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崭然已老成,吾徒之衰固其所。
岘山之阳汉江浦,黄花九月迷村坞。
故人船上初识君,白酒黄鸡对樽俎。
坐中意气最相亲,便许论交输肺腑。
君时方壮我尚少,杯酒相逢各豪举。
欲倾沧海入壶觞,不觉风云先笑语。
烟尘回首暗乡县,避地偷生两羇旅。
西城邂逅正春风,南郑流离共秋暑。
扁舟东下一沾巾,汉阴渡头天欲雨。
君留蜀汉我瓯越,关塞悠悠路修阻。
每悔昔日但酸辛,欲寄好音谁付与。
日边失喜双眼明,一笑恍然相劳苦。
久经丧乱喜强健,语及艰难更凄楚。
离合悲欢二十载,往事伤心那可数。
酒后清狂不复能,鬓边白发今如许。
向来骥子未总角,今与爷长秀而朊。
文学崭然已老成,吾徒之衰固其所。
君材磊磊多大略,胸次纵横杂文武。
当年上疏请长缨,欲以忠信为干橹。
驰驱慷慨感知已,十年上佐留边圉。
一从捧檄傍红莲,几为临戎挥白羽。
元戎入觐载辎车,策勋进秩光宾主。
王卿合作水衡丞,庾杲复入将军府。
胡为侧翅尚随人,千里长城赖裨补。
汾阳僚吏多将相,家声盛事今犹古。
致身富贵真未晚,唾手功名不难取。
岂惟出幕看旌麾,会是封侯裂茅土。
炎歊六月三吴路,海气昏昏暗天宇。
骊驹已驾不可留,忧绪中来密如组。
亦如远送终别离,只有加餐相赠处。
双鱼莫厌远书频,从此西风日倾伫。
故人船上初识君,白酒黄鸡对樽俎。
坐中意气最相亲,便许论交输肺腑。
君时方壮我尚少,杯酒相逢各豪举。
欲倾沧海入壶觞,不觉风云先笑语。
烟尘回首暗乡县,避地偷生两羇旅。
西城邂逅正春风,南郑流离共秋暑。
扁舟东下一沾巾,汉阴渡头天欲雨。
君留蜀汉我瓯越,关塞悠悠路修阻。
每悔昔日但酸辛,欲寄好音谁付与。
日边失喜双眼明,一笑恍然相劳苦。
久经丧乱喜强健,语及艰难更凄楚。
离合悲欢二十载,往事伤心那可数。
酒后清狂不复能,鬓边白发今如许。
向来骥子未总角,今与爷长秀而朊。
文学崭然已老成,吾徒之衰固其所。
君材磊磊多大略,胸次纵横杂文武。
当年上疏请长缨,欲以忠信为干橹。
驰驱慷慨感知已,十年上佐留边圉。
一从捧檄傍红莲,几为临戎挥白羽。
元戎入觐载辎车,策勋进秩光宾主。
王卿合作水衡丞,庾杲复入将军府。
胡为侧翅尚随人,千里长城赖裨补。
汾阳僚吏多将相,家声盛事今犹古。
致身富贵真未晚,唾手功名不难取。
岂惟出幕看旌麾,会是封侯裂茅土。
炎歊六月三吴路,海气昏昏暗天宇。
骊驹已驾不可留,忧绪中来密如组。
亦如远送终别离,只有加餐相赠处。
双鱼莫厌远书频,从此西风日倾伫。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文学(文學)wén xué
(1).文章博学。 孔 门四科之一。《论语·先进》:“德行: 颜渊 、 閔子騫 、 冉伯牛 、 仲弓 。言语: 宰我 、 子贡 。政事: 冉有 、 季路 。文学: 子游 、 子夏 。” 刑昺 疏:“若文章博学,则有 子游 、 子夏 二人也。” 朱熹 集注:“弟子因 孔子 之言,记此十人,而并目其所长,分为四科。 孔子 教人各因其材,於此可见。”参见“ 四科 ”。
(2).指儒家学说。《韩非子·六反》:“学道立方,离法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文学之士。”《史记·李斯列传》:“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
(3).泛指文章经籍。《吕氏春秋·荡兵》:“今世之以偃兵疾説者,终身用兵而不自知悖,故説虽彊,谈虽辨,文学虽博,犹不见听。” 唐 韩愈 《上兵部李侍郎书》:“性本好文学,因困厄悲愁,无所告语,遂得究於经传史记百家之説。” 清 刘大櫆 《赠张絅儒序》:“余贫且贱,既一意专攻文学,而又以其餘旁及 秦 汉 以来大小之篆章。”
(4).儒生。亦泛指有学问的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自 献帝 播迁,文学蓬转。”《明史·隐逸传序》:“ 明太祖 兴礼儒士,聘文学,搜求巖穴。”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五篇:“ 始皇 既壮,絀 不韦 ;又渐并兼列国,虽亦召文学,置博士,而终则焚烧《诗》《书》,杀诸生甚众。”
(5).学校,习儒之所。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一》:“南岸道东,有文学。始 文翁 为 蜀 守,立讲堂作石室于南城……后州夺郡,学移 夷星桥 南岸道东。”
