寤寐怀思,战兢以保。
刘基〔明代〕《山有乔木一首赠王子章》
山有乔木,有条有柯。人无兄弟,云如之何?寤寐怀思,忧心实多。
翩翩者鸿,行彼幽草。人有兄弟,如城如堡。寤寐怀思,战兢以保。
惟彼兄弟,一本而枝。同气殊心,则各有思。造次弗念,参商以离。
莫矜匪父,莫哀匪母。岂羔之先,孰羜之后。忧饥悼疾,中心如炎。
维此哲人,秉心不回。夙夜寝兴,二人是怀。如彼駏蛩,死生以偕。
维彼愚人,弗念厥绍。利火中焚,谗兵外挑。豆羹不平,干戈是挢。
温温恭人,如桐如丝。宫鸣角应,羽振商随。翕翕雍雍,融融恰恰。
我尊既陈,我俎有践。言念兄弟,中心弗殄。敬慎威仪,以谨嬿婉。
有鸟有鸟,喈喈其音。拂彼丛薄,扬于中林。宜尔子孙,式昭厥心。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寤寐 wù mèi
(1).醒与睡。常用以指日夜。《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毛 传:“寤,觉;寐,寝也。” 唐 钱起 《秋夜作》诗:“寤寐怨佳期,美人隔霄汉。” 徐迟 《火中的凤凰》六:“寤寐求之十年,终于到了手上。一件国宝,归于国家。”
(2).引申指日夜思念、渴望。 宋 范仲淹 《与省主叶内翰书》:“窃惟皇上念天下之计,至大至重,思得良大夫主之,故寤寐阁下之贤,復有此拜。” 元 吴师道 《吴礼部诗话》:“此 韩公 所以有是言。愚观翁慨然 叔季 ,寤寐 羲皇 。” 明 李东阳 《与方石先生书》:“今圣天子方重士风,采舆论,有寤寐英贤之意。”
(3).睡梦。 汉 徐干 《中论·治学》:“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 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三》:“﹝ 臧洪 ﹞答曰:‘隔阔相思,发於寤寐。’” 明 何景明 《寡妇赋》:“承邂逅於寤寐兮,托精魂於遥夕。”
(4).假寐;睡不着。《后汉书·质帝纪》“寤寐永叹” 李贤 注引《诗》云:“寤寐永叹,唯忧用老。”今本《诗·小雅·小弁》作“假寐”, 郑玄 笺:“不脱冠衣而寐曰假寐。” 清 马瑞辰 《毛诗传笺通释》“寤寐求之”:“又按《小弁》诗‘假寐永叹’,而 后汉 和帝 (按,当作 质帝 )詔曰:‘寤寐永叹。’寤寐或与假寐相类。《柏舟》诗:‘耿耿不寐,如有隐忧。’而《易林·屯之乾》曰:‘耿耿寤寐,心怀大忧。’则寤寐又即不寐。” ——《漢語大詞典》
(2).引申指日夜思念、渴望。 宋 范仲淹 《与省主叶内翰书》:“窃惟皇上念天下之计,至大至重,思得良大夫主之,故寤寐阁下之贤,復有此拜。” 元 吴师道 《吴礼部诗话》:“此 韩公 所以有是言。愚观翁慨然 叔季 ,寤寐 羲皇 。” 明 李东阳 《与方石先生书》:“今圣天子方重士风,采舆论,有寤寐英贤之意。”
(3).睡梦。 汉 徐干 《中论·治学》:“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 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三》:“﹝ 臧洪 ﹞答曰:‘隔阔相思,发於寤寐。’” 明 何景明 《寡妇赋》:“承邂逅於寤寐兮,托精魂於遥夕。”
(4).假寐;睡不着。《后汉书·质帝纪》“寤寐永叹” 李贤 注引《诗》云:“寤寐永叹,唯忧用老。”今本《诗·小雅·小弁》作“假寐”, 郑玄 笺:“不脱冠衣而寐曰假寐。” 清 马瑞辰 《毛诗传笺通释》“寤寐求之”:“又按《小弁》诗‘假寐永叹’,而 后汉 和帝 (按,当作 质帝 )詔曰:‘寤寐永叹。’寤寐或与假寐相类。《柏舟》诗:‘耿耿不寐,如有隐忧。’而《易林·屯之乾》曰:‘耿耿寤寐,心怀大忧。’则寤寐又即不寐。” ——《漢語大詞典》
怀思(懷思)huái sī
怀念;思念。《左传·昭公七年》:“孤与其二三臣,悼心失图,社稷之不皇,况能怀思君德。”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谢惠连〈赠别〉》:“风雪既经时,夜永起怀思。” 宋 苏轼 《朱寿昌梁武忏赞偈》:“生及七岁,而母捨去,长大怀思,涕泣追求。”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凤》:“日切怀思,繫於魂梦。” 李大钊 《“今”与“古”》:“他们往往发伤时的慨叹,动怀古的幽情……把终生的情感心神,都用在过去的怀思。” ——《漢語大詞典》
战兢(戰兢)zhàn jīng
(1).畏惧戒慎貌。《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恭肃小心,动有法度,承事 阴后 ,夙夜战兢。” 晋 葛洪 《抱朴子·诘鲍》:“夫战兢则彝伦叙,怠荒则姦宄作。” 清 顾炎武 《将去关中别中尉存杠于慈恩寺塔下》诗:“叹昔尝忧患,先人独战兢。”参见“ 战战兢兢 ”。
(2).恐惧发抖。《东周列国志》第九三回:“不料军中不戒,有犯王躬。 寤生 不胜战兢觳觫之至!”《明史·方国珍传》:“子姓不戒,潜搆衅端,猥劳问罪之师,私心战兢,用是俾守者出迎。”参见“ 战战兢兢 ”。 ——《漢語大詞典》
