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支 zhī《國語辭典》
支 [ zhī ]
名- 草木的枝条。《诗经·卫风·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觿。」《汉书·卷四九·鼌错传》:「屮木蒙茏,支叶茂接。」通「枝」。
- 旁系、分出的派别。如:「旁支」、「分支」。
- 手脚。《易经·坤卦·文言曰》:「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通「肢」。
- 地支的简称。《史记·卷二六·历书》「焉逢摄提格太初元年」句下司马贞索隐引《尔雅·释天》:「岁阴者,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是也。」
- 量词:➊ 计算队伍的单位。如:「一支强有力的军队。」➋ 计算歌曲、乐曲的单位。如:「两支歌曲」。➌ 计算绵纱细度的单位。支数愈多,纱质愈细。如:「八十支纱」。➍ 计算灯光强度的单位。如:「四十支光」。
- 姓。如唐代有支叔才。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撑持、维持。《国语·越语下》:「皆知其资财之不足以支长久也。」《水浒传·第九九回》:「我这威胜万山环列,粮草足支二年。」
- 承受、受得住。如:「体力不支」、「乐不可支」。
- 付款。如:「收支」、「开支」。
- 领取。如:「预支」、「先支了一个月的薪水。」
- 调度、分配、遣走。如:「支配」、「把他支走了。」
- 别出的、由总体分出来的。如:「支店」、「支行」。
遁 dùn《國語辭典》
遁 [ dùn ]
动- 逃走。如:「逃遁」、「尿遁」、「地遁」、「远遁」。《左传·襄公十八年》:「丙寅晦,齐师夜遁。」
- 逃避。《史记·卷一二二·酷吏传·序》:「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
- 隐匿。《后汉书·卷八一·范冉传》:「因遁身逃命于梁沛之间,徒行敝服,卖卜于市。」
逍遥 xiāo yáo
亦作“逍摇”。
(1).徜徉;缓步行走貌。《楚辞·九章·哀郢》:“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 姜亮夫 校注:“逍遥即游之义。”《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 刘良 注:“逍遥,行貌。”《南史·袁粲传》:“家居负郭,每杖策逍遥,当其意得,悠然忘反。” 杨朔 《孤儿行》:“我正在街上漫步逍遥,忽然有只小手拉住我的衣角,眉开眼笑地仰着小脸蛋儿。”
(2).优游自得;安闲自在。《庄子·逍遥游》:“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成玄英 疏:“逍遥,自得之称。”《后汉书·逸民传·梁鸿》:“聊逍摇兮遨嬉,纘 仲尼 兮周流。”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六:“官税早输,逍遥散诞。”《白雪遗音·八角鼓·游学》:“游学访道,快乐逍遥,名利二字尽皆抛。” 理由 《中年颂》:“婚后的生活很逍遥。”
(3).徬徨;徘徊不进。《楚辞·离骚》:“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史记·孔子世家》:“ 子路 死於 卫 。 孔子 病, 子贡 请见。 孔子 方负杖逍遥於门,曰:‘ 赐 ,汝来何其晚也?’” 南朝 梁 殷芸 《小说·周六国前汉人》:“ 仲尼 聘 楚 ,为令尹 子西 所譖,欲如 吴 未定,逍遥此境。”《资治通鉴·晋海西公太和四年》:“﹝ 桓温 ﹞骄而恃众,怯於应变,大众深入,值可乘之会,反更逍遥中流,不出赴利,欲望持久,坐取全胜。”
(4).斟酌;玩味。 三国 魏 曹丕 《与朝歌令吴质书》:“既玅思六经,逍遥百氏。”《南史·张充传》:“时復引轴以自娱,逍遥乎前史。” ——《漢語大詞典》
(1).徜徉;缓步行走貌。《楚辞·九章·哀郢》:“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 姜亮夫 校注:“逍遥即游之义。”《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 刘良 注:“逍遥,行貌。”《南史·袁粲传》:“家居负郭,每杖策逍遥,当其意得,悠然忘反。” 杨朔 《孤儿行》:“我正在街上漫步逍遥,忽然有只小手拉住我的衣角,眉开眼笑地仰着小脸蛋儿。”
(2).优游自得;安闲自在。《庄子·逍遥游》:“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成玄英 疏:“逍遥,自得之称。”《后汉书·逸民传·梁鸿》:“聊逍摇兮遨嬉,纘 仲尼 兮周流。”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六:“官税早输,逍遥散诞。”《白雪遗音·八角鼓·游学》:“游学访道,快乐逍遥,名利二字尽皆抛。” 理由 《中年颂》:“婚后的生活很逍遥。”
(3).徬徨;徘徊不进。《楚辞·离骚》:“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史记·孔子世家》:“ 子路 死於 卫 。 孔子 病, 子贡 请见。 孔子 方负杖逍遥於门,曰:‘ 赐 ,汝来何其晚也?’” 南朝 梁 殷芸 《小说·周六国前汉人》:“ 仲尼 聘 楚 ,为令尹 子西 所譖,欲如 吴 未定,逍遥此境。”《资治通鉴·晋海西公太和四年》:“﹝ 桓温 ﹞骄而恃众,怯於应变,大众深入,值可乘之会,反更逍遥中流,不出赴利,欲望持久,坐取全胜。”