(6).文才;才学。《北史·魏收传》:“ 收 从叔 季景 有文学,歷官著名,并在 收 前。”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 德裕 虽丞相子,文学过人。” 元 武汉臣 《玉壶春》楔子:“据此人文学,还在小官之上。”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四》:“ 姚峴 有文学,而好滑稽,遇机即发。”
(7).特指有关狱讼的文书、文件。《史记·蒙恬列传》:“ 恬 尝书狱典文学。” 司马贞 索隐:“谓 恬 尝学狱法,遂作狱官文学。”
(8). 南朝 宋 东观 设置的四门学科之一。《宋书·隐逸传·雷次宗》:“时国子学未立,上留心蓺术,使 丹阳 尹 何尚之 立玄学,太子率更令 何承天 立史学,司徒参军 谢元 立文学,凡四学并建。”参见“ 四科 ”。
(9).官名。 汉 代于州郡及王国置文学,或称文学掾,或称文学史,为后世教官所由来。 三国 魏武帝 置太子文学, 魏 晋 以后有文学从事。 唐 初于州县置经学博士, 德宗 时改称文学, 宋 以后废之。 晋 及 隋 唐 时,太子与诸王下亦置文学。 明 清 废。
(10).以语言塑造形象来反映现实的艺术。 鲁迅 《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文学不借人,也无以表示‘性’,一用人,而且还在阶级社会里,即断不能免掉所属的阶级性。” 郭沫若 《谈文学翻译工作》:“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漢語大詞典》
(2).指儒家学说。《韩非子·六反》:“学道立方,离法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文学之士。”《史记·李斯列传》:“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
(3).泛指文章经籍。《吕氏春秋·荡兵》:“今世之以偃兵疾説者,终身用兵而不自知悖,故説虽彊,谈虽辨,文学虽博,犹不见听。” 唐 韩愈 《上兵部李侍郎书》:“性本好文学,因困厄悲愁,无所告语,遂得究於经传史记百家之説。” 清 刘大櫆 《赠张絅儒序》:“余贫且贱,既一意专攻文学,而又以其餘旁及 秦 汉 以来大小之篆章。”
(4).儒生。亦泛指有学问的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自 献帝 播迁,文学蓬转。”《明史·隐逸传序》:“ 明太祖 兴礼儒士,聘文学,搜求巖穴。”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五篇:“ 始皇 既壮,絀 不韦 ;又渐并兼列国,虽亦召文学,置博士,而终则焚烧《诗》《书》,杀诸生甚众。”
(5).学校,习儒之所。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一》:“南岸道东,有文学。始 文翁 为 蜀 守,立讲堂作石室于南城……后州夺郡,学移 夷星桥 南岸道东。”
(6).文才;才学。《北史·魏收传》:“ 收 从叔 季景 有文学,歷官著名,并在 收 前。”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 德裕 虽丞相子,文学过人。” 元 武汉臣 《玉壶春》楔子:“据此人文学,还在小官之上。”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四》:“ 姚峴 有文学,而好滑稽,遇机即发。”
(7).特指有关狱讼的文书、文件。《史记·蒙恬列传》:“ 恬 尝书狱典文学。” 司马贞 索隐:“谓 恬 尝学狱法,遂作狱官文学。”
(8). 南朝 宋 东观 设置的四门学科之一。《宋书·隐逸传·雷次宗》:“时国子学未立,上留心蓺术,使 丹阳 尹 何尚之 立玄学,太子率更令 何承天 立史学,司徒参军 谢元 立文学,凡四学并建。”参见“ 四科 ”。
(9).官名。 汉 代于州郡及王国置文学,或称文学掾,或称文学史,为后世教官所由来。 三国 魏武帝 置太子文学, 魏 晋 以后有文学从事。 唐 初于州县置经学博士, 德宗 时改称文学, 宋 以后废之。 晋 及 隋 唐 时,太子与诸王下亦置文学。 明 清 废。
(10).以语言塑造形象来反映现实的艺术。 鲁迅 《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文学不借人,也无以表示‘性’,一用人,而且还在阶级社会里,即断不能免掉所属的阶级性。” 郭沫若 《谈文学翻译工作》:“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漢語大詞典》
