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别尽凄清。况此忘怀地。
何逊〔南北朝〕《与崔录西别兼叙携手诗》
去夏予回首。
言乃重行行。
今春游派澨。
访子犹武城。
到别年逾半。
同归月未盈。
复道中寒食。
弥留旷不平。
道术既为务。
欢悰苦未幷。
及尔沉痾愈。
值兹秋序明。
石碛{氵公}江静。
沙流绕岸清。
川平看鸟远。
水浅见鱼惊。
逝将穷履历。
方欲恣逢迎。
何言聚易散。
乡棹尔孤征。
我本倦游客。
心念似悬旌。
闻离常屑涕。
是别尽凄清。
况此忘怀地。
相爱犹弟兄。
脉脉留南浦。
悠悠返上京。
欲镊星星鬓。
因君示友生。
言乃重行行。
今春游派澨。
访子犹武城。
到别年逾半。
同归月未盈。
复道中寒食。
弥留旷不平。
道术既为务。
欢悰苦未幷。
及尔沉痾愈。
值兹秋序明。
石碛{氵公}江静。
沙流绕岸清。
川平看鸟远。
水浅见鱼惊。
逝将穷履历。
方欲恣逢迎。
何言聚易散。
乡棹尔孤征。
我本倦游客。
心念似悬旌。
闻离常屑涕。
是别尽凄清。
况此忘怀地。
相爱犹弟兄。
脉脉留南浦。
悠悠返上京。
欲镊星星鬓。
因君示友生。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是 shì《國語辭典》
是 [ shì ]
名- 对、正确。如:「自以为是」、「积非成是」。
- 事情。如:「国是」。
- 姓。如唐代有是光。
- 赞成、称赞。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 表示肯定判断的话。如:「我是学生」、「他是外国人」、「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海明威。」
- 表示存在的事实。如:「全身是伤」、「满身是汗」。
- 对命令的应答之词。如:「是,我这就去。」、「是,我马上就来。」
- 这。指示形容词。如:「是人」、「是日」。《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 此。指示代名词。《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 于是,表示前后相关。《书经·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管子·心术下》:「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
- 用于句中,使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
别 ( 別 ) bié/biè《國語辭典》
- 「別 」的異體字。
尽 ( 儘 盡 ) jìn/jǐn《國語辭典》
- 「盡 」的異體字。
凄清(淒清)qī qīng
凄凉冷清。 清 江炳炎 《忆旧游·送杨耘谷游江楚诸胜》词:“别后悽清意,问隔窗梅影,谁伴黄昏?”
(1).凄凉冷清。 晋 潘岳 《秋兴赋》:“月朣朧以含光兮,露凄清以凝冷。”凄,一本作“ 凄 ”。 唐 赵嘏 《长安晚秋》诗:“云物凄清拂曙流, 汉 家宫闕动高秋。” 清 马銮 《闻蛩》诗:“秋夜已凄清,空阶尔復鸣。”
(2).谓凄凉孤寂。 南朝 梁 何逊 《与崔录事别兼叙携手》诗:“闻离常屑涕,是别尽凄清。” 唐 刘孝孙 《咏笛》:“调高时慷慨,曲变或凄清。” 清 纳兰性德 《洞仙歌·咏黄葵》词:“何必诉凄清,为爱秋光,被几日西风吹瘦。”
凄凉冷清。 晋 潘岳 《秋兴赋》:“月朣朧以含光兮,露凄清以凝冷。” 宋 无名氏 《异闻总录》卷四:“日色薄晚,阴云四垂,松风凄清,境物可怖。” 鲁迅 《彷徨·在酒楼上》:“深冬雪后,风景凄清。”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三章:“弯弯的上弦月渐渐西沉,涧水哗哗地流着,这凄清的月光照着他的苍白的脸孔。” ——《漢語大詞典》
(1).凄凉冷清。 晋 潘岳 《秋兴赋》:“月朣朧以含光兮,露凄清以凝冷。”凄,一本作“ 凄 ”。 唐 赵嘏 《长安晚秋》诗:“云物凄清拂曙流, 汉 家宫闕动高秋。” 清 马銮 《闻蛩》诗:“秋夜已凄清,空阶尔復鸣。”
(2).谓凄凉孤寂。 南朝 梁 何逊 《与崔录事别兼叙携手》诗:“闻离常屑涕,是别尽凄清。” 唐 刘孝孙 《咏笛》:“调高时慷慨,曲变或凄清。” 清 纳兰性德 《洞仙歌·咏黄葵》词:“何必诉凄清,为爱秋光,被几日西风吹瘦。”
凄凉冷清。 晋 潘岳 《秋兴赋》:“月朣朧以含光兮,露凄清以凝冷。” 宋 无名氏 《异闻总录》卷四:“日色薄晚,阴云四垂,松风凄清,境物可怖。” 鲁迅 《彷徨·在酒楼上》:“深冬雪后,风景凄清。”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三章:“弯弯的上弦月渐渐西沉,涧水哗哗地流着,这凄清的月光照着他的苍白的脸孔。” ——《漢語大詞典》