(2).恐惧发抖。《东周列国志》第九三回:“不料军中不戒,有犯王躬。 寤生 不胜战兢觳觫之至!”《明史·方国珍传》:“子姓不戒,潜搆衅端,猥劳问罪之师,私心战兢,用是俾守者出迎。”参见“ 战战兢兢 ”。 ——《漢語大詞典》
以 yǐ《國語辭典》
以 [ yǐ ]
动- 用。如:「以礼待之」、「以身作则」。《左传·襄公十年》:「我辞礼矣,彼则以之。」汉·王充《论衡·程材》:「洗洿泥者以水,燔腥者用火。」
- 仰赖、凭借。《韩非子·五蠹》:「富国以农,距敌恃卒。」汉·王充《论衡·卜筮》:「欲知天,以人事。」
- 认为。如:「以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以可劝。」唐·柳宗元〈为裴中丞上裴相贺破东平状〉:「窃以自古中兴之主,必有命代之臣。」
- 可、能够。《诗经·齐风·猗嗟》:「四矢反兮,以御乱兮。」《孟子·滕文公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
- 令、使。《战国策·秦策一》:「向欲以齐事王,使攻宋也。」
- 因为、由于。《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韩非子·喻老》:「千丈之隄,以蚁蝼之穴溃。」
- 按、依。《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商君书·更法》:「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
- 在、于。《左传·桓公二年》:「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命之曰成师。」唐·柳宗元〈断刑论〉:「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
- 加在前、后、左、右、上、下、往、来、东、西、南、北等字之前,表时空和方位的界限。如:「自古以来」、「长安东路以西」、「价格在一千元以上」。
- 连及。《易经·小畜·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论语·尧曰》:「朕躬有罪,无以万方。」
- 而、且。《诗经·邶风·燕燕》:「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礼记·乐记》:「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 因此。《汉书·卷二九·沟洫志》:「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彊。」《文选·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目的在于。如:「以免」、「以致于」。《书经·泰誓下》:「郊社不修,宗庙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
- 与、和。《仪礼·乡射礼》:「各以其耦进,反于射位。」
- 置动词后,无义。如:「得以」、「能以」。《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 太、甚。《孟子·滕文公下》:「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史记·卷六六·伍子胥传》:「子之报仇,其以甚乎?」
- 既、已经。《三国志·卷二三·魏书·杜袭传》:「吾计以定,卿勿复言。」通「已」。
- 愈益、更加。《吕氏春秋·恃君览·观表》:「魏日以削,秦日益大。」《史记·卷五·秦本纪》:「及其后世,日以骄淫。」
- 缘故、理由。《诗经·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列子·周穆王》:「宋人执而问其以,华子曰:『曩吾忘也。』」
- 以色列的简称。如:「以阿战争」。
- 姓。如汉代有以彤。
保 bǎo《國語辭典》
保 [ bǎo ]
動- 養護、守衛、不使受損。如:「保護」、「保衛」、「保健」、「保全」。《詩經·大雅·崧高》:「南土是保。」
- 承擔、負責。如:「保荐」、「保險」。《周禮·地官·大司徒》:「令五家為比,使之相保。」
- 仗恃。《左傳·僖公二十三年》:「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祿。」
- 妥為收藏。《黃帝內經素問·卷三·靈蘭祕典論》:「黃帝乃擇吉日良兆而藏靈蘭之室以保焉。」
- 舉薦。《三國演義·第九三回》:「叡曰:『卿自舉之。』真乃保太原陽曲人──姓郭,名淮。」
- 責任保證。如:「人保」、「鋪保」。
- 伙計、傭工。如:「酒保」。
- 職官名。即太保。古時三公之一,管理皇宮裡的教育。《書經·君奭·序》:「召公為保,周公為師。」
- 舊時地方的組織:➊ 基層組織,五家為保。➋ 參見「保甲法 」條。
- 姓。如明代有保睿,清代有保希賢。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