崭然(嶄然)zhǎn rán
(1).形容山势高峻突兀。 唐 柳宗元 《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北有双山,夹道崭然。” 宋 梅尧臣 《依韵和刘原甫见寄》:“ 周 碑嗟缺矣, 少室 望崭然。” 清 戴名世 《雁荡记》:“ 天柱 峙其右,奇特雄伟,崭然不可躋。”
(2).形容物体尖锐突出。 宋 杨万里 《食菱》诗:“鷄头吾弟藉吾兄,头角崭然也不争。”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七·小猎犬》:“见一小鹿,长二寸许,双角崭然。”
(3).形容超出一般。 明 唐顺之 《刑部郎中唐嘿庵墓志铭》:“君自少时,其於货利声色中能崭然不为所污染若此。”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三五:“丱角春明入塾年,丈人摩我道崭然。” 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十三章:“许多新体的诗歌所谓‘词’者,也崭然露出头角来。”参见“ 崭露头角 ”。
(4).鲜明貌。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金生色》:“居家犹素妆;一归寧,则崭然新艳。”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恒娘》:“后日为上巳节,欲招子踏春园。子当尽去敝衣,袍袴袜履,崭然一新。” ——《漢語大詞典》
(2).形容物体尖锐突出。 宋 杨万里 《食菱》诗:“鷄头吾弟藉吾兄,头角崭然也不争。”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七·小猎犬》:“见一小鹿,长二寸许,双角崭然。”
(3).形容超出一般。 明 唐顺之 《刑部郎中唐嘿庵墓志铭》:“君自少时,其於货利声色中能崭然不为所污染若此。”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三五:“丱角春明入塾年,丈人摩我道崭然。” 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十三章:“许多新体的诗歌所谓‘词’者,也崭然露出头角来。”参见“ 崭露头角 ”。
(4).鲜明貌。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金生色》:“居家犹素妆;一归寧,则崭然新艳。”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恒娘》:“后日为上巳节,欲招子踏春园。子当尽去敝衣,袍袴袜履,崭然一新。” ——《漢語大詞典》
已 yǐ《國語辭典》
已 [ yǐ ]
動- 停止。《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論語·泰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完畢、完成。《國語·齊語》:「有司已於事而竣。」《漢書·卷三○·藝文志》:「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 黜退。《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 病癒。《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 已經。如:「時間早已過了。」《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唐·李白〈早發白帝城〉詩:「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 太、甚。《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管子·戒》:「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
- 隨後、然後。《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天台山日記》:「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
