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忽然睹此宝月相,一切毛孔皆清净。

释德洪宋代〕《涟水观音画像赞

稽首净圣甘露门,无量胜身遍沙界。应诸众生心所求,譬如春色花万卉。

西方肃杀忧愁地,故住宝陀落伽山。此方教体在音闻,故称名者得解脱。

一切众生杀心盛,痴暗不见不发心。故现鹰巢蚌蛤中,亦作画师画其像。

菩萨岂有种种心,皆其悲愿力如是。何人毫端寄逸想,幻出百福庄严身。

屹然欲动千光集,譬如将回紫金山。瞭然欲瞬众生好,譬如欲坼青莲花。

蛮奴水王来献诚,想见细雨天花落。众生五浊热恼中,色欲爱见所熏炙。

忽然睹此宝月相,一切毛孔皆清净。成此不思议功德,皆因上人心所献。

愿我早熏知见香,愿我常披慈忍服。愿魔障山速崩裂,愿大智慧常现前。

心精遗闻證圆通,自然静极光通达。我当定如观世音,一切众生愿如我。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忽然宝月一切毛孔清净

忽然 hū rán
(1).不经心,忽略。《墨子·天志上》:“然而天下之士君子之於天也,忽然不知以相儆戒,此我所以知天下士君子知小而不知大也。” 汉 荀悦 《汉纪·哀帝纪上》:“人情不能无懈怠,或忽然不察其非而从之……其为害深矣。”《汉书·刘向传》:“如忽然用之,此天地之所以先戒,灾异之所以重至者也。”
(2).俄顷,一会儿。《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 清 张岱 《西湖梦寻·灵隐寺》:“及余饭后出寺门,见有千餘人蜂拥而来,肩上担米,顷刻上廪,斗斛无声,忽然竟去。”
(3).突然。《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长桑君 ﹞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 扁鹊 。忽然不见,殆非人也。”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中:“须臾,胡僧忽然自倒,若为所击者,便不復苏。”《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 景清 送出房门,忽然想起一事。” 柔石 《二月》九:“怎样你今夜忽然有酒兴呢?”
(4).偶然。 汉 贾谊 《鵩鸟赋》:“忽然为人兮,何足控摶;化为异物兮,又何足患!” 唐 韩愈 《答杨子书》:“又尝服 宰予 之诫,故未敢决然挹,亦不敢忽然忘也。” 宋 苏轼 《戏作陈孟公诗》:“忽然载酒从陋巷,为爱 扬雄 作酒箴。” 清 吴伟业 《吴门遇刘雪舫》诗:“忽然语笑合,与我谈生平。”
(5).恍惚;不明貌。《淮南子·原道训》:“解车休马,罢酒彻乐,心忽然若有所丧,悵然若有所忘也。”《隶释·汉绥民校尉熊君碑》:“昊天忽然,枕荣终祐,丧我良则,国失良辅。”
(6).尽;死。《后汉书·文苑传下·赵壹》:“﹝ 壹 ﹞曰:‘窃伏 西州 ,承高风旧矣,乃今方遇而忽然,柰何命也!’因举声哭,门下惊,皆奔入满侧。” 李贤 注:“忽然,谓死也。”
(7).假如;倘或。《敦煌变文集·捉季布传文》:“若是生人须早语,忽然是鬼奔丘坟。”《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忽然分寸差殊,手下身当依法。” 蒋礼鸿 通释:“忽然,假使,倘或。”  ——《漢語大詞典》
睹 dǔ《國語辭典》

睹 [ dǔ ]

  1. 看見。如:「有目共睹」、「睹物思人」。《莊子·秋水》:「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紅樓夢·第九九回》:「賈母等一則怕他招受寒暑,二則恐他睹景傷情。」
此 cǐ《國語辭典》

此 [ cǐ ]

  1. 这个。与「彼」相对。如:「此人」、「特此公告」、「不分彼此」。
  1. 如此、这样。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惜天下之一家,遭东南之反气,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
  1. 斯、乃、则。《礼记·大学》:「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宝月(寶月)bǎo yuè
明月。 南朝 梁 吴均 《碎珠赋》:“宝月生焉, 越 浦 隋 川,标 魏 之美,擅 楚 之贤。” 唐 鲍溶 《怀惠明禅师》诗:“雪山世界此凉夜,宝月独照瑠璃宫。” 明 梁潜 《元夜陪驾燕午门》诗:“银汉横空宝月团,六鰲飞出五云端。” 丘逢甲 《元夕无月》诗:“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  ——《漢語大詞典》
相 xiāng/xiàng《國語辭典》

