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盗蹠杀人如乱麻,锦衣高寿颜回嗟。

李梦阳明代〕《客有笑余霜发者走笔戏之

客且尽,手中觞,不须笑我头上霜。客尽觞,且停之,听我高歌霜发词。

君不见天上鸟,东跳西走不相待。又不见黄河水,万古滔滔向东海。

我身不是南山松,又不是山上峰。柰何与年少争春风,斗鸡走狗倾春红。

君不见昔时孔仲尼,辙环憔悴无已时。盗蹠杀人如乱麻,锦衣高寿颜回嗟。

听我霜发歌,歌短情则多。轩车驷马浑等闲,何似日衔金叵罗。

金叵罗,青玉案,何以赠客锦绣段,头白头白何须叹。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盗蹠杀人锦衣高寿

盗蹠(盜跖)dào zhí
(1).相传为古时民众起义的领袖。名 跖 ,一作 蹠 ,“盗”是当时统治者对他的贬称。《庄子·盗跖》:“ 盗跖 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荀子·不苟》:“ 盗跖 吟口,名声若日月,与 舜 禹 俱传而不息。” 唐 杜甫 《醉时歌》:“儒术於我何有哉, 孔丘 、 盗跖 俱尘埃。” 清 陈维嵩 《范龙仙斋头喜遇娄东许九日赋赠》词:“浮世几场开口笑, 盗跖 也知如是。” 毛泽东 《贺新郎·读史》词:“ 盗跖 庄蹻 流誉后,更 陈王 奋起挥黄鉞。”
(2).盗贼或盗魁的代称。《汉书·游侠传·郭解》:“至若北道 姚氏 ,西道诸 杜 ,南道 仇景 ,东道 佗羽公子 , 南阳 赵调 之徒, 盗跖 而居民间者耳,曷足道哉!” 汉 荀悦 《申鉴·时事》:“ 盗跖 不能盗田尺寸,寸不可盗,况尺乎?”《旧唐书·哀帝纪论》:“及 扶风 西幸, 洛邑 东迁,如寄珠於 盗跖 之门,蓄水於 尾閭 之上,往而不返,夫何言哉!”《儒林外史》第三八回:“这银子是我们 江 南这几个人的,并非 盗跖 之物,先生如何不受?”  ——《漢語大詞典》
杀人 shā rén
对人的杀害。例如:你不可杀人。  ——《漢語大詞典》
如 rú《國語辭典》

如 [ rú ]

  1. 顺从、依照。如:「如约」、「如命」。《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律以如己也。」晋·杜预·注:「如,从也。」
  2. 如同、好像。如:「爱人如己」、「数十年如一日」。唐·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3. 往、至。如:「如厕」。《左传·隐公五年》:「公将如棠观鱼者。」
  4. 及、比得上。如:「远亲不如近邻」。《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5. 表示举例。如:「例如」、「譬如」。
  1. 于,表示比较。《吕氏春秋·仲秋纪·爱士》:「人之困穷,甚如饥寒。」
  1. 假若。《论语·述而》:「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镜花缘·第四回》:「姑且施恩,再限两个时辰。如再无花,就怨不得朕了。」
  2. 或者。《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表情形或状况。如:「突如其来」。《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1.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如淳。
乱 ( 亂 ) luàn
乱 [ luàn ]
  1. 没有秩序:~套。紊~。凌~。
  2. 社会动荡,战争,武装骚扰:~世。政~。平~。~邦不居。
  3. 混淆:~伦。败常~俗。
  4. 任意随便:~吃。~跑。
  5. 男女关系不正当:淫~。
  6. 横渡:~流。
  7. 治理:~臣。
  8. 古代乐曲的最后一章或辞赋末尾总括全篇要旨的部分:~曰。
麻 má《國語辭典》

麻 [ má ]