- 一定、必定。《漢書·卷五二·灌夫傳》:「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
- 用於句尾。相當於「矣」。《書經·洛誥》:「公定,予往已。」《孟子·梁惠王上》:「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 用於句首,表示感嘆的語氣。《書經·大誥》:「已!予惟小子。」同「哎 」。
- 此、如此。《論語·陽貨》:「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史記·卷二·夏本紀》:「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
老成 lǎo chéng
(1).年高有德。《后汉书·和帝纪》:“今 彪 聪明康彊,可谓老成黄耇矣。” 李贤 注:“老成,言老而有成德也。”
(2).指年高有德的人。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恐数十年后老成彫丧,后生小子,不知根柢,耳濡目染,日变而不復还。”《醒世姻缘传》第二六回:“不料那些前辈的老成,渐渐的死去;那些忠厚遗风渐渐的浇漓。”
(3).指旧臣,老臣。 宋 黄庭坚 《司马文正公挽词》之一:“ 元祐 开皇极,功归用老成。”《明史·廖纪传》:“自陛下继统,老成接踵去,新进连茹登,以出位喜事为贤,以凌分犯礼为贵。”
(4).成年。《北史·程骏传》:“卿尚年幼,言若老成,美哉!”《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四:“如此过了几时, 伯皋 与他娶了妻,生有一子,指望他渐渐老成,自然收心。”
(5).精明练达;精明强干。 宋 欧阳修 《为君难论上》:“忠言讜论,皆沮屈而去,如 王猛 、 苻融 ,老成之言也,不听。” 明 陈大声 《新水令·渔隐》套曲:“笑他们干时的欠老成,叩諫的忒直正,堆金的少见识,拜将的多侥倖。” 清 袁枚 《新齐谐·骗人参》:“我又不善择参,可否存此样银於店,命老成伙计,多带上等参,同往主人处,凭其自择,何如?”
(6).稳重;持重。 清 李渔 《怜香伴·随车》:“我老成不作轻佻计。”参见“ 老成人 ”。
(7).老实;规矩。 元 关汉卿 《金线池》第三折:“本分的从来老成,聪俊的到底杂情。”《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二:“﹝ 唐卿 ﹞欲待调他一二句话,碍着他的父亲,同在稍头行船,恐怕识破,装做老成,不敢把眼正覷稍上。”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蛙神》:“由此 崑生 亦老成,不作恶謔,於是情好益篤。”
(8).谓辞章功力深厚。 唐 杜甫 《敬赠郑谏议十韵》:“毫髮无遗憾,波澜独老成。”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卷三:“ 子山 之诗,綺而有质,艷而有骨,清而不薄,新而不尖,所以为老成也。” 清 李渔 《怜香伴·闺和》:“诗便和得好,只是末后二句欠老成。”
(9).复姓。古有 老成子 ,著书十八篇。见《汉书·艺文志》。 ——《漢語大詞典》
(2).指年高有德的人。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恐数十年后老成彫丧,后生小子,不知根柢,耳濡目染,日变而不復还。”《醒世姻缘传》第二六回:“不料那些前辈的老成,渐渐的死去;那些忠厚遗风渐渐的浇漓。”
(3).指旧臣,老臣。 宋 黄庭坚 《司马文正公挽词》之一:“ 元祐 开皇极,功归用老成。”《明史·廖纪传》:“自陛下继统,老成接踵去,新进连茹登,以出位喜事为贤,以凌分犯礼为贵。”
(4).成年。《北史·程骏传》:“卿尚年幼,言若老成,美哉!”《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四:“如此过了几时, 伯皋 与他娶了妻,生有一子,指望他渐渐老成,自然收心。”
(5).精明练达;精明强干。 宋 欧阳修 《为君难论上》:“忠言讜论,皆沮屈而去,如 王猛 、 苻融 ,老成之言也,不听。” 明 陈大声 《新水令·渔隐》套曲:“笑他们干时的欠老成,叩諫的忒直正,堆金的少见识,拜将的多侥倖。” 清 袁枚 《新齐谐·骗人参》:“我又不善择参,可否存此样银於店,命老成伙计,多带上等参,同往主人处,凭其自择,何如?”