(4).斟酌;玩味。 三国 魏 曹丕 《与朝歌令吴质书》:“既玅思六经,逍遥百氏。”《南史·张充传》:“时復引轴以自娱,逍遥乎前史。” ——《漢語大詞典》
论 ( 論 ) lùn/lún
论 [ lùn ]
- 分析判断事物的道理:~断。~点。~辩。~据。~者。议~。讨~。辩~。
- 分析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论和言论:理~。舆~。专~。社~。
- 学说,有系统的主张:系统~。
- 看待:一概而~。
- 衡量,评定:~罪。~功行赏。
- 按照:~件。~资排辈。
- 姓。
- 古同“伦”,条理。
- 〔~语〕中国古书名,内容主要是记载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
- 古同“抡”,挑选。
天台(天臺)tiān tāi
(1).谓尚书台、省。《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天臺县远,众所絶意。”《北齐书·文宣帝纪》:“仍摄天臺,总参戎律。”《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二年》:“臣何敢久污天臺、辱东朝乎?” 胡三省 注:“天臺,谓尚书省。”参见“ 三臺 ”。
(2).对太守、县令等地方行政官的尊称。《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太守道:‘他怎么敢赖你?’ 程元 道:‘……万乞天臺老爷做主。’” 明 郑仲夔 《耳新·经国》:“今幸遇天臺,夫冤庶伸有日。”
山名。 唐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天台 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明 杨珽 《龙膏记·邂逅》:“听言词有意相怜,怕重来 天台 路远。”详“ 天台山 ”。 ——《漢語大詞典》
(2).对太守、县令等地方行政官的尊称。《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太守道:‘他怎么敢赖你?’ 程元 道:‘……万乞天臺老爷做主。’” 明 郑仲夔 《耳新·经国》:“今幸遇天臺,夫冤庶伸有日。”
山名。 唐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天台 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明 杨珽 《龙膏记·邂逅》:“听言词有意相怜,怕重来 天台 路远。”详“ 天台山 ”。 ——《漢語大詞典》
止观(止觀)zhǐ guān
(1).停下来观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宋王 与 齐 仇也,筑 武宫 。謳 癸 倡,行者止观,筑者不倦。”
(2).佛教修行法门之一。“止”为梵文(奢摩他)的意译,意为扫除妄念,专心一境;“观”为梵文(毗钵舍那)的意译,意为在“止”的基础上发生智慧,辨清事理。佛教主张通过“止观”即可“悟”到“性空”而成佛。 中国 佛教天台宗创始人 智顗 著有《摩诃止观》、《童蒙止观》等书。《法苑珠林》卷一○一引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 齐 鄴 西 龙山 云门寺 释 僧稠 姓 孙 ,元出 昌黎 ……初从 道房禪师 受习止观。” 唐 杜甫 《别李秘书始兴寺所居》诗:“重闻西方《止观经》,老身古寺风泠泠。”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夫 思大 乃 天台 智者,本师亲受三种《止观》。” ——《漢語大詞典》
(2).佛教修行法门之一。“止”为梵文(奢摩他)的意译,意为扫除妄念,专心一境;“观”为梵文(毗钵舍那)的意译,意为在“止”的基础上发生智慧,辨清事理。佛教主张通过“止观”即可“悟”到“性空”而成佛。 中国 佛教天台宗创始人 智顗 著有《摩诃止观》、《童蒙止观》等书。《法苑珠林》卷一○一引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 齐 鄴 西 龙山 云门寺 释 僧稠 姓 孙 ,元出 昌黎 ……初从 道房禪师 受习止观。” 唐 杜甫 《别李秘书始兴寺所居》诗:“重闻西方《止观经》,老身古寺风泠泠。”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夫 思大 乃 天台 智者,本师亲受三种《止观》。” ——《漢語大詞典》
禅 ( 禪 ) chán/shàn
禅 [ chán ]
- 佛教指静思:坐~。参(cān)~。~心。~机(佛教禅宗启发门徒悟道时使用的隐语、比喻以及带有暗示性的动作等)。~宗。~定。
- 特指佛教的:~师。~杖。~林。~堂。
- 帝王的祭地之礼:封~。
- 帝王让位给别人:~位。~让。受~。
- 事物更(gēng )代。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