù《國語辭典》

      雨 [ yǔ ]

      1.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降落的小水滴。如:「春雨」、「梅雨」、「风雨交加」、「秋风秋雨愁煞人」。
      2. 朋友。如:「旧雨新知」。唐·杜甫〈秋述〉:「秋,杜子卧病长安旅次,……,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雨 [ yù ]

      1. 下雨。《诗经·小雅·大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史记·卷六七·仲尼弟子传·有若传》:「他日,月宿毕,竟不雨。」
      2. 降落、落下。如:「雨雪」、「雨雹」。《淮南子·本经》:「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宋·苏轼〈喜雨亭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3. 滋润、灌溉。唐·孟郊〈终南山下作〉诗:「山村不假阴,流水自雨田。」唐·鲍溶〈答客〉诗:「劳问圃人终岁事,桔槔声里雨春畦。」
      即 jí《國語辭典》

      即 [ jí ]

      1. 近、靠近、投向。如:「若即若離」、「可望不可即」。《論語·子張》:「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2. 到、登上。如:「即位」。
      3. 是、便是。《史記·卷六三·老子韓非傳》:「儋即老子。」
      1. 當下。《後漢書·卷五一·陳禪傳》:「夷賊素聞其聲,即時降服。」
      1. 便、就。如:「憑票即付」、「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史記·卷一○九·李將軍傳》:「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
      2. 立刻。如:「立即出發」。《左傳·隱公四年》:「此二人者,實弒寡君,敢即圖之。」
      3. 就是。《左傳·襄公八年》:「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1. 若、假使。如:「即使」。《呂氏春秋·慎行覽·疑似論》:「置鼓其上,遠近相聞,即戎寇至傳鼓相告。」
      风 ( 風 ) fēng/fěng
      风 [ fēng ]
      1. 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向。~速。~级。~险。~波(喻纠纷或乱子)。~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
      2. 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潮。~靡一时。~驰电掣。
      3.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气。~习。~物(某地特有的景物)。~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4. 消息,传闻:~传(chuán )(传闻)。闻~而动。
      5. 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景。~度。~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致。~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
      6. 指民歌、歌谣:国~(《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
      7. 中医学指某些疾病:~瘫。~湿。
      8. 姓。
      风 [ fěng ]
      ◎ 古同“”,讽刺。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