况 ( 況 ) kuàng《國語辭典》
- 「况 」的异体字。
此 cǐ《國語辭典》
此 [ cǐ ]
代- 这个。与「彼」相对。如:「此人」、「特此公告」、「不分彼此」。
- 如此、这样。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惜天下之一家,遭东南之反气,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
- 斯、乃、则。《礼记·大学》:「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忘怀(忘懷)wàng huái
(1).不介意;不放在心上。 晋 陶潜 《五柳先生传》:“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宋 辛弃疾 《水调歌头·题张晋英提举玉峰楼》词:“君看 庄生 达者,犹对山林皋壤,哀乐未忘怀。” 元 张昱 《西山亭留题》诗:“英雄有恨餘湖水,天地忘怀入酒杯。” 李劼人 《天魔舞》第二三章:“ 白知时 在迈过贞女坊,奔上马路时,是这样为他同姓的古女叹息,把自己的命运倒暂时的忘怀了。”
(2).忘记。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小星》:“我到忘怀了,还有一件事,昨日途中偶逢 佛印 禪师,他説云游去了。有书一纸,寄与老爷。”《说唐》第二四回:“你原来就是 程一郎 哥,我一时忘怀,多多有罪。” 袁鹰 《悲欢·深深的怀念》:“他最不能忘怀的是:那年五月初的一天上午,他把一船红军送过江来。”
(3).用以形容精神专注而遗忘一切。《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 萧颖士 ﹞有时读书到忘怀之处,还认做 杜亮 在傍,抬头不见,便掩卷而泣。”
(4).无拘无束。 宋 苏轼 《吴子野将出家赠以扇山枕屏》诗:“浮游云释嶠,燕坐柳生肘,忘怀紫翠间,相与到白首。”《二刻拍案惊奇》卷八:“小童二人频频斟酒,三个客人忘怀大釂。” ——《漢語大詞典》
(2).忘记。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小星》:“我到忘怀了,还有一件事,昨日途中偶逢 佛印 禪师,他説云游去了。有书一纸,寄与老爷。”《说唐》第二四回:“你原来就是 程一郎 哥,我一时忘怀,多多有罪。” 袁鹰 《悲欢·深深的怀念》:“他最不能忘怀的是:那年五月初的一天上午,他把一船红军送过江来。”
(3).用以形容精神专注而遗忘一切。《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 萧颖士 ﹞有时读书到忘怀之处,还认做 杜亮 在傍,抬头不见,便掩卷而泣。”
(4).无拘无束。 宋 苏轼 《吴子野将出家赠以扇山枕屏》诗:“浮游云释嶠,燕坐柳生肘,忘怀紫翠间,相与到白首。”《二刻拍案惊奇》卷八:“小童二人频频斟酒,三个客人忘怀大釂。” ——《漢語大詞典》
地 dì/de《國語辭典》
地 [ dì ]
名- 人类万物栖息生长的场所。有时直接指地球。如:「大地」、「天地」、「地心」。《易经·系辞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 陆地。如:「高地」、「洼地」、「山地」、「地下水」。唐·李白〈静夜思〉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田地、土地。如:「耕地」、「荒地」、「薄地」、「地尽其利」。
- 场所。如:「发祥地」、「目的地」、「根据地」、「所在地」、「置之死地而后生。」
- 区域。如:「本地」、「外地」、「腹地」、「殖民地」、「台湾各地」。
- 地位、位置。如:「留余地」、「易地而处」。《晋书·卷八四·王恭传》:「自负才地高华,恒有宰辅之望。」
- 心意、意志的领域。如:「颇有见地。」《宋史·卷四三八·儒林传·何基传》:「干告以必有真实心地、刻苦工夫而后可,基悚惕受命。」
- 本质、质地、底子。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定势》:「譬五色之锦,各以本采为地矣。」
- 路程。如:「这里距离省城约有三十里地。」唐·李白〈妾薄命〉诗:「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
- 用于副词语尾。如:「忽地」、「蓦地」。
- 置于「立」、「坐」、「卧」等动词之后。相当于「著」。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山门下立地,看有甚么人来?」
地 [ de ]
助- 结构助词。用在副词之后。如:「慢慢地吃」、「好好地玩」、「雨势渐渐地小了。」同「的 」。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