相 [ xiāng ]

  1. 彼此、交互,两方面都进行的。如:「互相」、「守望相助」、「两地相思」。《庄子·大宗师》:「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2. 比较一下,合并著说两方面比较的结果。如:「相异」、「相像」、「相得益彰」、「旗鼓相当」。
  1. 由交互的意义演变为单方面的意义,表示动作是由一方对另一方进行。如:「有事相烦」、「实不相瞒」。《三国志·卷五四·吴书·鲁肃传》:「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
  1. 姓。如明代有相世芳。

相 [ xiàng ]

  1. 审视、察看。《说文解字·目部》:「相,省视也。」《左传·隐公十一年》:「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又见沈炼一表非俗,立住了脚,相了一回。」
  2. 占视、辨察,以断吉凶祸福。如:「相字」。《周礼·地官·大司徒》:「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
  3. 辅佐、帮助。如:「相夫教子」。《易经·泰卦·象曰》:「辅相天地之宜。」《书经·大诰》:「周公相成王。」
  4. 掌管、治理。《左传·昭公九年》:「陈水属也,火水妃也,而楚所相也。」唐·柳宗元〈梓人传〉:「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5. 挑选、选择。《三国演义·第六五回》:「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1. 容貌、外形、模样。如:「长相」、「福相」、「吃相」、「窘相」、「穷酸相」。《西游记·第三五回》:「(孙行者)​现了本相。」
  2. 职官名:➊ ​ 百官之长,辅佐国君治理国政的人。如:「宰相」、「丞相」、「相国」。➋ ​ 古代典礼中,辅导行礼的人。如:「傧相」。《论语·先进》:「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3. 搀扶瞎子的人。《荀子·成相》:「人主无贤,如瞽无相。」
  4. 乐器名。似鼓,敲击以控制音乐节拍。《礼记·乐记》:「始奏以文,复乱以武,治乱以相。」汉·郑玄·注:「相,即拊也,亦以节乐。拊者以韦为表,装之以糠。糠,一 名相,因以名焉。」
一切 yī qiè
(1).权宜;临时。《战国策·秦策五》:“説有可以一切而使君富贵千万岁。” 鲍彪 注:“一切,权宜也。”《淮南子·泰族训》:“今 商鞅 之启塞, 申子 之三符, 韩非 之孤愤, 张仪 苏秦 之从衡,皆掇取之权、一切之术也。”《汉书·平帝纪》:“赐天下民爵一级,吏在位二百石以上,一切满秩如真。” 颜师古 注:“一切者,权时之事,非经常也。犹如以刀切物,苟取整齐,不顾长短纵横,故言一切。”《晋书·王廙传》:“是以三载考绩,三考黜陟,不收一切之功,不採速成之誉。”《新唐书·高郢传》:“夫庙犹不越礼而立,况寺非宗祏所安,神灵所宅乎?磾万人之力,邀一切之报,其为不可亦明矣。”
(2).副词。一概;一律。《管子·臣乘马》:“国无币,以穀準币。国穀之櫎,一切什九。”《史记·李斯列传》:“诸侯人来事 秦 者,大抵为其主游閒於 秦 耳,请一切逐客。” 司马贞 索隐:“一切犹一例,言尽逐之也。言切者,譬若利刃之割,一运斤无不断者。”《后汉书·光武帝纪》:“詔陇 蜀 民被略为奴婢自讼者,及狱官未报,一切免为庶民。”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方大驾南渡,典章一切扫荡无遗,甚至祖宗諡号亦皆忘失。”
(3).全部,所有。 北齐 贾思勰 《齐民要术·栽树》:“凡栽一切树木,欲记其阴阳,不令转易。”《百喻经·二子分财喻》:“如是一切所有财物,尽皆破之而作二分。” 明 李贽 《答焦漪园书》:“今世俗子与一切假道学,共以异端目我。” 清 周中孚 《郑堂札记》卷一:“洵若 杨氏 所云,则将舍六艺而言道德,且驱古今一切之书,俱以文艺之末概之矣。” 巴金 《我和文学》:“一切旧的传统观念,一切阻止社会进步和人性发展的不合理的制度,一切摧残爱的努力,它们都是我最大的敌人。”
(4).泛指全部事物。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然则古史所记,一切皆无,何但一事哉!”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今世一切变古,唐以来旧语尽废,此犹存 唐 旧为可喜。” 艾青 《<诗选>自序》:“对一切都兴奋,就是对一切都不兴奋。”
(5).一般的;普通的。《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论》:“ 范雎 、 蔡泽 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説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説力少也。” 汉 应劭 《风俗通·过誉·度辽将军皇甫规》:“ 去病 外戚末属,一切武夫,尚能抗节洪毅,而 规 世家纯儒,何独负哉?” 清 李渔 《慎鸾交·弃旧》:“那内监总是无儿,儘着他的家私办作粧奩陪嫁。你説下官这箇新郎还是做得过做不过?这还是一切小事。”  ——《漢語大詞典》
毛孔 máo kǒng
(1).小孔。喻极微小。《维摩经·不思议品》:“乃见须弥入芥子中,是名住不思议。解脱法门,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
(2).汗孔。 唐 卢仝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四椀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宋 杨无咎 《醉蓬莱》词:“毛孔生香,舌根回味,助苦吟幽兴。”《老残游记》第二回:“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沙汀 《代理县长》:“﹝ 贺熙 ﹞是个年近四十的汉子,面孔白净,毛孔却极粗大。”  ——《漢語大詞典》
皆 jiē《國語辭典》

