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升堂执经称弟子,苦立颛门争姓氏。

姚燮清代〕《拊缶歌当行路难十五章 其十四

大对不得董仲舒,马扬骫骳羞小儒。升堂执经称弟子,苦立颛门争姓氏。

天老地典今已亡,但留芜秽充縢囊。何人锐笔斲元气,眼中光景供凋伤。

有书如山积不读,绕壁啁啾古魂哭。袒衣便便大贾腹,中有肥肠贮鱼肉。

鱼肉日餍身日肥,彼呫哔者空詅痴。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升堂执经弟子颛门姓氏

升堂(陞堂)shēng táng
(1).登上厅堂。 唐 韩愈 《山石》诗:“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
(2).旧谓官吏登堂理事为“昇堂”。 清 翟灏 《通俗编·居处》:“《定命録》: 张文瓘 少时,曾有人相之云:‘当为相,然不得堂食。’及在此位,每昇堂欲食,即腹胀痛。按,凡州县临厅事,今皆谓之昇堂。”
(1).登上厅堂。《仪礼·乡射礼》:“皆由其阶,阶下揖,升堂揖。”《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唐 顾况 《公子行》:“入门不肯自升堂,美人扶踏金阶月。” 清 叶廷琯 《鸥波渔话》卷六:“升堂拜遗像,入室读其书。”
(2).比喻学问技艺已入门。《论语·先进》:“子曰:‘ 由 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诫兵》:“ 仲尼 门徒,升堂者七十有二, 颜 氏居八人焉。”《云笈七籤》卷一百:“ 闕里 升堂之士,莫得而措辞云尔。” 清 王士禛 《绘川书院诗为汤荆岘侍讲赋》之一:“ 汤公 起 梁 宋 ,摄衣早升堂。”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不知道是我学舌学得太不象,还是我大哥仅学了半年的 日本 话还没有升堂,那样的一句话完全没有打响。”
(3).旧谓官吏登公堂审讯案件。《二刻拍案惊奇》卷二:“那 幽州 路总管 泰不华 正升堂理事,小道人随牌进府,递将状子上去。”《梼杌闲评》第三六回:“ 许显纯 叫下了软监,就将参本上道他侵挪十餘万钱粮的卷案做成。次日升堂,少不得恶狠狠的夹打一番。” 清 李渔 《奈何天·助边》:“来此已是宣抚衙门,不免在廊下站立一会,伺候他升堂便了。” 郭澄清 《大刀记》开篇三:“县衙的差役们……一齐放开那苍老低沉的嗓音大声嚎叫:‘大老爷升堂--!’最后这个‘堂’字,喊得长而且响。”
(4).见“ 升堂拜母 ”。
旧时官吏到公堂办公,谓之“陞堂”。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銮仪卫》:“仪犹相沿 明 制,凡冠军使等官之任,拜印陞堂,吏皂趋贺,悉如大部制,故其秩虽次领侍卫府,而威仪过之。”  ——《漢語大詞典》
执经(執經)zhí jīng
手持经书。谓从师受业。《汉书·于定国传》:“ 定国 乃迎师学《春秋》,身执经,北面备弟子礼。” 唐 韩愈 《答殷侍御书》:“八月益凉,时得休假,儻矜其拘缀不得走请,务道之传而赐辱临,执经座下,获卒所闻,是为大幸。” 清 钱谦益 《谕祭赠礼部右侍郎冯有经文》:“於戏!涕泗何从,言念春宫之旧事;话言犹在,追怀青殿之执经。”  ——《漢語大詞典》
称 ( 稱 ) chēng/chèn/chèng
称 [ chēng ]
  1. 量轻重:~量(liáng )。
  2. 叫,叫做:自~。~呼。~帝。~臣。~兄道弟。
  3. 名号:名~。简~。~号。~谓。职~。
  4. 说:声~。~快。~病。~便。
  5. 赞扬:~道。~许。~颂。~赞。
  6. 举:~兵。~觞祝寿。
称 [ chèn ]
◎ 适合:~心。~职。相~。匀~。对~。
    称 [ chèng ]
    ◎ 同“”。
      弟子 dì zǐ
      (1).为人弟者与为人子者。泛指年幼的人。《易·师》:“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邢昺 疏:“男子后生为弟。言为人弟与子者,入事父兄则当孝与弟也。” 清 曾国藩 《送唐先生南归序》:“自卿大夫之弟子,与凡民之秀者,皆上之人置师以教之。”
      (2).学生。《论语·雍也》:“ 哀公 问曰:‘弟子孰为好学?’”《仪礼·士相见礼》:“与老者言,言使弟子。” 贾公彦 疏引 雷次宗 云:“学生事师,虽无服,有父兄之恩,故称弟子也。”《后汉书·张酺传》:“帝先备弟子之仪,使 酺 讲《尚书》一篇,然后脩君臣之礼。” 宋 叶适 《郭府君墓志铭》:“所得非一师,为之师者多自以为不及也, 澄 犹执弟子礼恭甚。”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双髻道人》:“愿委贄为弟子,肯收録否?”按,弟子与门人、门生有别。 宋 欧阳修 《后汉孔宙碑阴题名》:“其亲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门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三章第十节:“今文经学是官学……如 蔡玄 教授经学,门徒(亲受业的高第生称弟子,转相传授不直接受业的普通学生称门生,统称为门徒或诸生)常有千人。”
      (3).称道教、佛教的徒众。亦为徒众、信徒自称。《后汉书·皇甫嵩传》:“ 鉅鹿 张角 自称‘大贤良师’,奉事 黄 老 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呪説以疗病。”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小僧 法聪 ,是这 普救寺 法本 长老座下弟子。”《水浒传》第九十回:“长老説罢,唤过 鲁智深 近前道:‘吾弟子此去,与汝前程永别,正果将临也。’”《西游记》第五二回:“童儿叩头道:弟子在丹房里拾得一粒丹。”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十章:“大慈大悲的 观世音 ,弟子吃斋唸佛,谢你老人家保佑了我的儿子。”
      (4).弟弟的儿子。《后汉书·应劭传》:“弟子 瑒璩 ,并以文才称。”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 邓攸 始避难,於道中弃己子全弟子。”
      (5).古时称戏剧、歌舞艺人。 唐 白居易 《长恨歌》:“梨园弟子白髮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宋 程大昌 《演繁露》卷六:“ 开元 二年, 玄宗 ……选乐工数百人,自教法曲於梨园,谓之皇帝梨园弟子。至今谓优女为弟子,命伶魁为乐营将者,此其始也。” 清 孙枝蔚 《题梨园图》诗:“弟子教成月娥笑,能得花前听几回!”
      (6). 宋 元 时也用以称妓女。 宋 朱彧 《萍洲可谈》卷三:“近世择姿容,习歌舞,迎送使客侍宴女子,谓之弟子,其魁谓之行首。” 元 关汉卿 《谢天香》第一折:“卖弄的有伎俩,卖弄的有艳姿,则落的临老来呼弟子。” 元 杨显之 《酷寒亭》第一折:“恋着那送旧迎新泼弟子。”  ——《漢語大詞典》
      苦 kǔ《國語辭典》