(6).稳重;持重。 清 李渔 《怜香伴·随车》:“我老成不作轻佻计。”参见“ 老成人 ”。
(7).老实;规矩。 元 关汉卿 《金线池》第三折:“本分的从来老成,聪俊的到底杂情。”《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二:“﹝ 唐卿 ﹞欲待调他一二句话,碍着他的父亲,同在稍头行船,恐怕识破,装做老成,不敢把眼正覷稍上。”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蛙神》:“由此 崑生 亦老成,不作恶謔,於是情好益篤。”
(8).谓辞章功力深厚。 唐 杜甫 《敬赠郑谏议十韵》:“毫髮无遗憾,波澜独老成。”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卷三:“ 子山 之诗,綺而有质,艷而有骨,清而不薄,新而不尖,所以为老成也。” 清 李渔 《怜香伴·闺和》:“诗便和得好,只是末后二句欠老成。”
(9).复姓。古有 老成子 ,著书十八篇。见《汉书·艺文志》。 ——《漢語大詞典》
吾徒 wú tú
(1).我的门徒。《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2).犹我辈。 汉 班固 《答宾戏》:“ 孔 终篇於西狩,声盈塞於天渊,真吾徒之师表也。” 五代 伍乔 《龙潭张道者》诗:“他年功就期飞去,应笑吾徒多苦吟。” 明 高启 《送虚白上人序》:“ 虚白 之贤,不唯过吾徒,又能过其徒矣。” ——《漢語大詞典》
(2).犹我辈。 汉 班固 《答宾戏》:“ 孔 终篇於西狩,声盈塞於天渊,真吾徒之师表也。” 五代 伍乔 《龙潭张道者》诗:“他年功就期飞去,应笑吾徒多苦吟。” 明 高启 《送虚白上人序》:“ 虚白 之贤,不唯过吾徒,又能过其徒矣。” ——《漢語大詞典》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介-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衰 shuāi/cuī《國語辭典》
衰 [ shuāi ]
動- 減退、由強盛而微弱。《楚辭·屈原·九章·涉江》:「余幼好比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禮記·王制》:「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飽。」
- 閩南方言。義同祟。指倒楣,運氣差。如:「今天真衰,無緣無故碰了個大釘子。」
衰 [ cuī ]
名- 用粗麻布做成的毛邊喪服。《禮記·喪服小記》:「斬衰,括髮以麻。為母,括髮以麻,免而以布,齊衰惡笄以終喪。」
- 依一定的等級層遞而降。《管子·小匡》:「相地而衰其政,則民不移矣。」
固 gù《國語辭典》
固 [ gù ]
形- 结实、坚硬。如:「牢固」、「稳固」、「坚固」。《文选·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益?」
- 坚定、确定。《韩非子·五蠹》:「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 安定。如:「巩固国防」。《国语·鲁语上》:「晋始伯而欲固诸侯,故解有罪之地以分诸侯。」《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 禁闭。《汉书·卷八七·扬雄传下》:「是以欲谈者宛舌而固声,欲行者拟足而投迹。」《三国志·卷一九·魏书·陈思王植传》:「国之纲纪,本无禁固诸国通问之诏也。」
- 坚决、坚持、极力。如:「固守」。《书经·大禹谟》:「禹拜稽首固辞。」《老残游记·第四回》:「那人再三固让。老残仍送出大门,看那人上马去了。」
- 原来、一向。如:「固有道德」。《孟子·梁惠王上》:「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 当然、诚然。唐·柳宗元〈封建论〉:「州县之设,固不可华也。」《聊斋志异·卷一一·王大》:「谄者固可诛,谬者亦可恨也。」
- 姑且、暂且。《老子·第三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若之,必固强之。」
-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固来。
其所 qí suǒ
一个合适的或指定的位置。例如:各得其所。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