皆 [ jiē ]

  1. 全、都,統括之詞。如:「草木皆兵」、「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眾人皆醉,我獨醒。」《孟子·告子下》:「人皆可以為堯舜。」唐·白居易〈長恨歌〉:「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2. 並、同。《儀禮·聘禮》:「大夫奉束帛入,三揖皆行,至于階。」通「偕」。
清净 qīng jìng
亦作“清凈”。
(1).心境洁净,不受外扰。《战国策·齐策四》:“ 斶 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浄贞正以虞。”《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 原宪 ﹞清浄守节,贫而乐道。” 唐 元稹 《上门下裴相公书》:“若 稹 之末学浅见,又安敢引喻古昔于阁下,独忆得近日故 裴兵部 之为人也,甄辨清浄,号为名流。” 宋 陆游 《夏日独居》诗:“平生本清浄,垂老更肃然。”
(2).安定,不纷扰。《史记·秦始皇本纪》:“昭隔内外,靡不清浄,施於后嗣。” 唐 吴兢 《贞观政要·政体》:“故夙夜孜孜,惟欲清浄,使天下无事。”《红楼梦》第五二回:“早也是去,晚也是去,早带了去,早清净一日。” 赵树理 《传家宝》三:“老人家!依我说你只用好吃上些好穿上些,过几年清净日子算了。”
(3).清洁纯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天气清浄,光明者也。” 宋 苏辙 《和子瞻过岭》:“手挹祖师清浄水,不嫌白髮照毿毿。”《红楼梦》第五二回:“况且这屋子里一股子药香,反把这花香搅坏了,不如你抬了去,这花儿倒清净了,没有甚么杂味来搅他。” 郭沫若 《橄榄·行路难下篇一》:“这样清净的山,这样清净的水,这样清净的人。”
(4).指妇女操守贞洁。《金瓶梅词话》第二四回:“我怎不是清浄姑姑儿,蹺起脚儿来,比你这滛妇好些儿。”
(5).简明不繁。《陈书·谢哲王固等传论》:“ 谢 、 王 、 张 、 萧 、咸以清浄为风,文雅流誉,虽更多难,终克成名。” 清 侯方域 《太常公家传》:“公筮仕寧律令,清浄简易,能惠其俗。”
(6).佛教语。指远离恶行与烦恼。 南朝 梁 王僧孺 《礼佛唱导发愿文》:“愿现前众等,身口清浄。” 唐 张谓 《送僧》诗:“一身求清浄,百毳纳袈裟。”《白雪遗音·玉蜻蜓·追诉》:“我乃 法华庵 内一个支宾尼僧……指望出家清浄,谁知十六年前,惹出寃愆。”
(7).道教等亦用之。 清 戴名世 《〈老子〉论上》:“神仙之事……不见於经传,大抵为其术者,屏繁嚣,守清净。”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