  1. 桑科草本植物的統稱。一年生草本,其莖部的韌皮纖維長而堅韌,可供紡織用。其果實可為飼料或榨油用。種類甚多,有大麻、黃麻、業麻、苧麻等,我國古來即有種植,但文獻上稱「麻」,則多指大麻而言。
  2. 喪服。如:「緦麻」、「披麻戴孝」。
  3. 姓。如春秋時齊國有麻嬰,明代有麻三衡。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知覺喪失或變得遲鈍。如:「麻醉」、「麻木」。《水滸傳·第三二回》:「那三四個村漢看了,手顫腳麻,那里敢上前來。」
  1. 聽到、看到或想到某事時,引起的不舒服感覺。如:「肉麻」、「頭皮發麻」。
  2. 表面有瘢痕而粗糙的。如:「麻子」、「麻臉」。
  3. 煩多而瑣碎。如:「密密麻麻」、「麻煩」。
  4. 用麻加工製成的。如:「麻紗」、「麻鞋」。
  5. 知覺發麻的。如:「麻辣」、「酸麻」。
锦衣(錦衣)jǐn yī
(1).精美华丽的衣服。旧指显贵者的服装。《诗·秦风·终南》:“君子至止,锦衣狐裘。” 毛 传:“锦衣,采色也。” 孔颖达 疏:“锦者,杂采为文,故云采衣也。” 唐 李白 《越中览古》诗:“ 越王 句践 破 吴 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驾行仪卫》:“象七头,各以文锦被其身……锦衣人跨其颈。”
(2).指禁卫军士卒。《前汉书平话》卷上:“黄罗旗盖下,见三千个锦衣簇拥,二百员战将遮护。”
(3).指锦衣卫。亦指锦衣卫的官员。 明 冯梦龙 《智囊补·察智·周新异政》:“公在 浙 多异政,时锦衣纪纲擅宠,使千户往 浙 辑事,作威受赂, 新 捕治之。” 清 余怀 《板桥杂记·轶事》:“ 定生 大为锦衣 冯可宗 所辱。”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会狱》:“听説要拿廵按 黄澍 、督抚 袁继咸 、大锦衣 张薇 。”  ——《漢語大詞典》
高寿(高壽)gāo shòu
(1).长寿;年纪大。《宋史·富弼文彦博传论》:“公忠直谅,临事果断,皆有大臣之风,又皆享高寿於承平之秋。” 鲁迅 《呐喊·风波》:“ 九斤老太 虽然高寿,耳朵却还不很聋。”
(2).问老人年龄的敬词。 老舍 《茶馆》第一幕:“老大爷您高寿啦?”  ——《漢語大詞典》
颜 ( 顏 顔 ) yán
颜 [ yán ]
  1. 面容,脸色,脸面:容~。开~。~面。~色。笑逐~开。鹤发童~。
  2. 色彩:~料。五~六色。
  3. 姓。
回 huí《國語辭典》

回 [ huí ]

  1. 掉轉。如:「回首」、「回過身來」。唐·白居易〈長恨歌〉:「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2. 返、歸。如:「回國」、「回家」、「一去不回」。唐·王翰〈涼州詞〉二首之一:「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3. 改變。如:「回心轉意」。《漢書·卷四八·賈誼傳》:「夫移風易俗,使天下回心而鄉道,類非俗吏之所能為也。」唐·柳宗元〈與韓愈論史官書〉:「道苟直,雖死不可回也。」
  4. 答覆。如:「回信」、「回電」、「回答」。《二刻拍案驚奇·卷一一》:「日後他來通消息時,好言回他。」《紅樓夢·第七回》:「次日,鳳姐梳洗了,先回王夫人畢,方來辭賈母。」
  5. 還覆給對方相同或某種動作。如:「回敬」、「回他一槍」。
  6. 謝絕、辭去。如:「一口回絕」。宋·蘇軾〈與開元明師〉二首之一:「謹留筆一束,以領雅意,餘回納,不訝不訝。」《紅樓夢·第一一九回》:「咱們家遭著這樣事,那有工夫接待人,不拘怎麼回了他去罷。」
  7. 避開。如:「回避」。明·徐復祚《紅梨記·第二齣》:「前日兩次訪他,俱不得遇,風塵中人,知他真不在家,還是故意回你。」
  1. 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大陸地區新疆、遼寧、青海、甘肅、寧夏、河北等地區,以信奉回教為主。
  2. 量詞:➊ ​ 計算行為、動作的單位。相當於「次」。如:「前後我共去找了他五回。」宋·辛棄疾〈水調歌頭·帶湖吾甚愛〉詞:「先生杖屨無事,一日走千回。」➋ ​ 計算時間的單位。一陣子稱為「一回」。《喻世明言·卷三·新橋市韓五賣春情》:「八老到門前站了一回,蹔到間壁糶米張大郎門前,閒坐了一回。」➌ ​ 計算長篇小說段落的單位。一章稱為「一回」。如:「一百二十回本《紅樓夢》。」➍ ​ 計算事情的單位。相當於「件」。如:「這是兩回事,不可混為一談。」
  3. 姓。如明代有回滿注。
嗟 jiē《國語辭典》

嗟 [ jiē ]

  1. 表示感傷、哀痛的語氣。唐·韓愈〈祭田橫墓文〉:「死者不復生,嗟余去此其從誰!」唐·張籍〈西州〉詩:「嗟我五陵間,農者罷耘耕。」
  2. 表示贊美的語氣。《史記·卷五七·絳侯周勃世家》:「嗟乎!此真將軍矣!」
  3. 招呼聲。《書經·費誓》:「公曰:『嗟!人無譁,聽命。』」《禮記·檀弓》:「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
  1. 發語詞,無義。《文選·張衡·西京賦》:「群窈窕之華麗,嗟內顧之所觀。」

嗟 [ jiè ]

  1. 參見「咄嗟 」條。

嗟 [ ​juē ]

  1. (一)​之又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