      苦 [ kǔ ]

      1. 五味之一。似黄莲、胆汁的味道,与「甘」、「甜」相反。《荀子·正名》:「甘、苦、咸、淡、辛、酸,奇味以口异。」
      2. 难以忍受的境况。如:「诉苦」、「吃苦耐劳」、「受苦受难」、「苦中作乐」、「苦尽甘来」。
      1. 受累、为难。如:「他如此忍辱负重,真是苦了他了!」
      2. 磨炼。《孟子·告子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3. 患、怕。《汉书·卷三四·韩信传》:「亭长妻苦之,乃晨炊蓐食。」《文选·古诗十九首·回车驾言迈》:「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旱。」
      1. 有苦味的。如:「苦瓜」、「苦茶」。
      2. 艰辛、难受。如:「苦境」、「苦日子」、「一脸苦笑」。《孟子·梁惠王上》:「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3. 愁闷。如:「愁眉苦脸」。唐·李白〈关山月〉诗:「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1. 尽心尽力的。如:「苦劝」、「苦谏」、「埋头苦干」、「寒窗苦读」。
      立 lì《國語辭典》

      立 [ lì ]

      1. 直身站著。如:「站立」、「立正」。《孟子·梁惠王上》:「王立于沼上。」
      2. 竖起。如:「竖立」、「立竿见影」。《水浒传·第三一回》:「又将两扇门立在墙边,先去吹灭了灯火。」
      3. 设置。如:「立庙」、「私立小学」。《书经·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
      4. 制定、订定。如:「立法」、「立案」、「立宪」。
      5. 建树、成就。如:「立威」、「三十而立」。《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6. 存在。如:「独立」、「誓不两立」。
      1. 即刻。如:「立刻」。《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剑坚,故不可立拔。」
      1.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立如子。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颛门(顓門)zhuān mén
      (1).谓独立门户,自成一家。顓,通“ 专 ”。《汉书·夏侯胜传》:“ 胜 非之曰:‘ 建 所谓章句小儒,破碎大道。’ 建 亦非 胜 为学疏略,难以应敌。 建 卒自顓门名经。” 颜师古 注:“顓与专同。专门者,自别为一家之学。”《新唐书·归崇敬传》:“近世明经,不课其义,先取帖经,顓门废业,传受义絶。” 宋 洪迈 《容斋四笔·诸家经学兴废》:“《周易》传自 商瞿 始,至 汉 初, 田何 以之顓门。”
      (2).专长。指某一门学问。顓,通“ 专 ”。 唐 刘禹锡 《绝编生墓表》:“国有太学,学有舘以延顓门。”
      (3).专攻于某一方面的。顓,通“ 专 ”。 梁启超 《论湖南应办之事》:“大抵欲厚其根柢,学顓门之业,则以年稚为宜。”  ——《漢語大詞典》
      争 ( 爭 ) zhēng《國語辭典》
      1. 「争 」的异体字。
      姓氏 xìng shì
      (1).姓和氏。姓、氏本有分别,姓起于女系,氏起于男系。 秦 汉 以后,姓、氏不合一,通称姓,或兼称姓氏。《通志·氏族略序》:“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 宋 洪迈 《容斋三笔·汉人希姓》:“两《汉书》所载人姓氏,有后世不著见者甚多,漫纪于此,以助氏族书之遗脱。” 清 顾炎武 《日知录·氏族》:“姓氏之称,自 太史公 始混而为一。”
      (2).指姓名。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十七章:“ 调皮骡子 砍了几个木橛,刮了一刮,用歪歪斜斜的字迹记下了他们的姓氏,插在他们的墓前。”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